昆明法華寺石窟

昆明法華寺石窟

東崖峭壁之上,右有石窟3個,左有石窟19個,共二十二龕。 觀音菩薩龕的左上方,尚有一方窟,僅高0.5米許,內塑有菩薩相。 18尊羅漢洞窟的右下方,有一窟高約1.3米,內刻有1米左右的菩薩一尊,名稱不詳。

石窟簡介

昆明法華寺石窟位於安寧市城東5公里小桃花村的洛陽山上,因建有法華寺而得名,為宋大理國時期所雕刻的石窟群。石窟依山岩絕壁修建,共分4處,第一處,雕地藏菩薩及觀音造像;第二處,雕十八羅漢,因遭毀壞,大多殘缺,分列為上中下三層,窟下石壁刻有"晚照"二字;第三處,原有造像三窟,有一窟雕有佛及菩薩像,另二窟已無法辨認;第四處,雕釋迦佛涅磐像,俗稱臥佛,長4.8米,為石窟中最完整的一窟。整座石窟以禪宗造像為主,對研究雲南的佛教藝術及民俗有重要的價值,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地區為數不多的石窟藝術之一,1965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特色

洛陽山又名雞領,與西山僅一溪之隔,東西走向,中南凹進,原法華寺院即建於這凹進處的山岩上,與小桃花村遙 遙相對,站在村南口向山腰望去疊翠叢中的屋宇清晰可見。今寺院已毀,岩壁上面石窟尚存。近年內於寺院原址上,建 有闊60米、進深5米、外帶走廊的平面屋宇一棟,供遊人憩息。屋宇的右後側是面對上山路徑的陡削岩壁,人們習慣稱 呼為東崖;屋宇左後方,藏於叢中的疊崖,稱之為南崖,均屬紅砂石質。石窟即鑲刻於東、南崖壁之上。屋宇的右前方, 有一窟洞泉,面積約2平方米見方,洞中泉水由泉壁滴下匯集而入。水質純淨,清涼甘美,當地村民稱之為“香水井”, 對它十分珍惜。
東崖峭壁之上,右有石窟3個,左有石窟19個,共二十二龕。右二窟較大,位置略低、並列。內雕有菩薩法相,均頭 戴花冠,身披通肩袈裟,背後有二層光圈,上環呈桃形,壓在下環之上。光環略高的一層尊為觀音菩薩,結袈趺坐於蓮 花之上;另一尊為地藏王菩薩,右手持摩尼珠,左手托寶幢(已斷損),盤右腿,垂左腿踩於蓮花之上。兩尊菩薩各高 1.5米許,是法華寺內僅次於睡佛的最大的造像。觀音菩薩龕的左上方,尚有一方窟,僅高0.5米許,內塑有菩薩相。
左19窟所在位置略高,內面雕有18尊羅漢,故人們又稱此崖為羅漢崖。石窟分三層布列,參差不齊,最高一層有9龕, 中層有6龕,下層3龕,共18龕。每窟均高0.8米許,拱頂,內雕0.6~0.7米羅漢一尊。18尊羅漢形態表情各不相同,雕刻技 術嫻熟。18尊羅漢洞窟的右下方,有一窟高約1.3米,內刻有1米左右的菩薩一尊,名稱不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