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思多鎮

基本信息

簡介

昂思多,位於鎮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縣境北部,距縣府駐地25千米。人口1.1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54.7%。面積83.9平方千米。轄具乎扎、公拜嶺、陽坡、陰坡、沙吾昂、尖巴昂、紅卡哇一、紅卡哇二、梅加、關沙、關相口、玉麥街、先群、香加嶺、雄村、尕吾塘、拉昂、吾則塘、若麻嶺19個村委會。民國時為昂思多鎮,1950年設昂思多鄉,1956年改設昂思多鎮,1958年與德加鄉合併成立昂思多公社,1984年復設昂思多鄉。

氣候類型

昂思多地區處於青藏高原半乾旱氣候區,以溫差大、乾旱多風、冰凍期長、降水量集中、蒸發量大於降水量為其主要特徵。據化隆縣氣象站23年觀測統計資料顯示: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72.1mm,大氣降雨主要集中在七~九月份,約占年降水量的60%,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269.8mm。相對濕度61%,年平均氣溫2.2℃,地溫5.0℃(20cm)。

旅遊特色

黃河北岸,青沙山南麓,孟達天池腳下,有一片廣袤的山地河谷,這裡就是化隆回族自治縣。昂思多鄉位於縣境中部,鄉政府所在地沙吾昂村,在縣城西南25公里處,地理坐標北緯36 06,東經102 03。東靠二塘鄉,南接群科鎮,西連黑城鄉,北鄰德加鄉。海拔2550—3500米。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0公里,總面積88.87平方公里,折合13.3萬畝。地勢北高南低,昂思多溝水發源於尼旦山,由北向南流至陽坡、陰坡村處,匯洛芒溝水,在泥昂村處匯巴尕昂河水,過關沙村,流入群科鎮。境東南部有尕吾山。

水資源

“昂思多”系藏語,為河谷上游.昂思多原為藏族放牧地。明時為西寧府中馬番族二十五族之一的隆卜族部落居牧,兼有少量農耕。當時水草豐美、森林茂密。清乾隆元年(1736年)前,藏族昂思多族部落居住。乾隆四年(1739年)後,回、漢族陸續遷入,開墾荒地,修築村落。部分藏族遷往海南等牧區,回、漢、撒拉族人口迅速增長,逐漸形成以農為主,兼營畜牧的地區。清宣統元年(1909年)有昂思多莊、黃卡哇莊、梅加莊。
昂思多鄉是一個奇峻而美麗的地方,山很高很高,溝很深很深,片片森林和塊塊莊稼將這裡裝點得如詩如畫。“昂思多”礦泉水廠就建在這裡帶有神秘色彩的一座古剎旁,當地老百姓數百年前就到此飲水治病,所以“聖水”美名已經流傳了很久很久。
昂思多當地的水資源非常豐富,天然的湧泉豐富,礦泉地層歷經幾萬年暗流沉澱。當地水甘甜純淨!
“昂思多”礦泉水最大的特點是含鍶量比較高,地質部認定其為“重碳酸―鈣鎂型鍶飲用天然礦泉水”,這在世界上都不多見。有關資料記載,僅在吉林松山和義大利發現的富鍶礦泉水,礦化度分別高達2298毫克/升、2000毫克/升,而昂思多僅為390~405毫克/升,十分有益於人體的健康。長期飲用這種富鍶的礦泉水,可以降低人體膽固醇含量、軟化血管、防治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有益於人體骨骼的生長發育、延年益壽、保健強身,並可養顏、護膚、美容等。所以說“昂思多”礦泉水是水中精品,是青藏高原珍貴的寶藏。

佛學文化

夏瓊寺初建時屬於噶丹派,格魯派興起後,它和其他噶丹派寺院一樣,成為格魯派寺院,採用色拉寺佛學教程,屬於色拉寺系統。清乾隆三十六年(1772)十月,三世卻藏阿旺圖登旺秋(1725--1796)任該寺第三十九任總法台,曾捐銀4000餘兩建成該寺具有128根大柱的經堂。自此,歷輩卻藏活佛為該寺寺主,夏瓊寺成為佑寧寺的屬寺之一。重瓊寺所轄寺院《安多政教史》載有20多座,《夏掠寺志》雲25座,主要分布在化隆縣的西半部,即今支扎鄉的支扎寺,雄先鄉的雄先寺、卡夏德靜房、賽康靜房,查甫鄉的才毛吉靜房,扎巴鄉的達東尕布寺、東沖寺、甲玉寺,德加鄉的德加寺、知乎隆寺、昂思多鄉的尕吾寺、尕若洞寺、尖扎麻尼經堂,二塘鄉的科才卡昂寺,群科鎮的安達恰罕卡昂寺、貢依寺、文布具卡昂寺,沙連堡鄉的卡崗寺、郭卜列寺,德恒隆鄉的尕加知崗寺、那加寺、塘才噶爾寺,加合鄉的多達寺、麻達寺,石大倉鄉的乙什扎寺。解放前夕部分寺院已經消亡,一般傳為18座屬寺,內分上下二部,支扎、查甫地區寺院稱為上部屬寺,其下至乙什扎寺,稱之為下部屬寺。《夏瓊寺志》亦云,今海南州貴德縣白馬寺(藏語謂之郭密卻什典格寺)、化隆德恒隆若索寺、甘都東麻昂寺、海西州都蘭縣香日德鎮香日德班撣行轅等原為夏瓊寺屬彥,後獻白馬寺於卻藏活佛,獻若索寺於尖扎拉莫德千寺的直於倉活佛,獻東麻昂寺於拉卜楞寺第二世嘉木樣活佛。香日德班禪行轅最初由六世班禪賜給夏瓊寺,後因路途遠,夏瓊寺復勉於班禪大師。
夏瓊寺原有大經堂1座,是為顯宗學院,另有居巴札倉(密宗學院)和曼巴札倉(時輪兼醫明學院)。顯宗學院由法台直接管理,巴札倉的主要僧職稱“居巴本洛”,曼巴札倉的主要僧職稱“曼巴喇嘛”。曼巴喇嘛從引經師(翁則)中選任,當居巴本洛接任法台後,曼巴嘛喇可接任居巴本洛。法台代表德央,貝斯、堪布、夏瑪爾四大活佛掌管全寺一切事務。下設四大頭人:一為文保,法台不在時,可代替法台掌管一切;二為僧官,負責新僧的吸收、監舍僧眾對教規的遵守等;三為僧綱,專臂各屬寺及其活佛;四為格乾,負責教經及檢查督促學經活動,四大頭人下設加索2人,協助四大頭人辦理供茶等具提事務;另設於巴18人,其中2人專管寺內倉庫,其餘16人,每4人協助一頭人,處理寺內有關事務及調解僧人間糾紛等。乾巴下設“具宦”(相當於僧眾組長)若干,侮一具宦管轄10餘戶僧人。五十年代共有具宦16人。
美麗風光和淳樸的民俗,吸引著無數人探索和發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