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雪風號驅逐艦

日本雪風號驅逐艦

雪風號驅逐艦,日本陽炎級驅逐艦第8艘,甲型驅逐艦。1938年8日開工,1940年1月20日竣工。

簡介

該級和該級以後建造的夕雲級都被稱為甲型驅逐艦。甲型驅逐艦被日本海軍認為是艦隊型驅逐艦的傑作。該級的雪風號更是被稱為奇蹟之驅逐艦的幸運艦,人稱不死鳥!它參加了太平洋戰爭中的大部分重大戰役,並以沒什麼大損害的艦體一直存活到日本戰敗,要知道,日本最強的38艘甲型驅逐艦就只剩下他一個“孤家寡人”了。這也使宿命論者們不得不感嘆很多事的確不是完全由人來控制的。不過,說它是幸運艦,當然是指對它和它的乘員而言,而對它所護航的那些軍艦來說,可就是大大的掃帚星了!

日本驅逐艦一般採用雙名,使用兩個漢字。第二字用風、花、雪、月、雲、雨、波、潮、霧、霜等天候自然名稱,第一字採用一個形容詞或另外一個名詞,如秋月、春月、早潮、夕潮,島風、岸風等。是不是有頗富詩情畫意之感覺?陽炎級基本就是以風和潮兩種來命名的;另,不知火是一種海上發光的現象,大概就是海火。

歷史

日本雪風號驅逐艦日本雪風號驅逐艦

1942年11月12日,護衛“比睿”號戰列艦,比睿號重傷自沉,雪風號毫髮無傷。

1943年3月1日,護航運輸陸軍船隊,雪風號驅逐艦毫髮無傷,其餘4艘驅逐艦、7艘運輸艦全部被擊沉。

1943年7月12日,班加拉島夜戰,因吃水淺避過1枚魚雷,而艦後方的旗艦“神通”號被這顆魚雷擊沉。

1944年6月19日,菲律賓海海戰(馬里亞納海海戰),日軍“翔鶴”、“大鳳”、“飛鷹”三艘航母、兩艘油輪及600餘架飛機便當,其他4艘航母“隼鷹”、“龍鳳”、“千代田”、“瑞鶴”以及戰列艦“伊勢”、重巡“摩耶”也均有不同程度的負傷。而雪風號則連彈片都沒被擦到一塊。

1944年10月28日,護衛“信濃”號超級航空母艦,信濃號被潛艇擊沉,雪風號安然無恙。

1944年10月29日,雷伊泰灣海戰,雪風號護航“武藏”號超級戰列艦。武藏號等3艘戰列艦被擊沉,雪風號毫髮無傷。

1944年11月21日,隨第3艦隊途經台灣海峽,護航“金剛號”戰列艦,金剛號被潛艇擊沉,雪風號依舊安然無恙。

1945年4月7日,日本海軍集結殘存力量,發動孤注一擲的自殺攻擊“菊水作戰”,雪風被編入艦隊,為艦隊的旗艦、大日本帝國海軍的驕傲——“大和”號戰列艦護航,結果此役聯合艦隊幾乎全軍覆沒,自大和以下,巡洋艦“矢矧”,驅逐艦“濱風”、“磯風”“朝霞”、“霞”均被擊沉或重創後自沉。雪風依舊毫髮無損。

此役,聯合艦隊幾乎全軍覆沒,自大和以下,巡洋艦“矢矧”,驅逐艦“濱風”、“磯風”“朝霞”、“霞”均被擊沉或重創後自沉。雪風毫髮無損。

戰後,發現雪風的糧倉中居然有一顆未爆的美軍炸彈。這顆炸彈一旦爆炸便可能將雪風船底炸穿而直接沉沒——但它卻是顆啞彈。

菊水之後,日本海軍已名存實亡。剩餘的幾艘戰艦躲在各處軍港中苟延殘喘。雪風先後在舞鶴、宮津灣及吳港轉場,經歷了合計15000架次敵機的數十次大規模空襲卻僅中彈一枚,而且又是啞彈!一次空襲中,雪風為了躲避炸彈不慎撞上自家鋪設的水雷,但雪風詛咒再次應驗——水雷引信失靈了!而旁邊的“初霜”號驅逐艦同樣撞上了水雷,當場沉沒。

戰後,發現雪風的糧倉中有一顆未爆的美軍炸彈。這顆炸彈一旦爆炸便可能將雪風船底炸穿而直接沉沒----但它卻是顆啞彈。

一次空襲中,雪風為了躲避炸彈不慎撞上自家鋪設的水雷,但雪風詛咒再次應驗----水雷引信失靈了!而就在雪風號一旁的“初霜”號驅逐艦同樣撞上了水雷,當場沉沒。

到1945年8月15日,1941年時的聯合艦隊82艘驅逐艦隻有雪風號還浮在水面。

雪風號經歷了合計15000架次敵機的數十次大規模空襲,僅中彈一枚,而且是一枚啞彈!太平洋戰爭期間雪風號航程20萬公里,僅戰死10人,5任艦長善終,艦體只受過輕傷。

戰後,雪風號被送給GMD海軍,改名丹陽號。其加入國軍海軍那天,劉鄧大軍開始反攻,解放戰爭攻守逆轉。

1966年,丹陽號退役,停留海軍官校小港碼頭做練習艦用。

1971年12月8日,丹陽號被解體。同日蔣委員長遭遇神秘車禍,一病不起。

1971年底,雪風的一部分被送回日本,結果72年日本金融危機爆發。

戰歷

日本雪風號驅逐艦日本雪風號驅逐艦

1941年雪風在菲律賓的黎牙實備初次參戰。其後因觸礁令螺鏇槳破損而退出了菲律賓海戰前線。在這次後,雪風參加了中途島海戰、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雷伊泰灣海戰等大部份主要作戰,戰爭後期,雪風為了增強防空火力因此拆除艦尾的2號主炮炮塔,並將空間增設2座三連裝96式25公厘高射機槍,並在艦上各處增設多座25公厘單裝與三連裝機炮。並加裝對水面偵搜用22號雷達與防空用13號雷達。除了作戰以外,日本驅逐艦始終不足的狀況因此雪風也經常進行艦艇、輸送船等的護衛勤務。但是護衛的主力船隻經常遭到擊沉,如金剛號在雷伊泰灣海戰後回航本土時的護衛(台灣海峽被魚雷擊沉);信濃號的儀裝護衛(潮岬海被魚雷擊沉)及大和號的菊水作戰(坊之岬海海戰),當中同行的艦艇能回航者均受重創(涼月、冬月),雪風僅陣亡7人戰傷7人。

1942年11月12日,在第3次所羅門海戰(瓜島以北海戰)中與僚艦天津風以及其他12艘驅逐艦加輕巡洋艦長良號護衛比睿號、霧島號。12日二十三時三十分,美國卡拉漢艦隊中巡洋艦海倫娜號依靠新型雷達發現14海里外的日軍艦隊,可惜卡拉漢沒有抓住機會(他的旗艦舊金山號沒好用的雷達)。二十三時五十分,雙方艦隊完全靠攏,開始了大混戰,基本無秩序可言。亂戰歷時24分鐘,以日軍的勝利結束,美軍沉巡洋艦1艘,驅逐艦4艘,傷巡洋艦2艘,驅逐艦2艘,陣亡卡拉漢、斯科特兩少將以下近千人,日軍沉驅逐艦2艘,傷戰列艦1艘,巡洋艦1艘,驅逐艦3艘。但是,比睿號的傷很重,拖帶速度不高,最後被美機於次日攻擊再次中彈,最後被自己人鑿沉。而美軍受傷的朱諾號巡洋艦也在次日被伊-26用魚雷擊沉於拖帶中,700多艦員最後生還14人,大多都陣亡或葬身魚腹,其中包括依阿華州滑鐵盧鎮托馬斯·沙利文夫婦的五個兒子,美國海軍為了避免再次發生這樣的慘劇,特意頒布條令,規定同一家族的直系親屬不得在同一艘軍艦上服役。總的說來該海戰是美軍戰術失利而戰略勝利。瓜島作戰失敗後雪風號參加了部隊的撤離行動。

1943年3月1日,雪風號又作為紐幾內亞輸送部隊的護航艦進入俾斯麥海。不過美軍通過各種方式已經完全偵察出日軍的意圖。所以日軍開始行動後不久就遭到美陸航的B17突襲,隸屬的基地航空隊的零戰和美軍爆發了激戰。連續數日的空襲日軍損失驅逐艦4艘運輸艦7艘,但是雪風號無事。

7月12日,雪風號被配屬到第二水雷戰隊,駛向科隆班加拉島,於23時遭遇美軍,隨後立即爆發了戰鬥,第二水雷戰隊的旗艦神通號輕巡洋艦被擊沉,而美軍則損失輕巡洋艦3艘,驅逐艦1艘。

再之後雪風號參加了馬里亞納大海戰和雷伊泰灣海戰,被配屬於第十戰隊,每次它的僚艦都被擊沉,雪風號就一直忙於防空作戰和打撈他的僚艦上的倖存人員。

這以後雪風號被調回本土,在回國的路上它所護衛的金剛號戰列艦被美國潛艇做掉。到達了後被分配給信濃號,於是1944年10月28日,信濃號的處女航還沒結束就又被美國人用潛艇幹掉啦!

到了1945年4月7日,雪風號加入到為聯合艦隊撈最後一點面子的大和號自殺攻擊(菊水作戰)出擊艦隊的行列中,結果大家都知道,沉了戰列艦1艘、輕巡洋艦1艘、驅逐艦4艘,但是,它又跑掉了,沒任何損失。寫到這裡實在是想大笑了,什麼幸運艦啊,誰讓它當部下誰倒霉!回到佐世保,在強烈的空襲中頑強地活了下來,雖然糧庫中了一枚航空炸彈,但卻是啞彈,不然的話艦底定會被炸穿而坐沉港口了。最後雪風號被調回本基地吳港,一直等待出擊機會,經歷了B29數十次大空襲,仍然沒中彈,就這樣直到8月15日。

以後就沒什麼大事了,二戰結束時,日本殘存艦艇中餘下驅逐艦39艘,潛水母艦1艘,水上飛機母艦1艘,航母3艘,舊式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2艘,重巡洋艦2艘,舊式戰列艦1艘,戰列艦1艘。理所當然的雪風號成了人員遣返艦,被拆除了所有武備。1945年10月5日除籍,1947年7月6日根據協定被引渡給中國海軍。

當然,作為開戰後就一直活躍在一線的老傢伙,它自己的命運還是值得肯定的,開戰時的82艘驅逐艦,到投降是就只有它一個了。其航程大概是12萬4800英里,每次戰鬥中彈不是非要害部位,就是近失彈,所以,他的損失很小,總共戰死者不到260人。如此看來,倒是無愧於“不死鳥”、“奇蹟之幸運艦”這樣的讚美之詞。

改名事件

1947年7月6日,作為日本賠償艦之第1艘的雪風號在長浦港出發駛向上海,末任艦長東日出夫中佐、航海長中島典次及以下部分官兵和少數舊鎮守府官員前往送行,說了些傷心和激勵的話,並希望在交接時能保持最好的形態。最後在一片沉默中目送雪風號的身影消失在港外海角。

交接儀式在上海的碼頭上進行,根據日方記載,艦內整潔如新,檢查該艦的英美軍官讚不絕口,聲稱“我們沒見過如此整潔的軍艦!”

所以雪風號被稱為“保住了日本最後的尊嚴。”

正式移交後,雪風號被命名丹陽號,編號DD-12,加入中華民國海軍。

該艦移交時艦上火炮已全部拆除,接收後前主炮裝備雙聯127毫米炮一門(來源不明,因與原雪風號之炮塔型式完全不同,有一說是拆自壽山上的岸炮),後主炮備兩門雙聯100/60炮,與日軍戰時噸位最大的驅逐艦秋月級航空母艦防空直衛艦上所裝的是同一型式(射程為對海2萬米、對空1萬2千米,是日軍在戰爭末期發展的最新銳火炮),所用的炮拆自左營軍港後山高地的防空炮,此外丹陽艦還裝有日制25毫米機炮8門。1956年丹陽艦因彈藥補給與庫存限問題決定改裝美式火炮127毫米炮3門(開敞式炮位)、76毫米炮2門、40毫米炮10門。因魚雷無來源,故魚雷發射裝置未恢復。1966年11月16日退役,但仍停留海軍官校小港碼頭做練習艦用,直到1971年才拆毀。

丹陽號除役時日本方面曾表達強烈意願希望能買回做紀念艦,但被台灣方面拒絕。(日本甚至有一民間組織“雪風會”致力於促成此事)。丹陽號遺物有車葉兩隻,分別放置在台灣三軍大學和海軍官校。艦鍾一座放置在海軍官校史績館。至於錨與舵輪在1971年12月8日於送給日本,現放置在江田島的海上自衛隊術科學校與教育參考館。

基本數據

標準排水量2000噸,滿載排水量2490噸,全長118.49米,寬10.82米,吃水3.76米,三燃油鍋爐,兩蒸汽輪機,主機輸出功率52000馬力,雙軸推進,最大航速35節,續航力5000海里/18節,實際上能達到6000海里左右。武備為50倍口徑127mmC型雙連裝炮3座,單管25mm高射炮2座(有變動),92式4連裝610mm魚雷發射管2座,並帶有布雷與掃雷具。1942年至43年,大部分陽炎級驅逐艦拆除後主炮塔,25毫米防空炮增至14座,艦尾的布雷與掃雷具被移除,改為4座深水炸彈投擲器。1944年25毫米防空炮增至28座,另外加裝12.7毫米高射機槍4座。陽炎級是日本總結數十年驅逐艦建造經驗教訓的結果,該級艦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各方面也很平衡。所以陽炎級是當時世界最典型的艦隊驅逐艦之一。

曾有國區域網路站介紹“濱風”號是日本最早裝備雷達的驅逐艦,但是在日本網站上看到的是雪風號才是最先裝備21號、13號對空、對海雷達的驅逐艦。

根據1937年9月27日下達的內令827號和1944年改正令第51號,陽炎級設中佐艦長1人,航海長兼分隊長大尉1人,炮術長兼分隊長大尉1人,水雷長兼分隊長少佐(大尉)1人,輪機長兼分隊長少佐(大尉)1人,其他尉官4人,士官72人,兵147人,總計228人。以上稱為一等驅逐艦定員編制,可能也適用於夕雲級,但我沒查,就不敢肯定了。

事記

1939.03.24於佐世保工廠下水

1940.01.20於佐世保工廠竣工

1941.12.08參加菲律賓進攻作戰

1942.01下旬參加東南亞進攻作戰

1942.02.27參加蘇臘巴亞(泗水)海戰(第二水雷戰隊)

1942.03下旬參加紐幾內亞西部進攻作戰

1942.05.28參加中途島海戰(進攻部隊.護衛隊.第二水雷戰隊)

1942.09上旬進入特魯克

1942.10.26參加南太平洋海戰(第三艦隊.本隊)

1942.11.12參加第三次所羅門海海戰(瓜島以北海戰)第次一夜戰(第十戰隊)

1943.02.01~參加瓜島撤退作戰

1943.02.28~參加俾斯麥海海戰

1943.03中旬擔任紐幾內亞方面運輸任務

1943.07.12參加科隆班加拉島夜戰(警戒隊)

1943後半~1944前半擔任內地到南洋的護航任務

1944.06.15~參加馬里亞納大海戰(第二補給部隊)

1944.10.18~參加菲律賓海海戰(第一游擊部隊.第二部隊.第10戰隊)

1944.10.28擔任信濃號護航任務

1945.04.06參加菊水作戰(第一游擊部隊.第2水雷戰隊)

1945.10.05除籍

1947.07.06引渡給中華民國海軍,改名為丹陽號

1966.11.16自台灣海軍退役

1971 拆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