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論

日本論

《日本論》一書初版於1928年,曾被學界視為研究日本的一本重要參考著作。即使在其成書70多年後的今天,該書對於中國讀者了解日本的國情、民族性格及其風俗習慣仍有一定的幫助。

基本信息

媒體評論

日本論日本論
戴季陶的《日本論》對日本的認識深刻程度遠在《菊與刀》之上,可惜的是,今天已經很少有中國人知道《日本論》的。在我看,它是迄今為止介紹日本的書中寫的最好最深刻的……戴季陶和那個時代的多數中國青年精英一樣在日本留學然後乾革命,長期居留日本的經驗以及與日本各階層的廣泛深入關係,再加上中國與日本屬同一文化圈中的那種獨特敏銳,都是只靠幾個月時間藉助二手資料了解本尼迪克特無法企及的。尤其對需要了解日本和近代中日關係的中國人來說,涉及了近現代中日關係中大量今天鮮為人知事實的《日本論》,其價值是《菊與刀》所遠無法比擬的。

編輯推薦

1、中國人認識日本第一書。
2、被國內人稱作:“迄今為止,介紹日本的書中寫得最好最深刻的。”
3、《日本論》文筆流暢、語言平實,對日本的理解深厚精粹,文字博大深厚,全無學術書的生澀、艱深,得到業內人士的好評。
4、了解為人不知的日本,必讀本。

相關推薦

為生存而競爭,為競爭而互助:《日本論》里的中日關係終極走向
文/廉小天
日本人看中國,就像是看到了一面鏡子。歷史上,日本人曾拿著這面鏡子,誓要把自己的文化發展到與鏡子裡的景象同樣的高度,是以他們迎接鑒真東渡,讓奈良的寺院保持大唐古風直到今日。而到了1840年之後,這面鏡子裡出現的就是另外一面了,戴季陶在《日本論》中說:“鴉片戰爭和英法聯軍戰爭兩件大事,更把日本全國的武士的熱血,沸騰起來。一面以亡國的危險,警告國民,一面也學習不少的國際情形。所以中國在十九世紀國中葉所受外國的壓迫,也是日本維新的大興奮劑。”
中國所遭遇的戰爭,讓中國更趨沉淪,卻啟動了日本走向崛起之路,這是為什麼?概而言之,中國人的“大國心理”是其癥結所在。不僅認為不需要向日本這樣歷史上受中國文明影響的邊陲小國學習,就是西方,也不過是小兒科的船堅炮利而已,殊不知當一個國家的統治階層乃至整個民族沉湎於先輩締造的燦爛文化,以天朝上國自居,對世界範圍內正在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熟視無睹,那么這個國家就步入危亡的境地。日本人天天對著中國這面鏡子,對此當然是心知肚明。
事實上,日本人自古就有侵占中國的野心,戴季陶做了一針見血的闡述:“中國民族如不衰敗,日本何敢起侵略中國的野心。蒙古滅宋,這是刺激豐臣秀吉的最大事實。滿洲滅明,英法侵略中國,兩次訂盟城下,是引起西鄉隆盛等的野心最大的事實。”
一提到日本人的戰爭,歷史傷疤就在中國人面前隱隱作痛。但光有仇恨不足以解決任何現實問題。日本人對中國的戰爭,大抵是因為他們太了解中國這面鏡子。自古以來,就由微入里,分析的透徹之極。然而中國人卻從未拿日本當鏡子,不僅如此,連拿鏡子的習慣也沒有。孫子兵法當中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日本人了解中國,而中國對日本並不了解,這也就是為什麼近當代以來,中國在經濟、軍事諸方面都處下風的原因所在。
戴季陶對這一點可謂是心急如焚,他說“‘中國’這個題目,日本人也不曉得放在解刨台上解刨了幾千次,裝在實驗管里化驗了幾千百次。我們中國人卻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對,再不肯做研究功夫,幾乎連日本字都不願意看,日本話都不願意聽,日本人都不願意見……”因此他才寫下了《日本論》,要將日本也放在解剖台上來解剖解剖。這一解剖贏得了日本學者的交口稱讚。他的視角自然是中國人的,但可嘆的是,在中國,人們所看的大多卻不是他的《日本論》,而是美國人寫的《菊與刀》。
今天,中國人到了該重新審視這一選擇的時候了。戴季陶對日的了解,以及他所親身經歷的中日關係變遷,是無他人可以相提並論的。儘管他後來思想上走向反動,支持蔣介石的獨裁統治,但是在他那個年代能從蒼白的反日口號中冷靜下來,對日本的歷史文化,和日本人的性格、信仰,以及軍國主義進行深刻的分析,是一件彌足珍貴的事情,不能因人廢言。
只要對未來中日關係的發展有所期待,我們就決不能在一味推崇歐美而疏忽對日本的研究。戴季陶在書中說日本人的特點是“為生存而競爭,為競爭而互助”,總體上說,中日關係的走向也應該以此為終極目標。

作者簡介

戴季陶(1891-1949年),國民黨的理論家。黃埔軍校政治部長,民國考試院長,蔣介石的盟兄和謀主。原籍浙江湖州,生於四川廣漢縣(今廣漢市)人。1905年赴日本入師範學校,1907年秋升入東京日本大學法科;由於反清而於1911年被通緝,逃亡日本;還進了同盟會。回上海後,在《民權報》上寫下大量反袁世凱的文章,被袁世凱下令關入牢獄。他這時才懂得:“百萬錦繡文章,終不如一枝毛瑟(槍)。”被營救出獄後,便直接投身反袁鬥爭,協助黃興起義。最後,還在孫中山身旁,當上秘書。陳炯明叛變時,戴季陶勸蔣介石立即回廣州,保衛孫中山。
1924年當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常務委員,鼓吹“戴季陶主義”;1926年,戴季陶被任命為中山大學校長,1928年2月,又被提升為國民黨宣傳部長,10月,當上國府委員和考試院長,一當就是20年。他還經營了童子軍,在中國發展了50萬成員,寫下《偉大精神》、《同舟共濟歌》、《日行一善歌》等歌曲,在當時非常流行。1949年在中國大陸完全被無產階級解放之前飲藥自殺。

圖書目錄

胡漢民序
一中國人研究日本問題的必要
二神權的迷信與日本國體
三皇權神授思想與神授思想的時代化
四封建制度與佛教思想
五封建制度與社會階級
六日本人與日本文明
七武士生活與武士道
八封建時代“町人”和“百性”的品性
九“尊王攘夷”與“開國進取”
十“軍閥”與“財閥”的淵源
十一維新事業成功之主力何在?
十二現代統治階級形式成的觀點
十三政黨的產生
十四板垣退助
十五國家主義的日本與軍國主義的日本
十六軍國主義的實質
十七中日國際關係與日本的南進北進政策
十八桂太郎
十九秋山真之
二十昨天的田中大將
二十一今天的田中大將
二十二信仰的真實性
二十三好美的國民
二十四尚武、平和與良性生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