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道精神

”在武士道的世界,“切腹是武士道最忠義的表現”。 現在人們提起日本的武士道,常常會與日本軍國主義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人認為武士道就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思想根源。 這樣的看法雖然有一定道理,但基本上是對武士道的一種誤解。

武士道精神精髓

日本武士道精神究竟是什麼?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訣竅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為主君毫無保留的捨命獻身。這種思想也是對傳統儒家“士道”的一種反動。儒家的“士道”講究君臣之義,有“君臣義合”、“父子天合”的人倫觀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覺悟為根本。
武士道重視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無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盡臣道),盡忠是絕對的價值。中國的原始儒學是以孝為本,盡孝才是絕對的價值。如果“父有過”,子“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但是如果“君有過”,臣“三諫而不聽,則逃之”。武士道論者認為,儒家的“士道論”乃在粉飾貪生怕死的私心,慎於人倫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選擇生死,則面對死卻不乾脆去死。唯有純粹徹底的覺悟死,才是武士道強人之處。武士道徹底的覺悟死了,他的容貌、言語、起居動作,也就與眾不同。武士社會尊重禮儀,不光是封建社會階層秩序的尊從,更進一步說“禮儀端正”,才是武士強人一等的表現。武士要“死的乾脆”,君要你切腹自殺你就得切腹自殺,這是日本鎌倉武家時代以來的傳統。

古典名稱

日本武士道的古典稱為‘葉隱’(hagakure),是江戶時代的佐賀藩(肥前鍋島藩)所傳誦的武士道日本武士道精神修養書。“葉隱”就如樹木的葉蔭,在人家看不見的地方為主君“捨身奉公”之意。此書是由佐賀藩的藩士山本常朝(Yamamoto Tsunetomo 1659-1710)傳述,由同藩藩士田代陳基(Tashiro Tsuramoto)聽聞書寫整理,在18世紀初的1716年完成‘葉隱聞書’寫本,共11卷1200多節,簡稱‘葉隱’或‘葉隱集’。卷一、卷二講武士的心得修養,卷三講鍋島藩藩祖直茂,卷四講第一代藩主勝茂,卷五講第二代藩主光茂(即山本常朝的主君),以及其嫡子即第三代綱茂等,卷六講鍋島藩古來的事跡,卷七、卷八、卷九講鍋島藩武士的“武勇奉公”言行,卷十講他藩武士的言行,卷十一是補遺。
‘葉隱’所表現的武士道精神,是果斷地死、毫不留戀地死、毫不猶豫地死。一般人對生命執著,武士道則持否定的態度,認為只有死是真誠的,其他的功名利祿都是夢幻。當一個人捨棄名利,以“死身”來義勇奉公時,就可以看到這世間的真實。武士標榜的是精神上的優越,就是心理上先能戰勝自己,才能戰勝別人。先能 “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他人的命”。這是日本武士強人一等的道德律。“不要命”與“要人命”是息息相關的,“葉隱”的教訓真是非常殘酷的武士論語。
例如佐賀鍋島藩祖直茂,向其子勝茂說:“要使斬首習以為常,得先對處刑者斬首”,於是在其西方衙門內,排列十人讓他嘗試斬首,勝茂連續斬首了九人,看第十人是強壯的年輕人,就說“已經斬夠了,那傢伙讓他活吧,這人才免斬得救” 。日本軍人侵略中國時的“百人斬”殘酷典型,在此可以窺見。

‘葉隱’的著述者典故

‘葉隱’的著述者山本常朝一家的典故,也是令人髮指日本武士道精神
山本常朝的異母兄山本吉左衛門,依父親山本神右衛門的指示,5歲時就得斬殺狗,15歲時斬殺死罪者。武士大眾,14、15歲開始實習斬首 。如此武士從小帶刀成長,養成斬殺人不在乎的精神。
武士道的本義,如日本戰前教育敕語所教諭,以“義勇奉公”為最高原則,這是武士為“奉公人”的心裡準備,說來非常殘酷不人道。舉例說,佐賀鍋島藩第四代吉茂,年輕時非常粗暴,他的家臣中有不討其喜歡的,即將此人之妻的壞話寫在扇上,交給近侍說“你把此扇讓他看,再將那傢伙做何反應呈報”。此家臣看了扇之後,並不知道是誰寫的,即把此扇撕破。近侍即將此呈報。吉茂公曰“將主人書寫的東西撕裂,乃是無禮者。令他切腹。 ”在武士道的世界,“切腹是武士道最忠義的表現”。山本常朝也說,武士應盡的忠義,是以殉死為最高。
有一個令人起雞皮疙瘩的故事。江戶屋敷的看守倉庫者堀江三右衛門,偷了庫存的金銀,被逮捕逼出口供之後,即下令“大罪人,折磨死”。於是先將他身體中的體毛燒光,剝他的指甲,切斷他的腳筋,用錐磨等工具給他種種折磨,但他不哀聲大叫,連臉色都不改變。最後就斬開他的脊背,用熱燙的醬油澆灑其上,他即軀體折彎而死。

武士道發展

武士道相傳也講究義、忍、勇、禮、誠、名譽、忠義等德目,但實際上是殘酷無情,慘不忍睹。中世紀的鎌倉時代,源氏家族親兄弟(源義朝、源為義源為朝),骨肉相剋殺戮,而斷了源氏的正嗣。又如因北條氏的策謀,功臣們也就斷了命脈。日本戰國時代的無情,都有血淋淋的殺戮史為佐證。有殺主君的,松永彈正叛逆弒君即將軍義輝;有殺父親的,齋藤義龍殺其父齋藤道三;有殺兄長的,今川義元為了繼承家主地位,在長兄死後,殺戮次兄以及其一切支持家臣;有殺親子的,江戶幕府第一代將軍德川家康聽織田信長的話,命其親生長子德川信康自害死亡。日本武士的殘酷不人道,比比皆是.
回答者:lygjfjy - 試用期 一級 7-26 19:06
現在人們提起日本的武士道,常常會與日本軍國主義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人認為武士道就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思想根源。這樣的看法雖然有一定道理,但基本上是對武士道的一種誤解。其實武士道本身並不宣揚戰爭,更不宣揚侵略擴張,與軍國主義並沒有必然的聯繫。不過在明治維新以後,特別是在二次大戰期間,一些日本軍國主義者利用傳統的武士道來宣揚忠君愛國,給武士道抹上了軍國主義的色彩。
現在有人利用伊斯蘭教搞恐怖主義,恐怖主義者也多數是伊斯蘭教信徒,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推論伊斯蘭教是宣揚恐怖主義的宗教。同樣我們不能因為日本近代有人利用武士道進行軍國主義宣傳,就認定武士道是宣揚軍國主義的邪說。
那麽武士道究竟是什麽呢?這要從日本歷史上的職業武士談起。日本中世紀以來,長期處於類似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群雄爭霸政局,雖然有一個名義上的中央政府,但並不直接統治全國。那時日本分為許多大大小小的藩國,藩國的統治者稱“ 大名”,擁有獨立的行政、司法和徵稅權力。各藩國大名為了保衛自己,都召集了一批職業軍人,即所謂“ 武士”作為自己的親兵。因此日本中世紀以來逐步形成了一個專門靠職業軍人為生的武士階層,他們的社會地位介於“ 官”與“ 民”之間。不太嚴格地說,武士道就是武士的職業道德,其核心是絕對忠於主君,輕利重義,忠義放在生命之上。日本明治維新後廢除封建的身份等級,職業武士的特殊身份也被廢除,此後武士在日本消失。
武士雖然消失,但武士的精神,即武士道思想,卻仍然對日本社會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武士道雖然沒有明確的條文規定,但其思想起源卻與中國的儒學思想淵源很深。武士道的“ 道”,就是取自孟子學說里的“道”。孟子說:“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認為“道”是作人的道德標準,孟子的“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教誨,成為日本武士的基本行為準則。有人以為武士道輕視生命,其實武士道並不提倡隨便拚命的愚勇,而是:“應該死的時候決不偷生,應該活的時候決不輕生”。
武士道要求武士嚴格自身的修養,不但要精通武藝,更重要的是在道德上表現出武士應有的“ 忠義廉恥”,為一般民眾(即農、工、漁、商)做出道德行為上的典範。由於武士的道德戒律嚴格,武士在一般民眾中的威信較高,民眾也不知不覺地模仿武士的忠義行為,在江戶時代逐漸形成了日本民族特有的團結效忠性格。另外介於“ 官”“ 民”之間武士階層的道德表率作用,使江戶時代的日本官員收斂,人民本分,江戶時的政府廉潔程度和社會治安狀況甚至好過現在的日本
西方國家靠民主監督解決了政府的腐敗。很多落後國家想在不改變國家專制政體的情況下學習西方的現代化,但最後都失敗在政府官員的腐敗上,中國自己在這方面也有很深的體會。這些經驗教訓使人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必須靠民主才能解決政府官員的貪污腐敗。然而日本卻在這方面給出我們一個例外:在專制體制下也能保持政府的清廉。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前提之一就是政府官員的清廉。在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並不是敗在武器裝備上,而是敗在政府軍隊的腐敗上。當時日本政府的清廉並非來自民主監督,而是得益於政府官員軍隊將領的克己奉公武士道精神。有人甚至說:日本近代化成功最重要的經驗就是武士道精神。
最早把日本的武士道介紹到西方世界的是日本最早的留學生之一新渡戶稻造(1862 1933)。1899年,美國出版了新渡戶稻造用英文寫成的《武士道 日本之魂》(《Bushido,The Soul of Japan》),立即受到西洋世界的反響與好評,英文版的《武士道》在美國、英國先後再版10次,並被翻譯成德、意、法、西班牙等多種其它語言的譯本。新渡戶也因《武士道》一書成為日本的近代思想文化先驅人物。現在日本發行的5000日元鈔票上,就印著新渡戶稻造的肖像。
二戰後日本普遍採用西化教育,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在日本已越來越淡薄。因此不少日本人(特別是老人)對此憂心忡忡,以為下一代日本人沒有了武士道精神,就會導致國家民族的衰敗。不管武士道在日本歷史上曾經起到過怎樣的作用,新一代日本年輕人越來越遠離武士道精神,大概已成為難以扭轉的歷史趨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