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太刀

最大特色

點擊查看大圖
日本民族最大的特色就是:沒有特色。善於模仿吸收,實用性極強,奉行拿來主義。日本天皇的象徵是勾玉,銅鏡,鐵劍。這分屬於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的三種象徵物品,顯然日本的文明進步是跳躍式的,甚至曾經有一階段是三種相差千年的文明共存,這只能是從外族照搬先進文化時遺留的痕跡。

階段差異

  反映在武器上,就是日本武士博採眾家之長的太刀。仰木弘邦所著《古刀銘盡大全》一書所示名刀劍均帶中國色彩,如龍型、唐劍型、神像型均受我國影響,至於梵文與佛像則受印度影響。唐以後日本刀仍不斷向各國學習,當西方工業文明逐漸昌盛時,日本又迅速汲取了其中先進的部分。
從古墳時代出土的文物中,已經開始包括有鐵制的刀劍。那個時候的日本刀,並不象我們現在在各種遊戲中看到的那樣有挺拔的弧線,相反刀身很直,與其說是刀,倒不如說是模仿中國的劍。日本對唐朝文化的吸收可說是照葫蘆畫瓢,而中國的劍文化唐朝正是頂峰。七世紀的時候日本刀線條幾乎全部是筆直的,這種刀現在被稱為上古刀
日本刀的寸法,即是指刀的長度。這裡說的刀的長度只計算刃長,並沒有將刀柄包括在內(日本刀為方便劈殺時發力,多以雙手握為主,刀柄奇長)。一般來說,刃長30CM以下的就是短刀,肋差的長度在30~60CM之間,超過60CM的,就是刀或太刀了。那么太刀和普通刀外觀上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呢?一般來說,太刀比普通刀大一點(拆字來看,太刀畢竟是'大一點的刀'),但是這只是一般來說,不排除有比太刀更長的普通刀。太刀和普通刀的區別在於銘文:帶刀時刀銘應當向外,此時,若刀刃向上,就是普通刀;若刀刃向下,則是太刀了。說到銘文,這也是太刀很有趣的一點,刻銘也是制刃的最後一道工序,均由刀工刻上刀工之銘,如果說傷疤是武士的勳章,那么銘文就是刀工的榮譽。常常在各類日本戰國遊戲中見到XXX文字的名刀,那就是以銘文命名的太刀,如一文字流的(一字銘文),左文字流的(銘文靠左)。銘文從一字到十幾字都有,字型各具特色,多以書法入銘。太刀是刀身長2尺(大約60CM)以上,彎度較大且要刀刃朝上攜帶的彎刀。一般是用鯊魚皮或樺木包裹的木製把柄。實用的太刀一般刀長75CM左右,加上刀把90~100CM,不過雖然很大,但是騎馬還是地上戰鬥都很方便。2尺以下的都稱“小太刀”3尺以上的刀都稱“大太刀”。

時期分類

不同時期、不同鑄刀所、不同鑄刀師所鑄的刀劍都會有所不同。在此將向大家介紹日本刀按時期的分類,以及不同產地的日本刀的不同特徵。
1.時期的分類:
直刀(上古刀)墳時代至奈良時代所鑄的刀,主要為公元前238年 ~ 公元707年
古刀 平安中期、鎌倉時代、吉野時代、室町時代所鑄的刀,主要為平安時代至文祿年間,大同元年(806年)~ 文祿四年(1595年)
新刀安土桃山時代、江戸時代中後期所鑄的刀,主要為慶長以後至安永年間(江戸中後期),慶長元年(1596年)~ 享和三年(1803年)
新新刀江戸時代、幕末時代所鑄的刀,主要為文化元年(1804年)~ 慶応三年(1867年)
現代刀明治時代至大正、昭和、平成年以後所鑄的刀,明治元年(1868年)以後
2.產地及特徵:
日本刀的產地可稱為『五畿七道』,五畿即畿內:大和、和泉、河內、山城、摂津五國;七道指東山道、北陸道、東海道、山陽道、山陰道、南海道、西海道七道六十五國,具體為:
東山道:陸奧、羽後、羽前、陸中、陸前、岩代、磐城、下野、上野、信濃、美濃、飛騨、近江
北陸道:佐渡、越後、越中、能登、加賀、越前、若狹
東海道:常陸、安房、上総、下総、武蔵、相模、伊豆、甲斐、駿河、遠江、三河、尾張、伊賀、伊勢、志摩
山陽道:播磨、美作、備前、備中、備後、安芸、周防、長門
山陰道:丹波、丹後、但馬、因幡、伯耆、出雲、石見
南海道:紀伊、淡路、讃岐、阿波、伊予、土佐
西海道:豊前、豊後、筑前、築後、肥前、肥後、日向、大隅、薩摩
其中又以『五伝』最為著名,五伝分別為山城伝、大和伝、相州伝、美濃伝、備前伝。下面將對五伝的特徵及其著名的刀匠進行介紹。
五伝
特徵
古刀期的著名刀匠
新刀期的著名刀匠
山城伝
多為直刃(直線條的刃文)
三條宗近、來國俊、來國光
梅忠明壽、肥前忠吉、伊賀守金道
大和伝
基本為柾目肌(柾目板狀的鍛肌)
千手院一類、當麻、手懸
越前康継、仙台國包、南紀重國
相州伝
燒刃的亂刃(非直線條的刃文)中可見細小粒子
新藤五國光、正宗、貞宗
繁慶、直胤、清麿
美濃伝
刃中夾雜著尖刃紋
兼氏、兼定、村正一類
政常、大道、大村加卜
備前伝
燒刃上可見白色線條
友成、正恆、包平
河內守國助、助広、水心子正秀
太刀的基本使用方法就是兩手一起握緊刀柄,用力攻斬,一刀斬上去,斬斷對手手腳和坐騎的馬身,馬蹄都是很正常的事(好像非常殘酷),所以也有俗稱叫“斬馬劍”。在主要使用太刀的鎌倉,南北朝時代,用法還是以用力去斬為主,所謂“劍術”的真正發展是室町時代後的事。
平安時代以後,因為馬上戰鬥的增多,直刀在這種場合下使用起來就很不方便了,於是出現了刀身彎曲的太刀。日本武士的招牌武器就此誕生。和別種刀劍相比,太刀最大的特色是鋒利。史載豐臣秀吉徵高麗時,高麗武士及中國軍士之刀劍悉被日本刀削斷砍折,並非虛言。《明史》也提過戚繼光兵士之刀劍常為倭刀所斷。這是因為它的含碳量高,硬度極高,常看到武士有事沒事拿著白絹在拂拭太刀,這是因為它含碳量高,不擦若受潮會變黑。太刀製造工藝極為繁複,光是第一步制刃,就要將鋼料加熱至赤紅進行錘鍛,多達二三十次,每一次均錘打數百錘,務必要求析出所有雜質,淬火對刀劍來說是決定命運的一道工序,而太刀在淬火上的確有獨到之處,吸收了東西方的各種先進經驗,加溫前塗'燒刃土'於刃上,可以使刀身韌性提高,加熱時若土層剝落將會在刀身上留下致命缺點,嚴重者使淬火失敗,這是很難掌握的技術。當刃體燒至正好(什麼叫做正好?全憑鍛刀者的經驗了)時,便從爐中將刀抽出,入水之瞬刀工大喝一聲,將刃體全沒水中,爆燃之響大作,白霧蒸騰,又因太刀淬火均在深夜進行,萬籟俱寂,十分神秘。淬火最關鍵的三點:時刻、水溫、水的成分。這些都是口傳心授的不傳之密,外人不得而知。據說三條流的制刀淬火時用的液體除了水,還有動物的血液,非常類似現代淬火工藝中的雙液淬火。刀劍淬火後由刀工開鋒,鋒刃薄厚與使用者有關,鋒口薄利於砍切敵人身體,但遇厚重甲冑易缺口,鋒口厚可劈甲,但對敵人殺傷力減小。這樣來說,《侍魂》遊戲中牙神幻十郎的刀鋒口一定很薄。
鎌倉時代(1185~1333)被認為是日本刀的黃金時代。源賴朝確立武家政治體制,武術作為武士的修養成為社會的價值觀和時代背景,受此影響全國各地產生了不少刀工,被傳為名刀流傳到後世的珍品也相當多。其中有一個就是相州正宗。
鎌倉時代一般使用的太刀,從外表分別被稱為黑漆太刀,黑漆白金物太刀,葦或革包黑漆太刀。到了南北朝時代(1336~1392),外表雄壯的太刀非常流行,其特徵和前代相比刀身寬度越來越寬,刀刃的厚度變薄,前端形成大刀鋒。這個時代還特別流行鎌倉未期出現的刀身長85CM的長野太刀。
野太刀相對於上流層喜愛佩帶的外表華麗的太刀而言,是一般士兵在戰場上使用實用樸素的太刀。這個時代著名的刀工,越中國的義弘、則重、山城國的長谷部國重,來國次,美濃國的兼氏、石見國的直綱,筑前國的左等被合稱為正宗十高徒。
於武道而言確立劍法是在安土挑時代(1573~1600)但在這之前刀劍的操作技術就已相當發達。《平家物語》的故事和古記錄中,在戰場上作為最活躍的武器經常出現的是長野太刀。用法大致是剛強者用力揮掄。後來隨著戰場經驗的積累有效的使用方法也固定了下來,這些技術都被後世的劍術劍法採用了。
 
最後再說說我國影視中對太刀常見的兩處無知錯誤。第一是日本武士切腹自盡的時候用的並非太刀,而是30厘米左右的肋差(前文說過太刀刃長超過60厘米,但刀柄常常有40厘米左右,讀者不妨自己找根木棍來試試,很不方便的),而且動作也非撲哧一聲插進去了事,刺入後橫拉或者直拽,形成所謂一字腹、十字腹等。第二就是刀在刀架的擺放,如果是擺放在普通刀架上的時候(略擺法),應該刀鋒向下,刀柄在左邊,刀尖方在右邊,而我看到的幾乎全部國產片中,刀柄一律朝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