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鑄造流派

日本刀鑄造流派

日本刀鑄造流派是世界三大名刃之一,由唐代的唐刀改良而成。

 日本刀(にほんとう,Nihontou),由唐代唐刀改良而成 ,在日本又稱為刀(かたな,Katana)。全稱為平面碎段復體暗光花紋刃世界三大名刃之一。依據形狀、尺寸分為太刀、打刀(刀)、脅差(脅指)、短刀等。廣義上

(圖)日本刀鑄造流派日本刀鑄造流派

還包括長卷、剃刀、劍、槍等。自古以來作為武器的同時以其優美的造型著稱,很多名刀被當作美術品收藏,並寓含著武士之魂的象徵意義。與其他國家的刀類不同、日本刀最大的一項特點就是在外形裝飾之外刀體本身展現出藝術感。在日本制刀人被稱作“刀工”、“刀匠”、或“刀鍛冶”。

生產地分類

日本刀的產地可稱為"五畿七道",
五畿:
大和、和泉、河內、山城、攝津五國。
七道
東山道:近江、美濃、飛驒、信濃、上野、下野、陸奧、出羽
北陸道:若狹、越前、加賀、能登、越中、越後、佐渡
東海道:伊賀、伊勢、志摩、尾張、三河、遠江、駿河、伊豆、甲斐、相模、武藏、上總、下總、安房、常陸
山陽道:播磨、美作、備前、備中、備後、安藝、周防、長門
山陰道:丹波、丹後、但馬、因幡、伯耆、出雲、石見、隱岐
南海道:紀伊、淡路、阿波、讃岐、伊豫、土佐
西海道:筑前、築後、豐前、豐後、肥前、肥後、日向、薩摩、大隅、壹岐島、對馬島
[編輯本段]五力傳
刀匠中最有名的是"五力傳"
五力傳(註:五力傳是日本刀古刀期五大鍛冶流派,影響深遠,歷史悠久)
(圖)日本刀鑄造流派日本刀鑄造流派

分別是:山城伝、大和伝、相州伝、美濃伝、備前伝。
我們經常提到的村正、正宗都是五力傳古刀期的著名刀匠。
其中村正屬於美濃伝。這一派的顯著特點是鑄成的刀刃中夾雜著尖刃紋。第一代的村正
是日本正宗冶煉鍛造工匠的後人弟子在民間的流傳分支,他的繼承者也是非常優秀的鍛造匠。
村正在江戶時期就開始有“邪劍”、“妖刀” 的稱號。而它作為刀工的姓名正式登場是在室町中期。要指出的是,村正並不是某一個刀工的 名字,至少有3、4人同時使用村正為刀銘(當然,初代村正最為有名)。

山城傳

平安京遷都後,由於成為全國的行政中心,所以都市化急速發展。在這種背景下,大約在公元987年,三條宗近其人出現,並成為山城鍛冶的開山祖,之後在其影響下又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鍛冶,從而形成了山城傳。由於平安文化(公家文化)左右下的京都在日本史上屬於比較安定平和的部分,所以相比他國,刀工的出現要晚一些。
由於持續的和平,所以本是武器的刀劍在這裡變成了公家舉行儀式之類所用的器物,因此其裝飾性要素被下了很大的功夫加強,而且其裝飾技法也不允許向其他地域的流派學習和模仿。總之這一流派的刀劍以洗鍊的上品姿態為最大的特點(註:主要是為了追求刀身的美觀,而輕、薄),與之相反,各地方的刀劍總是注重在刀身注力,而使之成為優秀的武器。
(圖)日本刀鑄造流派日本刀鑄造流派

但是到了平安末期,由於地方豪族(武士的抬頭)的勢力影響,追求刀作為武器的優秀性能的想法成為大趨勢。因此各地方的刀工為了名揚天下而逐漸向京都集中。
進入鎌倉時代後,由於後鳥羽上皇的御番鍛冶制度影響,各地方的刀工大量集中,從而形成了一個刀劍的生產地。但即使是實用性優先,在公家和皇族的影響下,山城傳作品的風格還是具備著優美的姿態從而顯得毫不土氣。
之後的時代中,雖由於戰亂有所衰退,但總的來說,山城物依然有著貫穿全日本刀時代的獨特風格。
刀工流派包括--
山城國:三一派、五一派、綾小路一派、粟田口一派、來一派、埋忠明壽、水心子正秀
攝津國:來國長、井上真改、月山真一
和泉國:加賀四郎資正
相模國:國綱
武藏國:大慶直胤
近江國:中堂來光包
丹波國:"帛" 國後
備前國:雲類
備中國:古青江、中青江
豐後國:了戒
因幡國:濱部壽格
肥後國:延壽一派、忠吉一門

大和傳

  大和國自將首都移至平安京後便成為了全日本的中心,因此刀劍的歷史也最為悠久。自古以來,大約在公元700年左右號稱天國、天座的兩派作品,由於至今沒有發現有銘的作品,所以據推測可能只是朝廷私人僱傭的國營工作室的刀鍛冶的一個流派。而被稱為天國作的小烏丸則應該是平安中期左右的作品。
接下來其名字見諸記載的古來名工便是平安時代末期的千手院行信和重弘。估計與天國所處時代完全不同,因為都城遷至平安京後大和周邊的鍛冶業就逐漸荒廢了。因此訂單的數量也出現了銳減的現象。
(圖)日本刀鑄造流派日本刀鑄造流派

平安時代末期的千手院行信和重弘的有銘確認作品應該已經不存在了,而千手院派出現的原因是由於佛教的新興政策。為了增強奈良寺院的防禦力,各大寺院相繼擴大僧兵的數量,這一現象也反映出了平安末期不安定的世象。為了滿足這些僧兵的武器需求,於是這一地區再度出現了刀鍛冶。
大和鍛冶主要指的是集中在大和全域內的刀鍛冶業,同時也是各地寺院競相制刀的證據之一。由於維持著與寺院的密切關係,所以直至室町中期,大和傳都始終保持著繁榮。據推測,千手院派可能是最為古老的大和流派,因為現存有鎌倉時代初期的千手院三字銘太刀。
之後,到了鎌倉中期,當麻、尻懸、保昌、手掻四派成氣候,與大和齊名,便是今日所稱的大和五派,並迎來了其全盛期。順便一提,由於是為僧兵使用而不是為了出售而鍛冶,所以在銘品很少,很少會加入刀銘。
大和傳的作風,重視實用而不是華美,這一傳統被持續地繼承了下來。其特點為,鎬高而鎬幅寬,有著柾感覺的地肌,刃文以直刃為主,即使有一定亂文也要保持整體的穩定。綻(註:以直刃為本刃文,但在直刃旁燒出的細線叫做綻)、打返(註:同綻,但呈彎月形)、食違(註:刃文產生斷層)、砂流等等變化較為豐富,帽子大多採用燒詰。地刃清冷,沸的感覺較強。
基於保護寺院的原因,造成了大和傳空前的繁榮,之後而來的是新興佛教與地方豪族的興盛,因此大和鍛冶與舊體制勢力寺院的關係逐漸傾塌,並分散到了全國各地。
刀工流派包括--
大和國:千手院一派、保昌一派、手搔一派、尻懸一派、當麻一派、金房一派
山城國:長谷部國重
攝津國:陸奧守包保、月山真一
備後國:三原
紀伊國:入鹿、南紀重國
美濃國:志津、直江志津、赤阪千手院
越前國:淺古當麻
加賀國:友重
周防國:二王
阿波國:海部
筑前國:金剛兵衛
薩摩國:波平

備前傳

備前傳的作品,質、量俱為最優,而且在古刀期擁有兩千名以上的龐大刀工群。備前鍛冶的繁榮與其靠近優質砂鐵的產地有著很大的關係,利用吉井川便能很容易地大量淘取得到,其品質也無疑是日本最好的鐵,再加上水質優良,就更便於制出優秀的刀劍了。而這一帶豐富的森林資源更使炭的產量極為豐富。
備前傳由於遠離政治權力的中心,所以基本上沒有受到政權枯榮盛衰的影響。而也正是因為從權力漩渦中分離了出來,所以擁有著全國的市場。備前傳並不拘泥於傳統,而是時刻緊抓住時代的流行,所以名工輩出,也因此使他們的技術被傳承了下去。這樣的傳承一直到了應永年都很順暢。
應永年後,可以看到技術的逐漸低下趨勢,對明貿易,再加上戰國時代的到來,刀劍開始被以龐大的數量製作,因此量產是粗製濫造的原因。也就是這些“數打物”更偏向實用而不是美需品。當然,其中也有很多很細緻的定製品。
天正十八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很多刀劍工匠的死亡。備前傳開始了困難的復興,同時由於很多刀工移居都市,也就沒有多少人在備前特意去定製刀劍了,於是在新刀期,全然看不到備前傳以往的榮光了。
備前傳的風格,一般是丁子本位及匂本位,煅燒的溫度是五力傳中最低的。地肌多採用杢目肌,有“映”(註:一般呈現在刃境和鎬地之間,象影子一樣的煅燒效果。是備前刀獨特的風格,亂映、地映、棒映、疲映、白氣映等等都屬於此類)的作品比較多。歷史上備前傳的工匠,全部加起來也許能達到一萬人吧。而現在被指定為國寶級的刀劍中,有七成是備前刀。
刀工流派包括--
備前國:古備前、福岡一文字吉岡一文字、正中一文字、古長船、"帛" 田、兼光、長義、大宮、元重、吉井、小反、應永備前、末備前、新刀祐定
攝津國:二代國助、一竿子忠綱、大阪石堂
大和國:筒井紀充
備中國:片山一文字
武藏國:江戶石堂
筑前國:福崗石堂
信濃大掾藤原忠國

相州傳

偏離中央地帶的關東刀工出現比較晚,大概是隨著鎌倉幕府的開始而登場的。由於鎌倉本身發展的需要,因此鎌倉的刀工數量也就逐漸增加。自京都來的粟田口國綱、備前來的三郎國宗和助真一派就是這樣來到鎌倉的。但是關於這些名工的進入也有可能是因為委身屈就,持這種說法的人也不在少數,眾說紛紜,其實原因很清楚,他們無疑是作為軍備強化的一環,被招至鎌倉,同時給予免費的住所和一定的俸祿。因此可以看出,來到鎌倉絕不是因為刀工的屈就。
但是這三派卻完全沒有合作,也似乎沒有過任何技術交流,因而也就沒有什麼共通的風格。之後,國宗之子新藤五國光用心學習了備前傳和山城傳的技術,並將這些知識傳授給了行光,之後又傳給了正宗。
正宗進一步強化了質樸剛健的武士之風,並針對元寇入侵時吸取的明確的教訓,加強研究,逐步克服了以往製品的缺點。最終,完成並開創了實用與美觀兼備地刃的相州傳。隨後,其弟子“正宗十哲”震鑠當時,迎來了相州傳的全盛時期。但是隨著鎌倉幕府的滅亡,相州傳最後也只能走上了衰退一途。
普遍認為,相州傳最難的傳法也就是其“成規鍛刀法”熟練掌握的難度相當大,這也是其衰退的原因之一。直至戰國後期,受到勢力擴大的小田原北條家的庇護,小田原相州才又有了明顯的繁榮。
而受到了豐臣秀吉的恩賞後,相州高級刀工的作品顯得很繁榮,並在安土桃山時代得到了極高的評價,他們這種與新刀期的普遍煅冶方法不同、注重複興的作風也廣受好評,及至今天,仍然有著無數的愛好者。
刀工流派包括--
山城國:信過、長谷部國重
相模國:鎌倉一文字助真、新藤五國光、正宗、真宗、廣光、秋廣、末相州、小田原相州
美濃國:兼氏
越中國:則重
長門國:長門左
筑前國:左
築後國:大石左
肥前國:平戶左

美濃傳

美濃傳是五力傳中最新的一派,本來由於地域原因,最初是受到了大和傳很強的影響,到了南北朝時代,金重移居,與相州傳互有往來,後來由於南北朝時代戰亂的影響,對於刀劍的需求大大增加,於是得到了急速的發展。而且與大和傳和相州傳都有過合作。
由於地處關東與京都中間,又有許多主要道路通過,得其地利之便,因此與由於戰亂而衰退的山城煅冶不同,美濃國沒有成為戰場的可能性比較大,故而美濃傳得以發展。應永時代之後,和平在持續,因此也沒有大的發展,直至戰國時代來臨,美濃傳才再次得以急速發展。
由於日本戰國時代的主戰場之一便在美濃周邊,所以出現了量大到幾乎難以應付的訂單。於是據說當時以關市為中心,美濃傳同時有五百名刀工在製作“關物”。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以“兼”字為名的刀工。並且,美濃傳統一了組織,建立了七頭制的組織制度,並採取合議制。並進一步在七人中,選出人望高、有魄力的人作為首腦。
美濃傳的背景,是在戰亂中求發展,因此其大量生產品都是注重實用性的數打物,據推測約占總量的80%左右,其餘就都是定製品了。其風格是腰反較淺的無骨實用品,刃文一般為亂,大體都是尖刃文。也有一些作品有著“白氣映”。
在新刀期中,刀工向全國分散,很多受到了美濃傳的影響。新刀鎬地柾目的特徵就是受到了美濃傳的影響所致。
刀工流派包括--
山城國:平安城長吉、伊賀守金道系
攝津國:大阪丹波
和泉國:加賀四郎資正
伊勢國:村正、大道
尾張國:政常、信高
美濃國:志津、金重、關七流、壽命、善定、兼房、岩卷
陸奧國:長道
越前國:越前關
加賀國:加賀關、陀羅尼勝國
安芸國:輝廣
因幡國:兼先
薩摩國:伊豆守正

日本刀製法

日本刀在製法上集合了相當高的技術,共分如下幾個步驟:
煉鋼日本刀的材料鋼,被稱作和鋼(わこう,Wakou)或玉鋼(たまはがね,Tamahagane)。玉鋼以日本傳統土法煉成。這是一種低溫煉鋼法,爐溫不超過1000℃。此法看似原始,但相比近代的高溫煉鋼法,能煉出品質純良的好鋼。不過高溫煉出的鋼材較軟,易打造成形,而低溫煉出的鋼材較硬,較難打造,可以說製作日本刀是人力密集型的工事,是以血汗換取的品質。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的流派,所用鋼材成分多少會有差異。大體上玉鋼所含成分如表所示。
玉鋼成分表(二戰時期:
鐵 98.12% - 95.22%
碳 3.00% - 0.10%
銅 1.54%
錳 0.11%
鎢0.05%
鉬 0.04%
鈦 0.02%
矽 不定
其他 微量
水減
即淬火工藝,淬火即所謂的熱處理,日本稱為水減(みずへし,Mizuheshi)。從現代材質學的角度來看,這個步驟算是刀匠控制鋼材含碳量的手法。
刀工將加熱後的和鋼錘打成扁平的厚度為約5mm的薄片。看似簡單的工序,其實不然,為了控制鋼材的含碳量 ,加熱次數有嚴格限制;而且和鋼的硬度在其續漸冷卻時會有所改變。只有有經驗的刀工才能準確把握施錘力度的變化,在限定的加熱次數下將玉鋼打煉成厚薄均一的薄片。
鋼片成形後,刀工會用水將其急速冷卻。可使鋼多餘的含碳部分剝離。使刀身具有良好彈性,刀口堅硬不易缺口。刀匠要對鋼片的溫度和用水的份量有極準確的把握,才能夠得到含碳量合適的材料。
鍛鍊
工將燒紅的鋼塊捶打鍛造,鋼塊捶打開後再摺疊起來捶打,如此反覆,追打到第10次,就會有1024層的鋼材,通過這一步驟,可將鋼中硫等雜質和多餘的碳素等清除,以增鋼材彈性與韌性。這就好比揉面一般,捶打的層數越多,鋼材中的碳和各種成份就會更加均一,鐵晶體也會更細緻,最終鍛造出來的鋼材品質均一、達數千層,十分強韌。
鋼材搭配
日本刀的造形不論刀尖或整個刀身是以“圓”為基礎造型,刀身之所以為弧形主要是鋼材的搭配以及淬火所造成的。首先,刀工以碳素含量多而硬的刃金(はがね,Hagane)、皮鉄(かわがね,Kawagane),將碳素含量少而質軟的心鉄(しんがね,Shingane)包裹起來,日語稱做造込(つくりこみ,Tsukurikomi),這樣的雙重構造是日本刀的一大特點。外側的刃金和皮鉄使得刀鋒利而且有適當的硬度不至於彎折。此後的燒入階段以碳素量和焼入的冷卻速度控制刀尖和其他的部分的體積膨脹量的差,從而使刀尖產生強烈的壓縮應力,使得刀更不易破損,並且形成彎刀的弧度。
素延
將刀的形狀捶打延長成長條形,叫做素延(すのべ,sunobe),在這個階段基本出現刀的雛形。這一步完成後,刀工會將最前端部分切掉,來製作刀尖。
燒入
“淬火”最後一道火鍛工序。刀工先用粘土、木炭粉和磨刀石的粉末調製出燒刃土(やきばつち,Yakibatsuchi) ,再將成形的刀身用燒刃土包封。刃的用土較薄,鎬地和棟的用土較厚。基本上,燒刃土的分布可以由完成品的刃文看出一些頭緒。不同的流派燒刃土的成份和調製方法亦有不同。封好的刀身會被放到 750℃ - 760℃的爐火之中。刀工憑經驗由火焰的顏色判斷爐內溫度,若溫度超過800℃以上,就會影響刀的強度。經過特定的加熱時間,刀匠就會刀再放到水中急速冷卻,進行另一道淬火工序。通過此步驟刀變得更硬更鋒利,刀身產生弧度,刀的表面生成一層非常堅固的“馬登斯晶體”或稱“麻田散體” (Martensite)。所謂馬登斯晶體(麻田散體)簡言之,即是高溫晶體結構因為急冷的緣故,使得碳原子被鎖緊在晶粒中而產生“亞穩”(Metastable) 的狀態,所以晶體之間存在很大的內在張力,造成"堅硬"的效果 。而經過此步驟在刀刃與刀面的邊界處產生出如同灑上銀沙般的顆粒狀紋樣,日語稱做沸(にえ,Nie)。整體來看,這些細小的白點形成白霧一般的線條,稱作匂(におい,Nioi),是鑑賞一把日本刀品質的重要依據。
由於這一步驟,技術要求非常高,稍有閃失,可能造成刀身崩裂,將對整把刀構成致命的損傷。另外即使勉強成形,也可能無法產生美麗的紋樣。為了減少失誤,現在刀工多用油來進行燒入的步驟。
收尾
此時刀已基本成型,需要開始轉入更細緻的深加工。
鍛冶押
調整完成焼入的刀的彎曲度、刀工進行粗略的削制。此時檢查修整細小的瑕疵、刀體形狀等進入最終調整階段。

為安裝刀把而留出的部分,日語稱為莖(なかご,Nakago),也可以寫成中心,中子。刀工調整莖的形狀、開一個鑲嵌刀柄時使用的目釘穴(めくぎあな,Mekugiana)。並且刻上鑢目(やすりめ,Yasurime)。這個部分容易生鏽,根據銹跡可大致判定刀的年代。
銘切
一般刀工在最後將自己的名字、住所、製作年月銘刻在莖上。嚴格講,銘是被利器 "切" 在或 "鏨" 在莖上的。一般的,在表面銘刀工名和住所(佩刀時向外一側為表)、內側銘製作年月和持刀者名,但是例外也很多見。
以上步驟完成後,刀工的工作到一段落,研磨、造鞘、裝飾、卷柄等工序另有專人負責,不屬於刀工的工作範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