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毒

日本中毒

《日本中毒》是2010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資深日本文化研究者,香港文化人湯禎兆。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書名:日本中毒
作 者:湯禎兆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11-1
ISBN:9787300127903
開本:16開
定價:39.80元

編輯推薦

本書賣點
●曾於日本留學、從事日本文化硏究工作十多年的香港文化人湯禎兆,繼《整形日本》及《命名日本》後,再次推出《日本中毒》,以獨特的見解,援引學者論著,加上真人實證,向讀者深入剖析日本人的各種扭曲行為,解說日本社會黑暗的一面,一針見血揭示“日本潮流文化”的毒瘡,趁劇毒還未蔓延五臟六腑,一語揭穿日本,預警中國
●戀物癖、少子化、依存女、寄生族、大學失格、快樂殺人、便利店世代、閃特族……這些我們“耳熟”卻“不能詳”的辭彙,究竟是日本潮流文化的“卡哇依”產物,還是正在四處流竄的文明病毒?當我們目眩於日本的大千現象,是否意識到日本已深陷社會文明病、毒入骨髓?文化醫生湯禎兆,揭穿日本文化之“毒瘡”,預警中國,做好解毒和免疫!

內容簡介

日本不壞,我們不愛。
日本生病,膜拜日本的我們也願意誓死相隨嗎?從少子化的蒼涼、結婚難民、以至獨活終老安樂死;由依存女、集團自殺至無差別殺人……有誰敢說日本文明病毒仍未抵達中國落地生根?我們對日本流行文化中毒已深,但又是否意識到日本的文明病毒,早已蔓延到中國社會各層面?
日本不僅是用來嚮往的消費對象,它更加是我們身陷社會文明病的最佳預警。所謂病向淺中醫,中毒自然先要起清病毒底蘊。趁著這些文明病毒還未蔓延到我們社會的各個層面,趕快以書“解毒”。

作者簡介

湯禎兆,香港文化人、影評人及作家,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長期從事寫作活動,興趣由文學至電影,再擴展至文化研究。主要寫作領域包括日本文化研究、社會文化觀察、電影解讀、文學創作及評論等,著作發表也由香港延伸至台灣及內地。曾任香港電台“開卷樂”及“東洋現場”節目主持人,目前為香港《亞洲時報》網路版、《文化現場》、台灣《台灣電影筆記》、內地《城市畫報》、《上海壹周》、《新視線》及《南都周刊》等的專欄作者。曾在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教授“創意媒體寫作”。主要著作包括:文化研究《雜踏香港》(2004),日本文化研究《命名日本》、《整形日本》(2006),香港電影研究《香港電影血與骨》(2008),日本電影研究《AV現場》(2005)、《日本映畫驚奇》(2008)等。

目錄

1.病變
日本的依存女
日本社會的Rorikon化
“婚活”時代的來臨
日本大學的自甘墮落
痴漢的罪與罰
少子化的蒼涼
“結婚難民”
援助交際的日式進程
2.色相
日本LoveHotel速記
泳衣偶像的文化軌跡
制服誘惑的心理構造
當我們說LoveHotel時究竟在說什麼?
美人術的無盡追求
酒井順子回歸
3.殺戮
快樂殺人的恐懼
無差別殺傷的人生
日本“集團自殺”停不了
4.世代
作為年份的社會學
“便利店世代”的重省
便利店文化的地域落差
老吾老的獨身安樂死
從日本動畫窺探世代論
“中坑少女”世代的來臨
5.地景
自然地景與人工設計的合成文化旅程
京都事變
郊外的重生計畫
東京漫談
東京中央線亂談
6.新息
關於手機小說,我其實想說的是……
《我的機器人女友》的福音戰士密碼
由青山七惠透視“飛特族”
美少女遊戲的小說化
7.殘務
全球化下的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的北移
新世紀福音戰士的殘務整理
漫畫在日本
後記

媒體評論

阿湯的《日本中毒》好在進得去,又有“距離感”,融會貫通。中國對日本的研究應該是動態的,從深層意義上說,這個研究近乎於化學反應,而不是單純的一加一等於二的模式。阿湯這么多年的日本研究令人欽佩!
——旅日作家、日本文化論學者,毛丹青
這冊中毒本,其實是“解讀”、“解毒”……看似是對我們沉迷日本流行文化之人的解藥,但其實也是另一重“種毒”……再次把毒癮解構後投進人心,令人中毒更深,愈深愈想問,愈問愈想看。
──李照興,香港文化評論人
近期,我都中了毒,中的卻是湯禎兆的毒,我覺得他已經寫出最潮的日本,也寫出我們背後的神秘欲望。欲望是日本流行文化的核心,如物慾、求知慾、情慾甚至性慾,湯禎兆這書就是透過各範疇分析日本各種欲望,如何嚴重影響其他亞洲社會如台灣、韓國和香港,因此,了解日本之潮,也就是了解香港之潮。他1991年留學日本一年,已經出了《命名日本》、《整形日本》等十多本關於日本的書籍,我想若他多住幾年,應有更多日本著作令我們得以窺視日本更多。
——馬家輝,香港作家

試讀章節

1.病變
援助交際的日式進程
手機乃萬惡之源?
關於援助交際的流變,圓田浩二在《援交少女及Rorikon男——Ror,kon化的日本社會》(洋泉社出版,2006)中說之甚詳,Rorikon是“洛麗塔情結”(LolitaComplex)的日式名稱,Rorikon男就是沉溺於“洛麗塔情結”的男性。不少日本傳媒愛把援助交際等同於少女賣淫,圓田浩二認為70年代時對少女賣淫的分析,離不開陳述參與賣淫的少女通常家境清貧或個人智力上出現問題。而真正把“援助交際”推上-傳媒關注舞台的,是始於1982年的“愛人銀行”風潮——一些公司收取巨額費用,為男女雙方介紹交際對象,並逐漸演變成賣淫的中介者。日本政府在l984年以《賣春防止法》取締了以上組織,但問題並不有被遏止,反而逐步衍化出形形色色的方式方法。
其中最明顯的就是通過電話俱樂部,以及後來由不同電信供貨商為交友而設的服務項目來“援助交際”,使援助交際之風日盛,以致蔓延到無遠弗屆自地步。關於對援助交際推波助瀾的技術性演變,我乇《俗物圖鑑》(台北商周出版社,1999)中已有所交代,在此不贅。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