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水腫

旅行者水腫

長時間坐車,可出現下肢腫脹,醫學上稱為“旅行者水腫”。因此,乘車時不要總是坐著,應常變換一下體位,或站一會兒或抬高下肢坐一會兒,也可用手從上往下進行下肢按摩,幫助血液回流。

簡介

旅行者水腫 旅行者水腫

見於久走或久立者,亦見於長期乘坐長途列車的旅客,這是由於下肢長時間處於下垂狀態,下肢靜脈回流受影響,形成下肢水腫。

病因

發生旅行者水腫的原因:

1.由於長途旅行坐火車或步行,因重力關係,下肢及下垂的上肢靜脈回流受限,增加了毛細血管的靜水壓,體液在皮下組織間隙滲聚所致。

2.由於直立時醛固酮分泌增多,導致腎小管重吸收水鈉增多有關。女性多見,可能與內分泌失調有關;肥胖者多見常因脂肪多需依賴周圍血管擴張散發體熱,促使下肢靜脈壓力升高,毛細血管濾過壓增高有關。旅行者水腫只要停止旅行,2~3天即可恢復,不需用藥治療。有時可適當地限制鹽的攝入量,水不一定需要嚴格控制,水腫顯著時可用少量的雙氫克尿噻,每次25mg(1片)每天2次,連服之天,水腫即可消退。

診斷

水腫常常是某些疾病的重要表現之一,能夠引起水腫的病因多達30餘種,最常見的是由心、肝、腎疾病所引起。但有一些水腫的病人,經多方面檢查和化驗無異常發現,而且經過長期觀察,這些人的健康並不受明顯的影響,鑒於這類水腫的原因和性質尚不十分了解,因此醫學上稱之為良性水腫又稱功能性水腫。旅行者水腫多見於40歲以上的人及體胖者,女性更多見,它屬良性水腫的一種。表現為手足麻木、發脹、沉重感,水腫以兩下肢多見且較鬆弛,手也常累及;多為輕度水腫,與進食水關係不大;休息與體位改變後水腫可完全消失,常為晨起消失下午出現。

鑑別診斷

旅行者水腫 旅行者水腫

1、惡性水腫:

是由梭苗引起的多種動物的一種急性、創傷性、中毒性傳染病。其特徵為病變組織發生氣性水腫,井伴有發熱和全身性毒血症。惡性水腫之病原主要為腐敗梭菌。水腫梭菌、魏氏梭菌、溶組織梭苗等也可致病或參與致病。腐敗梭菌是兩端鈍圃、嚴格厭氧的粗大桿菌,在體內外均易形成芽胞,芽胞在茁體中央,使菌體呈梭形。腐敗梭菌能產生αβγδ四種毒素,α毒索為卵磷脂酶,具有壞死、致死和溶血作用;p毒素為脫氧核糖橫敢酶,有殺白細胞的作用;γ和δ毒素分別具有透明質酸酶和溶血素活性。這些毒素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織炎性水腫和壞死,毒素吸收後可引起致死性的毒血症。腐敗梭菌在自然界分布極廣,其芽胞抵抗力很強,一般消毒藥物短期難以湊效,但20%漂白粉、3%一50,6硫酸石炭酸合劑、396—5%氫氧化鈉等強力消毒藥可於較短時間內殺滅。

2、高溫性水腫

高溫性水腫:在炎熱的夏季,在戶外活動後經常會出現手足輕度水腫。

3、全身持續性水腫:

全身持續性水腫系指全身血管外的組織間隙中有過多的體液積聚,為臨床常見症狀之一。水腫是全身氣化功能障礙的一種表現,與、脾、、三焦各臟腑密切相關。依據症狀表現不同而分為陽水、陰水二類,常見於腎炎、肺心病、肝硬化、營養障礙及內分泌失調等疾病。

4、下肢水腫:

分為生理性浮腫和病理性浮腫。下肢浮腫臨床常見,主要見於以下幾種疾病性浮腫。①心性浮腫,患有各種心臟病病人,當心功能不全時,體循環障礙,使下肢靜脈回心血量減少,引起浮腫;②肝性浮腫,各種肝炎發生肝硬變後,由於肝臟合成白蛋白減少,造成低蛋白血症,血漿滲透壓降低,可引起廠肢浮腫;③腎性浮腫,急慢性,腎炎或腎病綜合徵病人,腎小球濾過功能降低,造成體內水鈉游留,此外再加上大量的蛋白尿出,產生低蛋白血症,從而引起浮腫;④甲狀腺機能低下性浮腫,甲狀腺功能低下時,病人真皮層粘多糖沉積,細胞間積聚多量透明質園、硫酸軟骨素和水分,可引起下肢浮腫;⑤下肢深靜脈病變性浮腫,下肢深靜脈炎或下肢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時,由於靜脈回流受阻,病人可出現下肢浮腫。

出遊注意

如果外出坐長途車,要適度地打開車窗,以保持車內空氣新鮮,這樣人就不會出現頭痛、頭暈等不適感。

其次,乘車時不要總是坐著,應常變換體位,或站一會兒或抬高下肢坐一會兒,也可用手從上往下進行下肢按摩,幫助血液回流,以預防旅行者水腫。對於暈車的人,在開車前半小時,就應服用暈車藥。在乘車過程中要儘量減少頭部活動,可將頭靠在座椅背上,閉目養神,避免看窗外移動的景物。一旦出現噁心、嘔吐、全身冷汗、面色蒼白等症狀時,應仰臥,用冷毛巾敷前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