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藝術

旅行的藝術

《旅行的藝術》是阿蘭·德波頓著,南治國等譯的書籍,在英國出版後獲得好評如潮。阿蘭.德波頓卻在《旅行的藝術》里向我們揭示了旅行的深層意義。他認為,旅行以及對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們對幸福的體驗,而這種幸福,就是古希臘哲學家所說的“由理性支配的積極生活所帶來的幸福”。旅行的藝術就在於它能帶領行者回歸到一種真正自然,而不是被扭曲的狀態,於是一場藝術的旅行也就是一種內心體驗的人生之旅。由於德波頓對每幅畫都做了詳細的描述,或者說是用一幅畫來給讀者更清楚地展示,尤其是他把作者畫這幅畫的背景,如作者的心情、時代、動機、相關的環境等等,讓我也能感到我也能看懂它了,讓我再一次深入地理解了繪畫也是一種表現的語言這樣簡單的道理。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旅行的藝術旅行的藝術

本書分為出發、動機、風景、藝術和回歸五個章節,通過對不同地點的旅

行,來重點描述作者的心理感受,同時回顧歷史,通過對福樓拜、波德萊爾等人人生旅程以及作品的分析,尋找旅行地點中的人文情懷。

與一般的旅行推介不同,本書並沒有那些收拾行裝,旅程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等瑣碎的事情。在這本書中,作者刻意把旅行寫成一種精神上的體驗,而不是肉體上的奔波。在不同地點的旅行過程當中,也有大量曾生活在此地的文藝家的回顧,記錄作者自己心靈的歷程。

作品目錄

出發 動機 風景 藝術 回歸
Ⅰ對旅行的期待 Ⅲ異國情調 Ⅴ鄉村與城市 Ⅶ令人眼界大開的藝術 Ⅸ習慣
Ⅱ旅行中的特定場所 Ⅳ好奇心 Ⅵ壯詞 Ⅷ對美的擁有

精彩書摘

對旅行的期待

1.

時序之入冬,一如人之將老,徐緩漸近,每日變化細微,殊難確察,日日累疊,終成嚴冬,因此,要具體地說出冬天來臨之日,並非易事。先是晚間溫度微降,接著連日陰雨,伴隨來自大西洋捉摸不定的陣風、潮濕的空氣、紛落的樹葉,白晝亦見短促。其間也許會有短暫的風雨間歇,天氣晴好,萬里無雲,人們不穿大衣便可一早出門。但這些都只是一種假象,是病入膏肓者臨終前的“迴光返照”,於事無補。到了十二月,冬日已森然盤踞,整座城市每天為鐵灰色的天空所籠罩,給人以不祥之兆,極類曼特尼亞或韋羅內塞的繪畫作品中晦暗的天空,是作為基督耶穌遇難之類油畫題材的絕佳背景,也是在家賴床的好天氣。鄰近的公園在雨夜的路燈下,滿眼泥濘和積水,甚是荒涼。有一晚,大雨滂沱,我從公園走過,忽地記起剛逝去的夏日,在酷暑中,我曾如何地躺在草地上,讓四肢伸展,任光腳從鞋中溜出,輕撫嫩草;我還記起那種和大地的直接接觸如何讓我覺得自由舒展:夏日裡沒有慣常的室內、戶外之別,置身大自然時,我有如在臥室里的自在。

但現在,公園已全然不同了,連綿的陰雨中,草地已無從涉足。此時,任何的哀愁,任何得不到快樂和理解的擔憂,似乎都能在那些以暗紅磚石外牆、浸得透濕的建築,以及城市街燈映照下略泛橙色的低沉的夜空中找到佐證。

這樣的天氣,以及這個時節發生的一系列的事件(似乎應驗了詹佛的名言,一個人每天早晨都得吞食一隻癩蛤蟆,這樣才能保證他在日間不會遇上更噁心之事),使我懷疑是它們促成了一件事實:一天下午,幾近黃昏,我收到了一大本色彩亮麗、名為《冬日艷陽》 (WinterSun)的畫冊。畫冊的封面是一大片的沙灘,還可以看見沙灘邊緣湛藍的海。沙灘另一邊,是一排棕櫚樹,多數斜立著,再往後,是畫面中作為背景的群山;我能想像那山中有瀑布,想見得出山中飄香果樹下的蔭涼。畫冊里的攝影圖片讓我不禁想起關於塔希提島(Tahiti)的油畫--那是威廉·霍吉斯(WilliamHodges)和庫克船長(CaptainCook)一起旅行時創作的作品,畫面中,夜色輕柔,熱帶的海水湖邊有土著少女在雨林繁茂的簇葉中無憂無慮地(赤腳)歡跳。1776年深冬,霍奇斯首次在倫敦皇家學院(RoyalAcademyinLondon)展出這些油畫,引起了人們對熱帶的好奇和嚮往,而且,從那以後,這些意象一直都是熱帶牧歌風情的最佳表述;自然,這……

相關書評

旅行的藝術與秘密

真正的旅行當然是感性的,但旅行的至高等級,卻展示了有關生命和環境廝磨的精神層面。一男一女、一中一西,兩個三十出頭的年輕人,不約而同地都想在旅行中,讀取只有自己能夠解答的秘密,我們只有稱之為旅行藝術家。

德波頓:西方男子的哲思

對旅行的期待撩撥著每個人的神經。但對旅行的藝術,了如指掌的卻很稀少。

阿蘭·德波頓是當今歐洲炙手可熱的一位學者型作家,生於1969年,算來不過30多歲,但已經有三部小說、三本哲理性散文集行世,而且在歐洲擁有上百萬的讀者,這位被譽為連掃帚的傳記也寫得出來的才子作家,在文學、藝術、哲學、評論中自由進退,他的《旅行的藝術》即便對於像“文化苦旅”的老手余秋雨,也讀得滿心喜悅。

“旅行的藝術”顧名思義不是記敘旅行途中的獵奇,當然也不是用筆寫下的風景片,而是對旅行的意義的一種思考。他在旅行的過程中注入了大量關於文化、藝術,乃至生命本身意義的思考,讓原本無奇的旅程充滿各種鮮活的色彩。

對於一年只能在幾天公休日打點行裝出外旅遊的人而言,值得期待的只有旅遊這個過程本身、對於旅行的動機本是很多人無暇去想的。但德波頓恰恰是從這裡便展開了對旅行之意義的探討,哪怕是旅行中一些經常忽略的場所也被融入了他的哲思,正是這種隨處發現意義的敏銳讓德波頓筆下的旅行迥異於我們常規的期待。若不經他的提醒,我們恐怕已經忘了,旅行能夠表達出緊張工作和辛苦謀生之外的另一種生活意義。

飛機起飛的過程很難在一般的旅行者心中留下些什麼,但在德波頓那裡,“飛機的起飛為我們的心靈帶來愉悅,因為飛機迅疾的上升是實現人生轉機的最佳象徵……雲朵帶來的是一種安靜。在我們的下面,是我們恐懼和悲傷之所,那裡有我們的敵人和同仁,而現在,他們都在地面上,微不足道,也無足輕重。”

以這種思緒開頭引領的旅行過程中注定了這是一場哲性之旅。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位才子的駕御能力。他所去的地方也許並不是太出乎人的意料,但當華茲華斯成為英格蘭湖區之旅的嚮導,凡·高的畫作引領我們的普羅旺斯之旅,而福樓拜成了阿姆斯特丹的引路人時,你突然發現旅行向你呈現了一種新的意義。“在心靈為了眼前的景物沉醉之前/一場眼花繚亂之舞轉瞬即逝/大自然卻適度呈現了一些永恆的東西(華茲華斯)”。如果說旅行有一種區別於日常生活的意義,那么它的意義或者說它的藝術就在於通過旅行你能找回被自己忽略的東西,而且這些東西比起日常生活更有一種永恆的意義。這種意義中包含了我們對已知環境的熱誠,對未知的嚮往,而且還包括與周遭廝磨中找到的真正的人生樂趣。

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全書的最後一個部分是談旅行後的回歸,回到自己的書房,旅行卻沒有完結,因為一個充滿對生活的熱情的人哪怕是在斗室之間也可以完成一場旅行。

旅行的藝術就在於它能帶領行者回歸到一種真正自然,而不是被扭曲的狀態,於是一場藝術的旅行也就是一種內心體驗的人生之旅。繁忙中每個人的真實自我並沒有完全丟失,我們需要的只是一種引導,而恰恰是在德波頓的邀約下,波德萊爾、帕斯卡爾、華茲華斯們幫我們完成了一種人性的回歸。

《旅行的藝術》在英國出版後獲得好評如潮的同時,也有讀者質疑為什麼這本談旅行的書卻沒有講到打點行裝的環節,對此德波頓付之一笑,真正理解了這本書的妙處的人我想是很容易理解他的態度了。

我心自由——旅行的藝術

我終於走馬觀花般地把《旅行的藝術》看完了,時間也是凌晨2點了。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本讓我讀後收穫很多的書,至少讓我在不少對一些問題的傳統看法上有了一點新的認識,認識的改變是最難的,也是最能打動人的一種事情。

讓我先把這些認識的改變記下來,在以後再深入地展開細說。

《旅行的藝術》主要是圍繞旅行這個主題展開的,但給我最大收穫和最大感處的倒是德波頓關於繪畫、藝術、文學的論述,以及全書中體現的錢鍾書式的幽默語言、通感的運用、“心理學式的描述語言”、描述景物、場景、景色、事件的那種細微等。

關於繪畫

對於畫畫,我一直對自己感到不滿意,甚至有些畏懼,“我繪畫實在不行”,這樣充滿喪氣的具有心理暗示的話要儘量少說,可在內心深處總是在一提到繪畫時閃現出這樣的念頭。在國小時,每次美術課後的作業對我就一件擔心的事,因為我不能自如地完成它,很多時候是由父親完成的。到了後來,隨著年齡增大,也能或好或壞地完成各種作業,直到它在我的課程表里消失,繪畫也就基本和我沒有什麼關係了。我記得在上大學期間,一次假期里,我還專門去了表姐辦的一個繪畫班學習了一個月,學習速描、水彩畫等,那次也給我留下了很多不愉快的經歷,主要是感到對形狀、色彩、明暗、透示等等總是不能有所心得,不能掌握,沒有入門。

同時,我對繪畫作品的欣賞也是無從下手,由於陽就是學建築學的,家裡自然有不少的有關繪畫的書,而且平時,我也很注意去看關於繪畫的一些書,但直至今天,我從沒有覺得我能看懂一幅畫,放在面前的著名作品我看不出和一般作品的區別。這是一件很惱火的事情,在這一點感受上,還有一個相似的問題同樣讓我不堪忍受,那就是我該看什麼書?現在這些書寫出來到底是想說明什麼?我常慚愧地自問自己,是我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下降得如此之快,以至於我隨便買一本書竟然不能知道作者想說什麼,看完後就象囫圇吞下的食物沒有嘗出任何滋味。

《旅行的藝術》中穿插了不少繪畫作品,用以配合文字,使說明更生動、直觀。由於德波頓對每幅畫都做了詳細的描述,或者說是用一幅畫來給讀者更清楚地展示,尤其是他把作者畫這幅畫的背景,如作者的心情、時代、動機、相關的環境等等,讓我也能感到我也能看懂它了,讓我再一次深入地理解了繪畫也是一種表現的語言這樣簡單的道理。並不是說在我以前看到介紹美術作品的文章或書里沒有把這些相關背景介紹清楚,不知道什麼原因,在我看完這些介紹去欣賞這些畫時,我依然一頭霧水。而現在我倒是有種衝動,想去看一些繪畫作品欣賞的書,這難道不是一種很好的認識改變嗎?

作品影響

《旅行的藝術》是被譽為“英國文壇奇葩”的才子型作家阿蘭·德波頓的重要作品,自2002年出版以來,長踞英美暢銷書排行榜。

作品評價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評論:這部書就像一場完美的旅程,教我們如何好奇、思考和觀察,讓我們重新對生命充滿熱情。在《布拉格之戀》結尾處的夢境上紮上一針,滲出的淡藍色便可以為德波頓的一路行程著色,任何行路的真實色彩都被這心路的藍色、薄霧中的藍色幻化了,成了一種無法拒絕的誘引; 空間喪失了地理上的方位,時間懶散地化為一縷幽香;串起行程和文字的只有華茲華斯、波德萊爾、凡·高們和德波頓這位才子在心靈深處共鳴的悸動了;與德波頓同行,前路是去遠方的行程或是夕陽中向家園的回歸……

這部書就像一場完美的旅程,教我們如何好奇和觀察,讓我們重新對生命充滿熱情。旅行是什麼,德波頓並不想急於提供答案,旅行為什麼,德波頓似乎也不熱心去考求。但,釋卷之後,相信每個讀者都會得到一種答案-這答案,既是思辨的,也是感性的,既酣暢淋漓,又難以言說,因為,它更像是一種情緒 ,令人沉醉而不自知翻開這本書,你踏上的將是一次異乎尋常的閱讀旅程。深信德波頓無處不在的智慧和機智將影響甚至改變你對旅行的看法,並有可能改變你日後的旅行心態和旅行方式。

作者簡介

阿蘭·德波頓阿蘭·德波頓

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英倫才子型作家,生於1969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現住倫敦。著有小說《愛情筆記》(1993)、《愛上浪漫》(1994)、《親吻與訴說》(1995)及散文作品《擁抱逝水年華》(1997 )、《哲學的慰借》(2000)、《旅行的藝術》(200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