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岩村

方岩村

方岩村位於鰲江下游南岸,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龍港鎮的中心地域,西距縣城19公里,東南瀕臨東海。村又名方岩下,舊名坊額下。因地處元代鄉賢林約仲所立之石碑坊下而名。方岩與坊額方言音諧,逐漸演變為方岩下。清順治間,先後有蔣、徐、金、丁、余、高等姓氏遷此定居,形成村落。民國時期屬新桂鄉。50年代屬湖前鄉,1964年屬沿江人民公社。1984年屬龍港鎮,全村217戶,1020人。龍港鎮是聞名遐邇的農民城,方岩村是農民城裡的首富村。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方岩村方岩村昔日景像
1984年隨著龍港鎮的崛起,外來辦廠、經商人數猛增,漁業捕撈隊撤銷後,將部分漁業戶劃歸方岩村。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人口已增至1018戶,4357人。1992年底(包括定居和暫居戶口)達7000人。
清同治七年(1868)建安瀾渡,扼鰲江下游交通咽喉,開闢鰲江以南各主要鄉鎮。至清末,村區有30多間低矮茅屋,一條高低不平的條石碼道。20世紀30年代,方岩村街南北貨商行、肉豬行、禽蛋、竹木等行業經營已初具規模,並輻射台灣福州杭州寧波溫州等地。40年代初,方岩村房屋多數被日本侵略軍飛機炸毀。市面日趨蕭條。以後,雖有所發展,但舊貌未予徹底改變。直至龍港建鎮前夕,村民還是用燈不明、路不平、水不清來概括方岩村的面貌。民謠唱道:方岩下,方岩下,只見人流過,不見人住下。
1984年龍港鎮建立後,方岩村由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漁村開始演變為繁華市區。村貌煥然一新。全村建成江濱路、生資路、永盛路、龍翔北路、文衛路、興賢路、建新路、沿江南路、沿江北路、方岩街、沿河大街、文衛一街、二街、三街14條街道和8條巷弄。已建樓160幢,1208間,以4~5層為主,總建築面積約17.27萬平方米。村區為龍港鎮工商業和文化娛樂的中心。有1所完全中學、1所國小、8所幼稚園、1所醫院、1座電影院、12家旅館(飯店)、5座碼頭、62家工廠。客貨運中心有60多輛汽車。客運汽車直達徐州南京南通蘇州上海寧波杭州開封福州九江合肥武漢等地。建鎮後,商業再度興起,並出現了鰲江下游平原空前未有的繁榮局面。共設有渡運、木材、鹽業、百貨、醫藥、副食品、農業機械等國營公司8家;鎮辦服裝、小商品市場2個;村辦蔬菜水產、鋼材、水果市場3個;自然形成農副產品、家具、印刷市場3個。此外還有中西藥、飲食、理髮、攝影、廣告設計、文具書店等個體工商戶800多家。

當地市場

方岩村方岩村
龍港第一菜市場 是目前全國最大的菜市場之一,建於1984年10月,系方岩村辦市場,占地面積3837平方米,建築為兩層樓廳,投資113萬元。共有攤位499個,以水產品和農副產品交易為主,日均銷售量19.96噸。成交額11.1萬元,每年管理費提成約26萬元。市場管理採用現代最先進的電腦全方位掃描。
鋼材市場 是溫州市三大鋼材自由交易市場之一,建於1987年8月。占地約1萬平方米,營業用房2860平方米。經營戶25家,經營項目有圓鋼、螺紋鋼、角鋼、扁鋼、板材及廢鋼。主要銷往福鼎瑞安、平陽及蒼南縣各鎮,月均銷售量200多噸,40萬元。
農貿水果市場 建於1987年1月。擁有攤位103個,投售者以山東、河北果商果農居多,兼有福建、江蘇、安徽及省內黃岩、溫州和本地商農。年成交量7500噸,成交額720萬元。
龍港購物中心(又稱太陽城) 位於方岩村的繁華地段,南接第一菜市場,北通百有商場,與繁華的建新路交叉成龍港鬧市區之一。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方岩村為了深入改革開放,開拓市場經濟,填塞了沿河南、北路之間350米長的斷頭河,以投標形式招商興建。格調統一,設計合理。前后街道均為店面,底層為百貨綜合商場,二樓為服裝、針織商場,共有鋪面320個。整個工程已竣工。

經濟發展

方岩村,1949年前僅有制皮、打鐵、製鞋、竹器等手工業作坊。1992年全村擁有大小工廠117家,初步形成了以塑膠、印刷、服裝、建材、紡織為中心的工業體系,門類近20種,品種達100多種500多個花色。
蒼南機械廠 是方岩村骨幹企業。始建於1956年10月。由方岩造船小組和蠣灰生產小組合併而成,原系村辦企業。1986年改為地方國營。廠區占地16642平方米,建築面積4932平方米,擁有金屬切削工具機34台,鍛壓設備4台,其他設備11台,固定資產316萬元,流動資金500萬元,年產值800萬元。生產的W11A系列三輥轉板機,W12系列四輥卷板機和FDG-7型系列風力提水機組等產品暢銷各地,且出口非洲和香港。1988年被評為省級先進企業。
蒼南縣無紡布總廠 系方岩村區的重點廠家之一。占地面積7525平方米,建築面積2875平方米,固定資產原值171萬元。主要生產合成內底革、三合一內底革等產品。合成內底革的生產填補了省內外空白,1988年分別獲省、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產品暢銷上海、杭州、蕭山、麗水等地;三合一內底革經省有關部門鑑定,被列為省優新產品。
1992年方岩村工業總產值達8700萬元,為龍港建鎮初期124倍。

村莊狀況

方岩村方岩村
龍港鎮是聞名遐邇的農民城,方岩村是農民城裡的首富村。方岩村民,1949年前除從事農漁業和傳統的手工業外,還以擺渡、搬運為業,但收入甚微,生活拮据。1949年後仍以番薯乾為主食,住房逐漸以平房和二層樓房取代茅草房。1984年龍港建鎮後擺脫了農漁業和手工運輸業的框囿,收入渠道日漸增多,收入也日漸豐富,住房條件日漸改善。房屋由木質結構改為磚混結構,並向三層、四層、五層樓房發展,部分村民開始建造別墅院落。室內裝潢也日漸現代化,廚房、餐廳、會客室、衛生間、臥室、書房、娛樂室一應俱全。自1983年以來,全村1018戶共建房1208間,建築面積172700平方米,人均建房達40平方米。隨著房產的增加,房屋租賃方興未艾,全村95%的家庭有商店用房或工業用房和居住用房出租,其收入約占村民總收入的38%。1992年村民人均收入達6000元,是建鎮前的30倍。全村有電話348部,平均每3戶擁有一部電話,彩色電視機等家用電器及金首飾已經普及。有新民謠唱道:幾萬窮,百萬富,幾十萬平常過。1983年以來,方岩村共獲縣級以上榮譽稱號多次,1987年至1991年連續被評為縣級文明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