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學人文學院

新疆大學人文學院是由中文系、中語系、歷史系、中亞文化研究所、阿爾泰學研究所組建而成的規模最大、專業門類齊全的文科學院,具有較強教學與科研隊伍。有博士生導師4人,教授25人,碩士生導師36人,副教授72人。作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學科及國家級重點學科建設單位,擁有11個研究所,1個博士點和7個碩士點,12個本科專業。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2167人,其中博士生9人,碩士生151人,外國留學生114人。硬體建設方面,有各種文字的圖書資料約6萬餘冊,2個民族民俗博物館以及語言實驗室、多媒體教室、微機室等多種教學設施。

基本信息

概述

2002年畢業生就業率達到100%,考研率為17.7%,已成為新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為一體的人文社會科學綜合性重點學院。

創新是保持學院生機活力的內在源泉,人才培養質量是學院生存發展的生命線。遵循“自強、厚德、熱忱、關愛”的人文精神,人文學院學風嚴謹,學生英語及計算機過級率名列學校前茅。應屆畢業生考取研究生數量多,考取名校多。形式多樣的學生活動亦為學生提供了多種展示才華、培養能力的機會,為學院構築了良好的文化氛圍。畢業生思想作風好,意志力強,基礎知識紮實,專業技能突出,在多種崗位上發揮了才幹,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

近年來,人文學院共承擔了國家課題19項,自治區課題26項,獲得科研經費近百萬元。出版學術著作91部,發表論文1981篇,其中發表在核心期刊294篇。共獲得各類科研成果獎83項,其中國家級22項,省部級3項,還獲得自治區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項。

專業

本科專業:
漢語言文學專業
維吾爾語言文學專業
哈薩克語言文學專業
漢語專業
維吾爾語專業
哈薩克語專業
歷史學專業
社會學專業
碩士學位點:
文藝學
中國語言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中國地方史
中國近現代史
歷史文獻學
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博士點是我校“211程”建設的重要成果之一,現有博士生導師4人,在讀博士研究生5人。
本學科是自治區社科領域唯一的重點學科,2002年被列為“211工程”建設國家重點學科。
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博士點
民俗文化學
雙語研究
少數民族語言學
維吾爾文學
哈薩克語言文學研究
人文學院建院以來,在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和辦學效益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近年來,人文學院共承擔了國家課題19項,自治區課題26項,校管課題33項,世川課題36項,獲得科研經費90.15萬元;出版著作91部,發表論文1981篇,其中發表在核心期刊294篇;共獲得各類科研成果獎83項,其中省部級獎5項,自治區級第四屆哲學社科優秀成果獎20項,校級獎58項。
熱扎克教授等共同主持並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域翻譯史研究”的最終成果《西域翻譯史》一書出版後,1996年獲全國高校學術著作優秀獎,1999年9月榮獲全國首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三等獎。該研究最終成果鑑定認為:“這是一部具有開拓意義的著作,資料豐富,學術性強。反映了目前國內對西域翻譯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填補了國內外在這一領域的空白。”對於借鑑歷史經驗,推行當代新疆社會的雙語制,更好、更全面地執行黨的民族語言政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人文學院下屬的新疆少數民族民俗博物館,占地面積208平方米,館內收藏民俗實物及歷史文物等七大類5000餘件收藏品,1000餘張圖片以及音像資料,是目前西北唯一一所集教學、科研、旅遊服務為一體的民俗博物館。
為了加強我院“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以“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國家重點學科為依託,人文學院成立了11個科研研究所。將以“人才庫”、“思想庫”的特質間接作用於西北邊疆社會經濟發展。許多研究成果將為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為自治區人民政府決策、制定有關政策、法規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人文學院將以改革的精神辦好科研研究所,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新疆大學“211工程”建設中,出優秀成果,出優秀人才,為新疆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