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汶縣

新汶縣

新汶縣,三國魏正始元年(240),因為遼東汶縣的百姓遷移渡過海,劃齊郡臨淄與昌國之間地帶,析立新汶縣,治所在今淄博市張店區一帶。西晉廢。

臨淄是上古時期的爽鳩氏之墟。虞夏時以季藥氏為首,商朝以逢伯陵為首,都以爽鳩氏之墟因襲而治。殷商時,臨淄這一帶就稱"齊",《中國歷史地圖集·商時期中心區域圖》標註"齊"為城邑。郭沫若也認為,齊國之所以稱齊是沿襲舊稱,"齊當齊國之前身,蓋殷時舊國,周人更之,別立新國而仍其舊稱也"。(《卜辭通纂》)。
公元前11世紀,西周王朝建立,姜太公(呂尚)受封齊地,開拓疆域,建立齊國,都治營丘。由於東方萊夷西爭營立而國事不寧,齊六世胡公靜遷都薄姑(今博興境內)。公元前859年,其弟獻公殺胡公自立,復都營丘。因其城緊傍淄河,故更名臨淄。臨淄初轄四邑,其西袁委邑、棘邑(亦稱畫、音淮)、渠丘邑,其東原為紀國*邑,公元前691年(魯莊公三年),紀季以*歸於齊,改稱安平。公元前386年,大夫田和廢康公自立為齊候,史稱田齊。公元前284年(齊*王十七年),燕、趙、韓、魏、秦王國聯合伐齊,齊*王困居莒城,臨淄歸燕五年。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擊敗燕軍,盡復齊國失地,立襄王法章,遷都臨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滅齊國,始設臨淄縣,屬齊郡。縣、那皆以臨淄故城為治所。
秦楚之際,項羽分齊為三國,臨淄為齊國,田都等七王都治臨淄;楚漢交兵期間,韓信破齊,據臨淄,封為齊王。
兩漢時期,郡縣與封國並存。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封皇子劉肥為齊王,以臨淄為首府,初轄膠東等70餘城。至元狩六年武帝封子劉閎為齊懷王止,前後七五都治臨淄。其間,袁婁邑併入臨淄;渠丘邑置西安縣,領屬棘邑;安平邑,改稱東安平,屬淄川國統轄;西安平由臨淄和西安縣分治。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改臨淄為齊陵縣,屬青州濟南郡。公元25年(東漢建武元年),劉秀滅王莽,復名臨淄,再建齊王國。自哀王劉章至王承止,前後六王都治臨淄。
三國時期,臨淄為魏地,設縣,屬青州齊郡。縣、郡、州皆以臨淄為治所。此時,臨淄與昌國(張店區東部)之間地帶,析立新汶縣,屬齊郡。
晉廢新汶,臨淄再復齊王都,司馬攸及其子同王治此。青州、齊郡亦寄於此。公元311年(西晉永嘉五年),廣縣併入臨淄,治所徙廣固城。十六國時期,臨淄先後屬後起、前燕、前泰、後秦。晉滅後奏,改青州為幽州。後燕奪取廣固建都,臨淄為附郭首邑,屬燕都尹。
南北朝時期。宋、北魏、北齊先後皆置臨淄縣,屬青州齊郡。公元420年,臨淄南境析立廣川縣,屬廣川郡;北境析立重合縣,屬渤海那;西北境始立高陽縣,屬高陽郡。其間,臨淄縣移治東陽城(今益都北關),齊郡仍治臨淄城。公元月6年(北齊天保七年)臨淄併入高陽縣,東陽城則入益都縣。
隋朝,初沿北齊舊制。公元596年(開直十六年),撤高陽縣,設臨淄、*水二縣,屬青州。公元605年,*水併入臨淄縣,屬北海郡。
唐朝,設臨淄縣,屬河南道青州。
五代十國時期,仍沿唐制。
宋、金時期,皆置臨淄縣。宋屬京東東路青州;金屬山東東路益都府。
元朝、設臨淄縣,屬益都路。公元1266年,並益都縣。
公元1278年,復置臨淄縣。元代,故城圮廢,於舊城南隅建新城。
明、清兩代,臨淄均屬青州府。
民國初年,臨淄屬膠東道。公元1927年廢道,隸屬山東省。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臨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渤海革命根據地之一。1939年7月,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臨淄東部曾劃入益壽臨廣四邊縣。與此同時,日偽也相繼盤踞縣城,在其占領區內建立偽政權。1948年3月,人民政府進駐臨淄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設臨淄縣,屬清河專區。1950年5月劃歸淄博專區。7953年7月劃歸昌濰專區。1958年10月,併入益都縣。1962年1月,恢復臨淄縣。1970年1月,劃歸淄博市,改稱臨淄區。1974年10月,臨淄區政府機關遷駐辛店。

參考文獻

http://www.sinoct.com/hometown/homeshow.asp?id=1200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