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廳

新民廳

新民廳,清代行政區劃。嘉慶十八年(1813年)析承德、廣寧二縣地置,治今遼寧省新民市。屬奉天府。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升為新民府。

簡介

新民廳,清代行政區劃。嘉慶十八年(1813年)析承德廣寧二縣地置,治今遼寧省新民市。屬奉天府。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升為新民府。

歷史

新民之名源於後金(清初努爾哈赤時期)的新民屯。據《滿洲地名考》記載,此地原居民很少,清乾隆初年招來了許多新的移民於此地進行開墾,遂成村落,俗稱新民屯,建置縣治時便以新民命名。明崇偵十四年(1641年)和清順治八年(1651年)相繼從山東、河北兩次移撥大批災民來東北墾荒。當時清初八旗(滿八旗、蒙八旗、漢八旗)稱“旗人”,其居住地以“白旗堡”、“蘭旗堡”“牛錄”、“營子”等八旗稱號。漢民被稱為“民人”,先來“民人”的落腳點便稱“民屯”。現在的“民屯”村就是這樣形成的。以後在遼河東以集居的漢族多少分大、小“民屯”。不久又有部分漢族遷至現在的新民城區落戶,為區別“民屯”、“大民屯”、“小民屯”,取“新民屯”之稱。後來的“新民鎮”、“新民縣”、“新民廳”、“新民府”、“新民市”都是襲用駐地的專稱—新民屯而得名。

新民市高台山古人類遺址屬新樂下層文化,距今有7000年歷史。新民市戰國時為燕地。秦屬遼東郡。兩漢時屬幽州遼東郁。魏晉時,西部屬遼東郡,東部屬玄莢郡,境內設望平縣(今安平堡南大古城子)。隋時東北部屬遼東郡,西部屬燕郡。唐時西部屬營州,東部屬安東都護府。遼為遼州之地,屬遼濱縣。金、元時隸瀋州及廣寧府。明屬瀋陽中衛、廣寧衛。清初屬廣寧、承德兩縣。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設巨流河巡檢。乾隆初年巡檢移駐新民屯,是新民名稱之始。嘉慶十三年析承德西境、廣寧東北境轄地為新民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升為新民府,將府境東南、西南之滿都戶、西佛牛錄、八角台、沙嶺各村屯劃為遼中縣。不久又以八角台置台安縣,沙嶺改立盤山廳。同年新設法庫廳,縣邊界以小塔子舊塔基為界標,塔北歸法庫,塔南歸新民。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隸屬奉天省。民國元年(1912年)改府為縣,隸屬遼寧省。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期間,仍為新民縣,隸屬奉天省。1945年以後,新民縣曾一度被國民黨占領。1948年12月29日新民解放,建立新民縣人民政府,屬遼北省。1949年4月劃歸遼西省管轄。1954年8月遼東、遼西兩省合併,為遼寧省管轄。1993年6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新民縣,設立新民市。
1948年新民解放,這一年是農曆戊子年。經過戊戌、戊申、戊午、戊辰、戊寅的“六戊輪迴”到2008年農曆戊子年,已經是六十年了。
遼濱塔在新民市東北29公里的遼濱村。這裡有一座千年古城的遺蹟。這座古城地處遼河與秀水河的交匯之處,是古代著名的渡口和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早在東晉時期,這裡就已經成為軍事重鎮。遼代是其歷史上最興盛的黃金時期,遼的統治者促進此地的繁榮,在這裡設立了遼州治所,還從薊州大批移民。後來長期的戰亂使這座繁華古城遭到嚴重破壞。
遼濱古城為方形,占地約11萬平方米,城牆是用土夯成的,有南北兩座城門。著名的遼濱塔建成在古城址西南的平崗上,用磚砌成,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式,塔高約44米,塔身每面有佛龕,雕有坐佛,佛像的上方有兩名飛天翩翩起舞,佛像的兩側各有一座脅侍。由於年代久遠,風化嚴重,塔身已經破敗不堪。近年來瀋陽市文物管理部門對古塔進行全面維修,現已恢復了舊日的風采。在維修古塔時,打開了塔的地宮,發掘出包括佛牙、舍利子在內的一批珍貴遺物,其中的圈足斗形鐵鏽花紋青釉碗是唐朝五代時期的製品,是十分罕見的珍品。

沿革

清置。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奉天府在巨流河設巡檢司。乾隆初年巡檢司移駐新民屯。
1813年(嘉慶十八年)分承德(今瀋陽)西部,廣寧東部地區。設新民廳,治所在新民屯。屬奉天府。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改新民廳為府,轄鎮安(今黑山),彰武兩縣。
1913年(民國2年)撤銷新民府、建立新民縣,屬奉天省遼瀋道。
1929年(民國18年)奉天省改稱遼寧省,新民屬遼寧省。
1931年(民國20年),“九·一八”事變後, 日本帝國主義占據東北,新民屬偽奉天省。
1945年(民國34年)“九·三”勝利後,新民屬遼寧省。
1948年10月29日,新民解放,新民縣屬遼北省。
1949年4月,遼北、遼西兩省合併為遼西省,新民縣改屬遼西省。
1954年8月,遼西、遼東兩省合併為遼寧省,新民縣屬遼寧省。
1955年1月,新民縣劃歸遼寧省遼陽專區。
1958年末新民縣劃歸瀋陽市。
1993年新民縣撤縣設市(縣級市),仍屬瀋陽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