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義社會

新民主主義社會

新民主主義社會是過渡時期,是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準備階段。從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中國社會的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而是由新民主義轉變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性的社會性質。

基本信息

過渡性質的社會

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

從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中國社會的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
新民主主義社會是近代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中介與橋樑,有以下特徵:在社會形態上,它不是獨立的社會形態,而是屬於社會主義體系的和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性質的社會;在政治上實行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人民民主專政,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還存在,並在國家政權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經濟上實行國營經濟主導的包括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五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在文化上實行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主要矛盾

從新中國建立到1952年,主要矛盾是廣大人民民眾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是徹底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下來的任務,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努力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1952年底,當新民主主義革命遺留任務特別是土地改革在全國完成後,國內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國外是中國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經濟成分

新民主主義社會存在著五種經濟成分: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其中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是個體經濟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過度的形式,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過度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經濟成分是三種:社會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

階級構成

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其他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等是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本階級力量。由於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既可以自發地走向資本主義,也可以被引導走向社會主義,其本身並不代表一種獨立的發展方向。因此,這三種基本的經濟成分(社會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及與之相聯繫的三種基本的積極力量之間的矛盾,就集中表現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條道路、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兩個階級的矛盾。隨著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逐步成為國內的主要矛盾。

路線與任務

1953年六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正式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同年12月形成關於總路線的完整的描述:“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過渡的歷史條件

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

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條件包括過渡的物質基礎、經濟條件、政治保證和國際因素。
有相當規模的社會主義生產力,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經濟及現代工業的初步發展和我國已有相當規模的社會主義生產力,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物質基礎。從1949——1952年底,沒收了國民黨四大家族官僚資本歸人民國家所有,採取凍結資產以及管制、徵購、代管、徵用等措施接收了英美等國在華企業以及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使中國現代化工業有了初步發展,是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物質基礎。

國營經濟壯大

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壯大,是實現過渡的經濟條件
①近代中國資本主義及近代化工業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特別是在新民主主義條件下,中國共產黨對民族工商業採取保護的政策,使瀕臨危機的民族工商業得到新的發展,進一步創造了向社會主義轉變的生產力基礎。
②在新民主主義經濟結構中,不僅有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這些先進的生產力,更重要的還有處於領導地位的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
國營經濟是通過沒收四大家族官僚資本和接收英美在華企業而建立起來的。國營經濟的建立使國家掌握了經濟命脈,是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最主要經濟條件。

無產階級領導

成熟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是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政治保證。
①成熟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執政黨,這是決定中國社會由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政治力量。
②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各級政權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政治保證。
③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是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必要條件
④民族資產階級此時雖然成為革命的對象,但工人階級仍在一定時期內保持著同它的同盟關係,從而有利於爭取和改造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有利於向社會主義過渡。

國際因素與歷史經驗

1.國際因素
戰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勃興,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及其對中國建設的支援,是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有利的國際因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勃興,特別是蘇聯在戰後經濟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東歐出現一批新興的社會主義國家,亞洲各國民族民主運動有了新的發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希望。
②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新中國採取外交上不承認、經濟上禁運、軍事上威脅的政策,而蘇聯對中國建設進行大量支援,從而促使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
2.歷史經驗
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
第一,堅持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
第二,採取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的方法改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