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村

山西省汾西縣勍香鎮新安村。新安村是新農村建設試點村。

基本信息

四川省大邑縣上安鎮新安村

新安村點擊查看大圖
成都市大邑上安鎮新安村是上安鎮政府駐地,大邑縣二零零四年重點規劃鄉鎮駐地,新安村常住人口三千人,占上安鎮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外來人口有一百多人,多數來自遂寧,邛崍等地,新安村河流縱橫,竹林茂盛,風光綺漣,是個理想安居樂業之地.
新安村是一個古樸優雅的小鎮,一走進小鎮就能夠感受到小鎮的古樸氣息,古老的大格街,充滿詩意的四合院,夕陽下的圖書館,讓人不得不得不為之陶醉, 上安鎮共有兩條新街,興盛街,葉彩街(安南街),五條老街興隆街,布仁街(安中街),吉茶街(興教街),燕子街(安北街),雙喜街(安中街),和桂花,淇水等七八條老巷,還有近兩年才竣工的圍鎮路.其中,燕子街最有特色,每每夏季傍晚時分便會有成千上萬的燕子飛到此街的電線上息息,從下向上看仿佛如一條五線譜,由上往下看又能見到人與燕子在一起和諧共處的畫面.街道上有許多種樹木,桂花樹,皂角樹,無花果,在夏天的夜裡滿街都有夜來香的淡淡清香.

景點舉例

新安村有一所中學,一所電影院,一個晨操場,一所敬老院,還有幾所具有旅遊價值景點.
1關羽廟,本址在原來的中學校園內,幾經破壞,現在只留下幾十平方米的房殿及關公的雕像.
2.觀音寺,在鎮老醫院旁邊,有鎮上最熱鬧的廟會.
3.月老廟,在圍鎮路外,建於九十年代,是受年青男女青睞廟宇.
4.老中學,上安中學位於葉彩街(安南街).2005年,為上安鎮教育事業貢獻了五十多年的上安中學默默無聞的退出了歷史舞台,成為了社區開放學校,校園內有許多高大喬木,花草鮮艷,有一簇簇仙氣履郁的小樹林,恬靜的教室,鳥語花香的環境.讓人情不自禁的回到那純真的中學時代.
新安村還是大邑縣花卉培植基地,和環保工業區,目前已經有紅河谷酒業,上安鎮捷安公司等多家企業入駐新安村.交通四通八達,有多條公路通往附近鄉鎮唐場鎮,高埂鎮,冉義鎮,元興鄉,高山鎮.
如果說上安鎮是大邑縣的一簇秀麗的話,那么新安村---就如上安鎮的一束奼紫嫣紅的花蓓蕾!!
是上安鎮政府駐地,大邑縣2004年重點規劃鄉鎮駐地,新安村常住人口三千人,占上安鎮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外來人口有一百多人,多數來自遂寧、邛崍等地,新安村河流縱橫,竹林茂盛,風光旖旎,是個理想安居樂業之地。新安是一個古樸優雅的小鎮,一走進小鎮就能夠感受到小鎮的古樸氣息,街道房屋建築都是傳統的灰色砂磚所建,古老的大格街,充滿詩意的四合院,夕陽下的圖書館,讓人不得不得不為之陶醉,新安河與四斗渠渤渤地淌過美麗的社區,蜿蜒的環抱著整個新安,新安村共有五條新街、興盛街、葉彩街(安南街),十五條老街興隆街,布蘭街(安中街),茶里街(興教街),燕子街(安北街),雙喜街(安中街),和桂花,淇水等七八條老巷,還有近兩年才竣工的圍鎮路.其中,燕子街最有特色,每每夏季傍晚時分便會有成千上萬的燕子飛到此街的電線上息息,從下向上看仿佛如一條五線譜,由上往下看又能見到人與燕子在一起和諧共處的畫面,街道 上有許多種樹木,桂花樹,皂角樹,無花果,在夏天的夜裡滿街都有夜來香的淡淡清香. 新安村有一所中學,一所電影院,一個晨操場,一所敬老院,還有幾所具有旅遊價值景點. 1關羽廟,本址在原來的中學校園內,幾經破壞,現在只留下幾十平方米的房殿及關公的雕像. 2.觀音寺,在鎮老醫院旁邊,有鎮上最熱鬧的廟會. 3.月老廟,在圍鎮路外,建於九十年代,每年的七月七的七夕情人節是最熱鬧的廟會,是受年青男女青睞廟宇. 4.老中學,上安中學位於葉彩街(安南街).2005年,為上安鎮教育事業貢獻了五十多年的上安中學默默無聞的退出了歷史舞台,成為了社區開放學校,校園內有許多高大喬木,花草鮮艷,有一簇簇仙氣履郁的小樹林,恬靜的教室,鳥語花香的環境.讓人情不自禁的回到那純真的中學時代. 5白鶴敦,位於四斗渠岸邊,是一片段預告草叢生的濕地,多年來,一直有許多白鶴在此歇息生活,覓四斗渠中魚蝦為食,尤其在春季百花齊放,小孩們來田野里放風箏引起幾百隻白鶴共飛的壯觀景色,成為新安村最值得觀賞的地點之一. 一年一度的上安鎮提燈會,每年農曆二月初是上安鎮最熱鬧的提燈盛會,是大邑縣六大春季盛會之一,屆時小鎮上到處都是張燈結彩,喜慶非凡,家家戶戶掛上大紅燈籠,燈火通明,貼大紅對聯.大街上是人山人海,擁擠不堪,物品交流會,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展示著各地特色產品,各地著名小吃,應有盡有,五花八門,玲琅滿目.還有什麼賣藥的,唱戲的,歌舞團,馬戲團.等等,,,會期的最後一天,小鎮會展示各種各樣的燈籠,多達幾百種,讓人看的是眼花繚亂,活動進入高潮,夜晚時候會放煙花爆竹,絢麗多彩,五彩斑斕.美不勝收! 新安村還是大邑縣花卉培植基地和環保工業區,目前已經有紅河谷酒業,上安鎮捷安公司等多家企業入駐新安村.交通四通八達,有多條公路通往附近鄉鎮唐場鎮,高橋村,冉義鎮,元興鄉,高山鎮。

遼寧省東港市前陽鎮新安村

位於前陽開發區腹地。轄13 個村民組,2425 戶,7839 人。共有水田7898 畝。2001 年全村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4872 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達8104 萬元,集體經濟純收入110 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3350 元。全村共有企業 76 家,其中投資 500 萬元以上的有5 家,形成以食品加工、亞麻紡織、織布、乳製品加工和新型建材等5 大支柱產業。取得了兩個文明建設雙豐收。曾先後3 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村、五個好村黨支部(總支、黨委)標兵、文化活動示範點稱號,被丹東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稱號,被東港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標兵等榮譽稱號。

黑龍江嘉蔭縣滬嘉鄉新安村

新安村位於滬嘉鄉東北部,村委會所在地新安屯距鄉政府所在地福民村14公里,鄉級公路經過該村,向北與烏雲鎮相通,向南通向鄉政府所在地福民村。偽滿時期由開拓民創建新安屯。1970年4月由上海知青組建滬嘉農場時命名為滬嘉鄉農場九連, 1984年更名為新安村,2001年行政區劃調整時同新龍村一起合併為新安村,現包括新安、新龍二個自然屯,行政區面積101平方公里,屬丘陵山地,處第五積溫帶,年氣溫≥10℃的有效積溫1800℃-2000℃,無霜期為90-105天,年降雨量450---500毫升。全村總戶數101戶,人口249人,勞動力148 人,耕地面積8400畝,主要種植作物大豆、小麥、水飛薊。畜牧業以絨山羊、生豬養殖為主,建有標準化羊舍10棟,規模化養豬場1000平方米。存欄絨山羊1171隻,肉牛60頭,生豬520頭,家禽3000隻。有黨員20名,貧困戶10戶。農機具84台套(拖拉機5台,收割機2台,小四輪77台)。中國小入學率均為100%。巷道13條,全長3960延長米;村內水泥路5條2000米,其餘均為砂石路面;通村水泥路14公里。全村居民住房磚瓦化率為69%,有深水井1眼,無自來水,每戶都有手壓淺水井,有線電視入戶率100%,電話手機入戶率90%。有村委會辦公室174平方米,休閒廣場600平方米,個體診所一處。2007年人均純收入為4944.8元。 1、新 新安村位於滬嘉鄉東北部,是村委會所在地,距鄉政府所在地福民村14公里,偽滿時期由開拓民創建新安屯。1970年4月由上海知青組建滬嘉農場時命名為滬嘉鄉農場九連,1984年更名為新安村,2001年行政區劃調整時同新龍村一起合併為新安村,新安屯行政區面積66平方公里,全屯74戶,181人,農機具57台套(拖拉機3台,收割機1台,小四輪53台)。有深水井1眼,無自來水,靠壓井吃水,住房磚瓦化率63%,有線電視入戶率100%。 2、新龍 1980年由滬嘉鄉農場八連分出建屯為滬嘉鄉農場十三連,1984年更名為新龍村,2001年行政區劃調整時合併到新安村,新龍屯位於滬嘉鄉東北部,距鄉政府所在地福民村12公里,行政區面積45平方公里,全屯27戶,68人,農機具27台套(拖拉機2台,收割機1台,小四輪24台)。住房磚瓦化率72%,有線電視入戶率100%,無機井和自來水,靠壓井吃水。

湖北省華容區臨江鄉新安村

新安村位於胡林火車站路西,全村680多戶,總人口3120人,有18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3000餘畝,以農業為主。由於資源條件差,民眾生活水平低,是省級特困村。 近幾年來,村委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目標,根據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建立油、稻、稻優質種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將200多畝的荒丘岡種上意楊,鼓勵農民利用房前屋後,發展庭院經濟,組織剩餘勞力外出務工。多方籌措資金40多萬元,修了4公里長的村級公路,挖塘清港,修建泵站,改善農田水利設施,注重精神文明建設,創建和諧家園。工作受到區、鄉表彰。

安徽省全椒縣馬廠鎮新安村

地處馬廠鎮以南,屬新農村示範點,轄26個村民組,現有838戶,人口3535人。2008年5月成立新安村黨總支,下設4個黨支部,20個黨小組,137名黨員。 新安村土地面積14.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2090畝,山場面積150畝,水面350畝,蓄水80萬方,灌溉面積達8000畝。 新安村以王莊為試點,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興辦大型養豬場一個,生豬存欄346頭,母豬60頭,新建冷庫一個,飼料加工廠一個;最佳化種植結構,種植優質玉米200畝,蕭國聖桃50畝,黑皮冬瓜30畝;發展水面養殖200畝,發展養雞30萬隻。通過山場、水面發包,村集體年收入達6000元。 新安村現有村“兩委”幹部7名,其中女性3人,國中學歷5人,高中學歷1人,中專學歷1人,村幹部平均年齡40歲,市人大代表、優秀黨員張廣柱同志為村書記、主任。

陝西省三原縣馬額鎮新安村

一、基本情況 馬額鎮新安村地處該鎮西部,分為3個自然村,轄5個村民小組,總戶數347戶,總人口1468人,總耕地面積3190畝,本村畜禽養殖存欄數18000多頭,農業總產值560萬元,其中果品生產總收入396萬元,是遠近聞名的小康村,全村從事主導產業蘋果生產的勞動力892人,其中專業技術水平人員230餘名,也是聞名的果品生產示範村之一。 新安村屬純農業村,全村產業結構布局合理,主導產業為蘋果,該村果業起步早,起點高,效益好,本村地理環境優越,土地平整,土壤肥沃,也有良好的水利灌溉條件,其中抽水站1處,深井2眼,特別是桃曲坡擴灌橫穿本村,90%以上農田得到灌溉,為優質蘋果生產創造了優越條件,該村現在蘋果2300餘畝,桃樹500畝,葡萄及雜果200餘畝,基本上達到無糧村,果品生產初具規模,全村擁有鄉土人才150名,其中縣級技術員等級6名,鄉鎮技術員等級50名,村級94名。果業銷售經濟人180家,配套人數500多,全村參與果品運營的車輛達180輛。 二、2007—2010年發展規劃 第一年主要解決民眾出生難問題,利用通村公路項目,完成全村的街道硬化及排水設施。完成農民技術學校的校舍及配套設施建設,因勢利導將果業中介人組織培訓,成立協會。加強對果農“四大科技”技術的推廣套用的培訓。 主導產業2010年人均純收入達到3800元,兩年完成果樹大改型1800畝,每年按15%增加的速度,到2010年人均純收入達到3540元,新增優質果園累計500畝,兩年完成果樹大改型1000畝,到2010年底建立50多人的果品行銷隊伍。全村年達到85%以上的優果率,年平均培訓4次,累計2000人次以上,每個果農接受培訓5次以上。 建設貯量達500噸以上氣調庫一座,500噸以上的自然貯庫5座。 建立科學測土配方施肥及田間管理科學化服務體系,到2010年末,每塊果園完成測一次土壤實現化學藥品除草,機械化耕作,定量施肥,合理澆水,科學套袋。完成無病毒綠色產品示範戶230戶,達到總戶數的85%以上。

浙江北侖區新碶街道新安村

新安村位於北侖區中心城區西南約7.8公里,距北侖大矸街道西南約3.9公里處。北侖港專用鐵路、329國道從村旁經過。由後漕湖、朱家、廟橋頭俞家、大名橋、黃家莊、柴家橋頭等6個自然村組成,村委會駐朱家。耕地面積680畝,山林面積1060畝。全村共有常住人口460戶,總人口1189人,外來暫住人口為120人。有中共黨員30人,預備黨員2人,村民代表33人,村民小組7個。2007年全村經濟收入15790萬元,人均收入0.884萬元。村集體年可用性收入35萬元,尚有留存可支配資金500萬元。 近幾年來,通過全村黨員幹部和民眾的共同努力,村“三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先後獲得了區級文明村、區級衛生村、新農村合格村、民主法治三星級合格村、環境整治合格村、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合格村、“五好”行政村黨組織。

浙江省蕭山區寧圍鎮新安村

新安村位於杭州市寧圍鎮中部,東為寧牧村,南接寧東村,西與新中村接壤,北與新北村為鄰。 2004年末,全村擁有耕地面積1288畝,村民831戶,人口2253人,設有12個村民小組,2004年全村實現工農業產值34873萬元,農業人口人均收入14115元。 新安村約於七八十年前為錢塘江灘涂,六七十年前由長沙、頭蓬、新灣、義盛等地坍江災民遷移到此開墾,漸成村落。建國初由現在新北、新中、新安村合併為三所村,屬寧圍鄉,農業合作化時合併為三所村,屬寧圍鄉,農業合作化時三村解體,建立新安農業生產合作社,人民公社化初期屬城北社寧圍管理區,後為寧圍公社,1984年改設新安村民委員會,屬寧圍鄉,1992年起屬寧圍鎮。 該村區內工業有紡織化纖、五金機械、汽車配件、、建築裝璜、針織服裝等行業。主要企業有杭州振寧紡織有限公司、杭州金垣服飾有限公司、杭州瑞麒實業有限公司、杭州鼎立機械有限公司、杭州蕭山花木市場、杭州潮都加油站等31家。 該村公益事業有幼稚園、老年活動室、合作醫療保健室、農資服務站等,村內道路全為柏油路面,自來水、有線電視全部入戶,對65歲以上老人每年發給一定的生活津貼。 該村於1996年被評為蕭山市文明村,蕭山市農業戰線先進集體,1997年被評為蕭山市標兵村,1997年被評為蕭山市文明村,1999年評為蕭山市村民自治模範村,2002年被評為杭州市級文明村、衛生村、蕭山區敬老村,2003年被評為杭州市人民調解工作先進集體、蕭山區現代化建設標兵村,連續十年被評為鎮五好黨(總)支部、鎮綜合先進村、鎮經濟強村等榮譽。

廣東省潮安縣浮洋鎮新安村

新安村,又稱上新安,古稱“客仔寮’。屬潮州市浮洋鎮。距鎮政府5公里,東靠護堤公路,越堤與新圍村接壤,西1公里為高義村,南與下新安為鄰,北1.5公里與潘劉相望。明代創鄉,來自豐順縣潘田鄉之鄭姓為先,因講客家話,故教鄰鄉稱為“客仔寮”。後因龍湖鄉巨鍾黃爵雨家族招來各地佃戶創寨聚居,故又有“佃戶之鄉”之稱。先後至此聚居有鳳山黃蠻洞及龍湖鄉之黃姓,來自金沙鄉沙隴之陳姓,其它如劉、唐、張、許、王等姓。宗出均無稽可考。明代為防盜匪,築方型大寨於村東,求吉祥安居之兆,取名“新安寨”,清順治及光緒年間兩次重修寨門(詳見古蹟),今全貌依然。 新安村地處韓訌西岸,固清代洪水多決堤之故,境內沙堆棋布,耕地高低不平,水利不通。每逢旱災,辦田播種缺水,鬚髮動全鄉車水,水車排列於韓江西岸水溝,男女勞力,轉番車水,咿呀之聲日夜不絕,其苦可知。1956年本村首創搬沙工具“雞安車”200餘只,開始搬沙填池,後為調整耕作土的泥沙比例,進行深翻改土,至1975年計搬平沙堆281個,達108400立方米,築地下排灌渠1條800米,使農田灌溉自由,改變了“靠天吃飯”的舊貌。

雲南省曲靖市師宗縣丹鳳鎮新安村

該行政村隸屬師宗縣丹鳳鎮,地處丹鳳鎮東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4公里,到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城15公里。東鄰米車村委會,南鄰阿梅者村委會,西鄰大同村委會,北鄰羅平縣。轄方七、羊毛古、老寨等8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638戶,有鄉村人口2660 人,其中農業人口2660人,勞動力142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286人。 全村國土面積22.27平方公里,海拔1850米,年平均氣溫13.9 ℃,年降水量1203.9毫米,適合種植烤菸、玉米、油菜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4023畝,人均耕地1.52畝,林地7213.5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058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15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烤菸為主。

雲南省紅河州瀘西縣金馬鎮新安村

該行政村隸屬於瀘西縣金馬鎮,地處金馬鎮西邊,距鎮政府所在地3 公里,到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15公里。東鄰爵冊村,南鄰舞街鋪鎮,西鄰舊城鎮,北鄰舊城鎮。轄新苗村井不乾村2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 1401戶,有鄉村人口5029人,其中農業人口 4958人,勞動力312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2116 人。  全村國土面積11.79平方公里,海拔1821米,年平均氣溫14.6 ℃,年降水量1101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烤菸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4860畝,人均耕地0.98畝,林地3281.5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00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77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

廣東省陽春市春城街道新安村

春城街道崆峒村委會新安自然村是1992年3月由圭崗、永寧等鎮農民遷移到這裡組成的村莊,全村有215戶1200人。該村按現代化村莊建設,住房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布局、合理規範有序,有90%多的農戶建起樓房。抓好綠化美化工作,多方籌措資金80多萬元建設村道小巷、下水道和排污等工程,使村道小巷全部實現水泥路面,形成村內村外綠樹成蔭的良好生態環境,村民生活如同城區一樣愜意。圖為新安村一角。

雲南省普洱市墨江縣新安鄉新安村

該行政村隸屬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新安鄉,距鄉政府所在地0.3 公里,到鄉道路為彈石路,交通方便,距縣38 公里. 轄20 個村民小組。 全村國土面積 31.87 平方公里,海拔1240 米,年平均氣溫 16.7 ℃,年降水量24.6 毫米,適合種植玉米、水稻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7258 畝,人均耕地2.42 畝,林地4125.99 畝。 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山東省萊西市夏格莊鎮新安村

村莊由來 明永樂年間,楊、李、菊、郭四姓由山西遷此,在舊村廢墟上建村,故名新安。 政區人口 位於萊西城區東部,新安水庫是開發區最大的水庫,東與萊陽接壤。共570戶,1680人。 特色經濟 一是果品生產,二是奶牛生產。全村耕地面積2031畝,果園面積70畝,奶牛存欄300頭。200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6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5259元[1]。

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萬頃沙鎮新安村

位於萬頃沙鎮萬環西路八沖至十一衝段,洪奇瀝東岸。2005年,全村總戶籍為666戶,戶籍人口2660人,轄區面積500公頃,耕地面積4420畝,經濟總收入為5075萬元。[2]

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墾利鎮新安村

基本情況
墾利鎮新安村位於縣城南鄰,東至黃河路,西至新民村,南到一分乾。現有人口730人,土地面積120畝。2006年,村集體收入100萬元,通過發展勞務、運輸、個體經營等實現人均純收入4500元。
村史簡介
新安村位於墾利縣城以南,黃河路以西,東靠黃河路,西鄰新民村,南造一分乾渠,一九五三年由壽光圍子遷來,取名新安村,當時45戶,人口156人,可耕地面積2100畝,由於近幾年縣城擴建,該村人員不斷增長,以增長到251戶,人口730人,土地減少到可耕地面積120畝,其中稻田22畝,棉花48畝,冬棗50畝。村民以農業為主,現有運輸、村辦企業等。[3]
經濟產業
墾利鎮新民村現有人口260人,73戶,土地面積120畝。通過村辦項目承包、協調資金等,村集體年收入達30萬元,該村以淡水養殖、運輸、個體經營為主導產業,2004年,實現人均純收入5078元。
村莊建設
在創建小康文明村活動中,該村立足本地實際,一是突出抓好“文明誠信示範街”建設。按照建設現代化新農村的要求,對村莊環境進行綜合整治,努力改變髒、亂、差狀況,基本達到硬化、淨化、綠化、美化、亮化的要求。在全村整體規劃的基礎上,採取多元化化投資方式,投入資金78萬元硬化街道2600米,建設排水溝1800米,安裝路燈23盞。路旁栽種綠化苗木1200餘棵,庭院綠化、改廚、改廁、改圈戶占全村的60%,有線電視入戶率達100%。按照“五通、五有、六化”的標準對全村進行了全面整頓,建有公廁,實現了垃圾集中處理,配有垃圾箱管理人員2人,制定街道衛生管理等相關制度,路面保持清潔,保持村容村貌常年整潔,今年以來,道路淨化面積達7800平方米,清理垃圾6000立方,使全村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二是加強農村文化大院建設。健全規範村級各項管理制度,實現村級管理的制度化、規範化,做好村級各類活動資料的歸檔工作。健全村級各類配套組織,進一步建立健全了學習制度,制定好學習計畫,做到學習制度上牆,學習有計畫,有成效;加強治保、調解、普法、幫教、巡邏“五支隊伍”建設,現治保、調解、普法、幫教人員各有3名,巡邏隊伍分三組,每組3人,做到人員、制度、責任、報酬四落實;完善了村務大事村民決議、村級定時定點辦公、村級工作“陽光操作”等項制度,實行村務公開;開展創建“平安村居”活動,進一步制定完善了創建平安村實施方案及綜治各項制度,做到了民主法制教育經常化、制度化,強化法紀觀念,收到了良好成效,自創建活動開展以來,村無重大刑事案件和民眾越級上訪案件的發生;規範村級衛生保潔隊伍,落實報酬,與各戶簽訂門前三包契約,保持村容、村貌及辦公場所整潔;深入實施文明信用工程,制定文明信用戶評選制度、管理辦法、優惠政策,文明信用戶達到80%以上;完善村規民約,加強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組織建設,制定相關制度並上牆;繼續搞好文明進農家、十星級文明戶、好媳婦、好婆婆等創評活動材料的整理工作,規範各項活動的創建評選制度;興建文化廣場一處,投資3萬元購置了活動器械、服裝、道具等娛樂器材,建立起文化娛樂室、圖書室等業餘文化活動場所,組建了40餘人組成的巾幗文明隊,並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改善了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三是加強教育培訓。規範了專業技術協會,完善了科普活動檔案,經常開展科普活動,科技示範戶達到60戶。依託農村遠程教育網路,加強農村黨員的教育培訓,側重農民在形勢任務、誠實守信、科技知識、政策法規等方面的教育工作,使農民自身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在精神文明建設上,村兩委班子能夠切實帶領民眾脫貧致富,認真貫徹上級黨委政府的方針、政策,做到政務公開,社會治安穩定。通過“三學三爭”等民眾性創建活動的開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村文化的文明向上、多樣化發展,社會陋習和不良習慣得以清除,民心思進、民眾思富的氛圍逐步形成。 在文明誠信村創建過程中,新民村加強領導,採取過硬的措施,按照建設現代化新農村的要求,做實做細文明誠信村創建活動。一是突出抓好“文明誠信示範街”建設,對村莊環境進行綜合整治,努力改變髒、亂、差狀況。整個創建工作,黨員共出義務出工100多人次,出動車輛20台次,清除垃圾2630立方,柴草垛23處,糞堆5處,從而使街道清潔一新。二是加大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全村整體規劃的基礎上,採取多元化化投資方式,投入資金20萬元整修了文化大院,購置了標準較高的內部設施;投資52萬元硬化街道5條,共1300米;投資10萬元,道路兩邊鋪設花磚3200平方米;投資12萬元,建設排水溝1300米;投資8000多元,安裝路燈16盞;投資4萬元,新建文化廣場一個;投資2萬元,購置健身器械10件;投資3000元,路旁栽種綠化苗木600餘棵,以上總共投資101萬元。另外庭院綠化、改廚、改廁、改圈戶占全村的70%,有線電視入戶率達100%。三是加強農村文化大院建設。健全規範村級各項管理制度,實現村級管理的制度化、規範化,做好村級各類活動資料的歸檔工作。健全完善了治保、調解、普法、幫教、巡邏“五支隊伍”建設,現治保、調解、普法、幫教人員各有3名,巡邏隊伍分三組,每組3人,做到人員、制度、責任、報酬四落實;開展創建“平安村居”活動,進一步制定完善了創建平安村實施方案及綜治各項制度,做到了民主法制教育經常化、制度化,強化法紀觀念,收到了良好成效,自創建活動開展以來,村無重大刑事案件和民眾越級上訪案件的發生;規範村級衛生保潔隊伍,落實報酬,與各戶簽訂門前三包契約,保持村容、村貌及辦公場所整潔;深入實施文明信用工程,制定文明信用戶評選制度、管理辦法、優惠政策,文明信用戶達到80%以上。三是加強教育培訓。規範了專業技術協會,完善了科普活動檔案,經常開展科普活動,科技示範戶達到15戶。
精神文明建設
在精神文明建設上,村兩委班子以不斷創新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來促進全村經濟建設和社會全面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一是實施“民心工程”。緊緊圍繞“增加村民現金收入,提高村民生活質量”這一目標,大力實施民心工程,積極為村民辦好事,辦實事。該村每年為6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健康查體一次,並每年為60-7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放生活補助200元,給7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放生活補助300元,每年投入5萬元,為村民提供麵粉,辦理合作醫療、學生乘車補助、獨生子女優待等。二是開展“一評、二獎、三爭、四創”活動。即每年評選“精神文明十件好事”,設立“見義勇為獎”和“共同致富獎”,開展“爭做好婆婆、好媳婦、好鄰居”、創建“十星級文明戶標兵、文明胡同、文明庭院和文明街等活動。三是投資2萬元購置了活動器械、服裝、道具等娛樂器材,建立起文化娛樂室、圖書室等業餘文化活動場所,組建了36人的秧歌隊,並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改善了民眾的精神生活。一個民心向上,民眾思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正在形成。[4]

上海市崇明縣三星鎮新安村

位於本鎮東部。2002年4月新安村與新倉村合併。以村內在歷史上比較有名的“新安鎮”命名,東至廟港與廟鎮為鄰,南至平安村,西至大平村,北接海安村。全村494戶,1298人。區域面積3344畝,耕地面積2042畝,有20個村民小組。 該村對1200畝中低產田實施改造。建地下渠道866米,水泥乾渠2790米,水泥支渠70條共13900米。修建兩條水泥路2500米,10條砂石路6000米。種植桔樹200畝,營造生態涵養林100畝,在2002年—2003年被評為縣安全小區。2005年度榮獲三星鎮生態村示範河道專項獎。

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白石鎮新安村

全村共有農戶90戶,總人口326人。土地面積1500畝,耕地面積600畝。2007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0萬元,糧食生產6萬公斤。農民人均收入達到了3000元。[5]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高家鎮新安村

該村位於高家鎮北面,2004年從烏溪江和黃壇口水庫下山出庫遷移的移民新村,是個風景宜人的市級示範村;全村現有人口575人,134戶,耕地270畝,有18.9畝的池塘面積用於魚類和珍珠的養殖;新安人將會通過辛勤的勞動,把自己的新家園建設的更加美好。[6]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南潯鎮新安村

該村地處南潯鎮郊西南側,緊靠南潯鎮中心城區,潯練公路擦邊而過,潯馬公路貫穿東西。是近代教育家徐一冰先生的故鄉。全村22個村民小組,578戶,1879人(其中農轉非264人)。現有耕地面積2223畝,桑園面積682畝,是南潯鎮中等規模的行政村。全村現有中共黨員48名,預備黨員2名,正在考察2名。 農業結構最佳化,農產品質量提高,除農戶口糧田外,均由大戶承包發展特種水產,水果蔬菜、花卉苗木和優質稻米。個私經濟發展迅猛,全村近60%的農戶與木業有關,其中較有規模的木業企業達40多家,已初步形成家具、鏇切、席夢思為主的多種木業系列。 2007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45951萬元,利稅2655萬元。全村從事二、三產業勞動力達1090人,占總勞動力的59%,2007年農民人均收入 10014元,村級人均集體可支配收入達413元。 隨著經濟的快步發展,綜合實力的不斷提高,我村及時開展村民的思想教育,提高村民整體素質。近年來全村 9.71里程的隊級公路完成了砂改油,全面完成了馬腰自來水廠到我村的總管加大的改水工程,完成了低壓線路整改和變壓器增容及增加變壓器等工程,外圍圩堤年年加固,中格局水閘投入使用,戶戶用上自來水,家家安裝有線電視,人人參與農村合作醫療統籌。 該村獲得了“創建平安南潯先進單位”、“民政工作先進單位”、“文明村”、“五好村黨支部”、“個私經濟先進村”、“創新發展先進村”、“黨建工作先進單位”、“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7]

安徽省祁門縣新安鄉新安村

新安村地處新安鄉政府所在地,新安村位於祁門縣新安鄉中部,是新安鄉的政治、文化、經濟交流的中心,是政府所在地,省道S231線穿境而過,交通便利。2006年新安村被列為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千村百鎮”示範村。全村轄五個村民組, 262戶,現有人口988人。全村山場面積22230畝,茶園540畝,水田517.8畝。2005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3819.46元。

雲南省昆明市宜良縣北古城鎮新安村

新安村隸屬於北古城鎮合興村民委員會,屬於山區。位於鎮北邊,距離村委會3 公里,距離鎮36公里。國土面積0.39平方公里,海拔2016米,年平均氣溫14 ℃,年降水量935.5毫米,適宜種植糧、煙等農作物。有耕地36畝,其中人均耕地0.54畝;有林地250畝。全村有農戶18戶,有鄉村人口54人,其中農業人口54人,勞動力4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5人。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59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8]

雲南省曲靖市師宗縣高良鄉新安村

新安村隸屬於高良壯族苗族瑤族鄉納廈村委會,屬於山區。位於高良鄉西南邊,距離納廈村委會3 公里,距離高良鄉7公里。國土面積7.11平方公里,海拔860米,年平均氣溫18 ℃,年降水量1310毫米,適宜種植生薑、薏苡、蔬菜等農作物。有耕地930畝,其中人均耕地1.59畝;有林地8750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140戶,有鄉村人口585人,其中農業人口585人,勞動力34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95人。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2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養殖和勞務經濟為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