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藝術設計

新媒介藝術設計

新媒介藝術設計是相對傳統媒介而言的概念。傳統藝術媒介主要有紙張、版畫等,多是2維靜禎藝術作品。新媒體藝術設計藉助計算機軟體進行創作,通過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媒介來表達,形成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其中3d動畫是其典型代表。隨著新材料、新觀點、新生力量的介入,新媒介藝術應運而生。新媒體藝術設計藉助計算機軟體進行創作,通過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媒介來表達,形成新的藝術表現形式。

基本信息

簡介

(圖)愛德華·韋斯頓 青椒·第30號愛德華·韋斯頓 青椒·第30號
新媒介藝術設計是相對傳統媒介而言的概念。傳統藝術媒介主要有紙張、版畫等,多是2維靜禎藝術作品。新媒體藝術設計藉助計算機軟體進行創作,通過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媒介來表達,形成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其中3d動畫是其典型代表。隨著新材料、新觀點、新生力量的介入,新媒介藝術應運而生。新媒體藝術設計藉助計算機軟體進行創作,通過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媒介來表達,形成新的藝術表現形式。

定義

新媒介藝術的先驅羅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說:新媒介藝術最鮮明的特質為連結性與互動性。了解新媒體藝術創作需要經過五個階段:連結、融入、互動、轉化、出現。
首先必須連結,並全身融入其中(而非僅僅在遠距離觀看),與系統和他人產生互動,這將導致作品與意識轉化,最後出現全新的影像、關係、思維與經驗。我們一般說的新媒體藝術,主要是指電路傳輸和結合計算機的創作。然而,這個以矽晶與電子為基礎的媒體,目前正與生物學系統,以及源自於分子科學與基因學的概念相融合。最新穎的新媒體藝術將是“乾性”矽晶計算機科學和“濕性”生物學的結合。這種剛剛崛起的新媒體藝術被羅伊·阿斯科特稱之為“濕媒體”(MOIST MEDIA)。

表現形式

新媒介藝術的表現形式很多,但它們的共通點只有一個,那就是——使用者經由和作品之間的直接互動,參與改變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義。他們以不同的方式來引發作品的轉化——觸摸、空間移動、發聲等。不論與作品之間的接口為鍵盤、滑鼠、燈光或聲音感應器、抑或其它更複雜精密、甚至是看不見的“板機”,欣賞者與作品之間的關係主要還是互動。連結性乃是超越時空的藩籬,將全球各地的人連繫在一起。在這些網路空間中,使用者可以隨時扮演各種不同的身份,搜尋遠方的資料庫、信息檔案、了解異國文化、產生新的社群。

發展特徵

(圖)新媒介藝術設計新媒介藝術設計

新媒介藝術的發展呈現出如下幾方面的特徵:首先它是隨人類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展的,技術的進步是新媒介藝術存在的前提,是一個新鮮的、尚在持續發展中的藝術領域。其次它歷時性地先後出現了不同的藝術品類,諸如攝影、電影、劇場、視頻、電腦、多媒體。而且這些藝術門類仍然在持續發展著,參用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第三,隨新技術發展的廣泛性和社會滲透力的不斷強化,各種新媒介藝術門類走向綜合的趨向日趨顯著。這便產生了多媒體互動表演和裝置的出現。人們已經很難再界定出某種具體的樣式,因此也就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媒介藝術家。第四,因為技術的進步,尤其是80年代以高科技的發展及全球化整合的加速,新媒體藝術國際化趨向逐漸明朗。已開發國家根據自己各自的技術優勢發展出新媒介藝術,諸如北美,歐洲和日本。非技術已開發國家的藝術家也逐步運用新技術來更新自己的藝術實踐。技術化含量的高低已成為藝術品當代性的一個重要指標。

社會環境的影響

新媒介藝術,作為一個綜合藝術,它對電影、錄像、數字攝影、聲光裝置、網路藝術、計算機遊戲等均有較高的要求。新媒介藝術要在“五花八門”的藝術界立住腳跟而獨樹一幟,這是一個更大的挑戰。 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態,新媒介藝術跟社會上層建築,經濟基礎,科學技術等產物一樣,有其發展的必然性,在高中的哲學課我們就學過“政治決定經濟,經濟反作用於政治”藝術也一樣,每一個階段的發展都離不開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中國處於發展階段,對於新媒介藝術發展,它本身就是一種試驗。

歷史沿革

(圖)新媒介藝術設計新媒介藝術設計

藝術發展到今天,已經邁入了另一個新的階段,從現代藝術發展的跡象看,國、油、版、雕等藝術種類的界限已日漸模糊,追求質樸簡約,追求單一的表現手法,追求單一材料,單一技術已逐漸落後;而隨著錄像、攝影數位技術的出現,現代光學電子技術電腦技術的迅猛發展;隨著新材料、新觀點、新生力量的介入新媒介藝術應運而生,廣州美術學院設計分院新媒介藝術設計呱呱墜地了。
《日本現代設計事典》中對新媒介(New Media)及媒介藝術(Media art)是這樣解釋的:分為三個類型:(1)有線類:情報提供與終端均有線連線的。(2)無線類:衛星播送與高像度電視、數位電視等,是電波傳送的。(3)商品類:光碟,8毫米錄像帶等。媒介藝術也叫媒體藝術,錄像藝術,與現代技術文明相對應的藝術表現手段之一。例如套用新媒介手段及攝錄作品創作綜合造型,並與電視編程技術結合,使藝術面更新;此方法也用於MTV作品製作與大型表演藝術等。作為新媒介藝術的“前鋒”應在全方位、多層次的綜合領域中 ,以新的藝術形態,獨特的構想,新的技術創作出新的藝術面貌。傳達一種新的藝術時代精神。這不可不說是一種現代藝術發展的新形象、新趨勢。
可以這樣說,20世紀的最大成就就是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帶入數位化環境裡,隨著高科技的發展,研發與套用,人類生活進入了全面依賴數位化科技的21世紀,藝術家,設計師的身份將因數位化環境而變得身兼數職。因為。創作的流程將因計算機軟體的套用,操作而分工複雜,而且有必須互相支持,配合成團隊聯動作業。根據美國商業部發展的統計數字,全球各地在1999年使用國際網路的人口大約在1億5千萬至1億8千萬之間,而到2005年將達到10億人之多。大量的使用國際網路傳輸勢必會影響語言的強勢,而文字語言將漸漸退縮,簡化為溝通的基本符號或批註。這樣,無不使數位化科技,新媒介藝術的發展成為燎原之火。

社會環境

(圖)新媒介藝術設計新媒介藝術設計

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態,它跟社會上層建築,經濟基礎,科學技術等產物一樣,有其發展的必然性,在高中的哲學課我們就學過“經濟決定經濟,經濟反作用於政治”藝術也一樣,每一個階段的發展都離不開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中國處於發展階段,對於新媒介藝術發展,它本身就是一種試驗。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標誌著文化革命後實驗藝術公開展覽的開始的“星星美展”到標誌著實驗藝術展歷史的結束的“中國現代藝術展”到九十年代初營造一種社會基礎,以減少行政機構的干涉,一直到九十年代末後創造常規的展出渠道,使這種新的藝術“合法化”。我們不難發現,新的藝術形態從“八五學潮的亦步亦趨已經闊步挺胸的走過來。
與上層建築的聯繫

在九十年代末期,隨著年輕的官員開始步入重要的政府部門以及更高的職位,實驗藝術的環境開始最佳化。而從二十一世紀開始,實驗藝術開始被納入到政府間的文化交流項目中去。不過,這些鬆動往往是取決於具體制度的執行者,而不是取決於制度的本身,因此其起伏性和隨意性比較大。(中國目前文化體制本身不健全)而作為藝術本身,其體制結構已發生了變化,而這些變化,勢必會帶動整個藝術氣氛,在去年,繼上海,成都,西安之後,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內,有兩個藝術“三年展”同時在廣州舉辦,不難看出,的的確確,制度本身的鬆動,已經使這種國際間流行的藝術展覽在國內漸成為燎原之勢,這對於藝術界來說,豈不是快事一件。

(圖)新媒介藝術設計新媒介藝術設計

與經濟基礎的聯繫

經濟反作用於政治,一向以來,經濟基礎都在反映著社會上層建築,隨著國民經濟的阿迅猛發展,高科技的普及,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媒介藝術本身科技的含量比較高,這就要求一定要有高科技的支持。廣州三年展策展人李小山在《從“三年展”熱看當代藝術》中曾經說過:“國內這些三年展,雙年展在展覽的模式上開始與國際接軌了,但硬體和軟體上還不行,現在發展的藝術家有的來自國外、港澳,但硬體設備往往跟不上。[4]新媒介藝術,作為一個綜合藝術,它對電影、錄像、數字攝影、聲光裝置、網路藝術、計算機遊戲等均有較高的要求。中國是個開發中國家,雖然受到這些年來全球經濟景氣廢軟的拖累。作為一種新的行業,新媒介與網路一樣,仍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和形式繼續生長。
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整個行業圈,也帶動了錄像、舞蹈、戲劇、音樂、藝術等文化行業的發展。整個文化藝術界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對於綜合藝術新媒介來說真是一個好的前提條件。在中國土地上工作的藝術家們,已經逐漸被捲入了和技術的發展保持對話,探討發展中國特色的藝術風格的道路,以及怎樣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藝術溶入到全球的思考之中”。目前,中國正處發展階段,對新媒介藝術這個新的行業還沒有達成一定的體制。但隨著二十一世紀全球一體化,信息化的發展,新媒介藝術將以多元化形式,持續發展的觀念聳立於世界的東方。

機遇

(圖)新媒介藝術設計新媒介藝術設計

二十一世紀對中國來說,喜事接踵而來,申奧成功,加入WTOAPEC會議成功召開,都無可置疑地表明了中國國力日益強盛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且不說其它,中國加入WTO之後,對外經濟從互通有無,調劑餘缺升華到利用國外資金,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的最佳化組合。
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聯繫更加緊密,中國在世界貿易中的位次由改革開放的前三十二位上升到目前的第七位,國家外匯儲備總額突破2000億美元,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800多億美元,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從接觸交叉一步步走向融合,這些都已經為藝術界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開闊的平台,且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將遇到新的挑戰,如何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已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從國內環境來說,政府在製作上的相對鬆動為藝術家們的藝術創作提供了 一個平台。無論從創意上、形式上、還是從觀念上都能得到發揮,這點很重要,許許多多的旅居國外的藝術家們都回到中國發展,而國內藝術家們也聞雞起舞。這幾年來眾多地方舉辦“三年展”“雙年展”足可證明這點。另一方面,作為一個高新的行業,在我國所興產業和高科技產業迅速發展;國民經濟信息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的同時,與之相適應的數碼、IT行業、電子商務將取得明顯的發展,這些都無疑對新媒介注入了一支“強心劑”。再一方面,隨著消費水平的相對提高,人民的消費不再停留在單一的物質基礎上,更多的注重精神享受。
在整個藝術體系山來說,進入九十年代後,中國日益介入到全球的流通體系之中。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也越來越為標準的結構性關係所左右。在藝術領域,所謂的結構性關係是指藝術作品的流通系統和與之相對應的藝術風格和語言的再生和創造。實驗藝術家皮力說過:正常的藝術流通系統里是由藝術家批評家畫家收藏家博物館和研究者組成。它是一個創作(生產)接受(消費)研究(再生產)的過程。[5]進入九十年代後,中國藝術界已具備了這樣一個基本的流通體系。這無疑又成為新媒介藝術發展的“靠山”。
從國際大環境來說,中國藝術界這幾年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得到了世界的認可,藝術界的活躍引起了國際藝壇的矚目。在1993年FlashArt和《紐約時代周刊》的封面文章已將剛興起的中國實驗藝術介紹給西方觀眾。[6]中國媒介藝術家的作品開始頻繁地出現在世界各地重要的媒體藝術節上,與此同時,國際來訪也越來越頻繁。90年代中期,歐洲颳起了集中反映當代中國前衛藝術的群展風。以一九九三年在柏林世界藝術展之家舉辦的“中國前衛藝術和文化的反潮流”開篇。
張頌仁粟憲庭聯會策劃的“中國新藝術後89”以及高銘潞和亞洲協會及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聯合策劃的;由里及外,中國新藝術”最具影響。而2000年巫鴻芝加哥大學斯馬特美術館策劃的“取消,展示中國實驗藝術”和2001年阿瑟·M·薩克勒美術館舉辦的徐冰的“當代藝術”是兩個創作性地運用展覽形式的展覽。總而言之,在這裡,策展人充當了重要的角色。由於能夠入迭國際間的展覽是被看作非同小可的事情,所以,藝術界的有關人士加強了策展。把這個目標向國際間推進,在策展人當中,除了本國策展人以外,一些在中國開辦商業畫廊的外國總監也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挑戰

(圖)新媒介藝術設計新媒介藝術設計

機遇就在眼前,挑戰接踵而至,如果說,過去20多年後現代藝術家所面對的是有限範圍的中國人,那么從此後,在中國本土將掀起國際間競爭的新浪潮,在無窮無盡的機遇的是層層的挑戰。
假如把新媒介藝術拆分為新媒介與藝術的話,那么,筆者認為,新媒介所需要的硬體和軟體將成正比,沒有技術的支持,它就成不了一個新媒介作品,這是它的特殊性,在硬體上,新媒介藝術要求有聲光效果,有時還要求要有封閉遮光的空間,但是國內的大多數博物館,美術館都缺乏那么一些條件,這樣的話,導致了一部分藝術家們“心有餘力而力不足”有些花了大筆資金,千辛萬苦做成一個作品後。由於這些或那些原因,“大作”就只能閒置在屋裡一角“乘涼”了。
再一個就是藝術家本身了,著名的藝術批評家,策展人粟憲庭先生在《處境,中國當代藝術談話錄》中說過:早期的藝術家們,在他們年青時還關心一些社會問題,到了晚年就畫些小金魚、畫駱駝、畫熊貓。藝術家一遇到困難,馬上退居幽室。他覺得中國文化和本身有一種內聖外乾分裂的東西,這就是儒家文化自身的毛病,這一點真致命,雖然說傳流藝術具有恆久常新的生命力,但是,中國整個社會受儒家思想幾千年的束縛,又是總會有那么一部分人擺脫不了“傳統”和“桎梏”,不錯,“傳統文化是重要”但我們要衝破它,當然前提條件應該是立足於傳統之上。再者藝術崇尚自由,這種自由應該是建立在融會時代風雲,描摹社會生活,關注社會問題它孕歷史精神,塑造英雄群像,表達人類情態,講述命運沉浮和反映人民生活的基礎為出發點之上,做為一種新的藝術思潮,新媒介藝術是否應在立足傳統的土壤上吸取這些陽光空氣而生根發芽呢?
當然,在“新”的領域裡,新的探索也帶來了諸多的爭議,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選擇,這種選擇的差異並導致了今天藝術的“五花八門”例如:行為藝術在今天受到了諸多的批評,雖然其間有大量的東西,或許有的會“名留‘美’史”但他們一部分忽略了審美,以新奇誘人,忽略生命的體驗,純粹個人感性化的“創作”忽略社會深層的形態,作出了一些違背倫理道德,即興隨意的“大作”顯然,所有這些和觀眾是有一定距離的。2000年的“上海雙年展”一些食人、放血、烙印、玩屍體等畫面 ,無不引起爭論。

市場形成

(圖)新媒介藝術設計新媒介藝術設計

新世紀的中國藝術,在多樣化的表現中,舊的發展,新的層出不窮,顯現出“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繁榮景象,而藝術觀念的變化在人們猝及不防的空中悄然的進行,作為科學與技術完善結合的新媒介藝術,經過這幾年的“生根發芽”其在國內的市場已逐漸形成。
首先,市場經濟的全面發展,把一切都納入了等價交換的運動中;新媒介藝術設計的市場很快從市場經濟的普通交換原則和它培養的消費主義意識獲得前所未有的生機,隨著廣州美術學院設計分院新媒介藝術設計專業的建立,各大院校也相繼成立了與之相類似的專業,可以看出,其市場的潛力是多么龐大。
再者,在市場經濟和文化藝術的雙重擠壓下,新媒介藝術以價值中立為前提根據市場需要進行調無條件(無限制)的技術再生產,作為一個新的行業,它在中國有13億人口的超大市場,而作為一種新的職業,它與五千年前完全不同的是,它現以被市場所觸動,與市場比,我們已落後於市場要求。用廣州美術學院設計分院院長趙健的話說:“它(新媒介藝術)是一個朝陽的行業”。不可否認,作為一個新的行業,新的職業,新的藝術形態,新的社會發展要求,因為它的特殊性。它在國內的市場已然形成。

趨勢

(圖)新媒介藝術設計新媒介藝術設計

新的要超越老的,這是自然的法則,新媒介藝術可以說是“前程似錦”了,國內已然如此。然而在藝術觀念素養語言以及形式創造上具有突出成就並以此產生世界性影響的新媒介藝術作品並不多見。新媒介藝術不但在國內,在國際上展示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但要做到人們對之的透徹理解,還需進一步努力去發揮更深層次的內涵。怎樣紮根於本土,有“綠卡”的作品要能反映中國特有的“新”文化淵源,還有就是客群。
內涵
首先,要怎樣深層次地發覺其內涵。當代藝術雖然處於繁榮上升階段,但從總體上看,是量大於質,多而不精,還缺乏從精神,內涵到形式,語言能夠產生巨大影響的力作,稍有影響的作品仍如鳳毛麟角,特別是新媒介藝術。歌德曾大聲呼籲:“必須有一批有才能的人出來,立即吸取現時代的一切精華,從而超過一切。”中國新媒介藝術剛處發展初期,一切一切還不成熟,所有那些尋“偶然”、碰“運氣”都是不會有結果的。一切真正的“探索”、“創造”都是基於傳統之上的,而能夠衝破傳統而作出的力作那才是真正的創造和探索。以中外藝術史為證,我們每逢看到一位大師,你總可以看出他吸取了前人的精華,就是這種精華培養出他們的偉大。所謂要有內涵,那應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才有可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特色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應當在你的作品中表現出本身自己深厚得文化淵源以及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徵。才能對世界文化發生獨特的影響,我們要加快中國當代新媒介藝術的發展,除了“請進來,走出去”之外,還需要有計畫地構築“陣地”,類似“威尼斯”雙年展的世界性大展,亞洲的其它國家在其中都擁有自己的展館,例如日本、韓國等。而中國目前還沒有,有的參展作品都是經由非正式渠道進入,但是部分作品的觀念,內容,樣式都受到某些策展方意識形影響和選擇所決定的。這一點,說得有點過火就是“‘洋’人和狗不得入內”。
客群
最後說到一個客群的問題,原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尹定邦教授在《設計目標論》中曾經說過:“沒有一流的藝術家也不可能造就一流的客群,兩者是互為依託的互相促進的。” 對於客群,新媒介藝術應考慮自身是否提供了客群所需要的信息,也就是說,新媒介藝術所提供的信息是否史客群所願意花錢去消費的。通過觀看作品,是否能夠啟迪觀者,給他們最起碼稱的上最美的享受,不讓人家覺得觀看作品是在受罪。能夠通過作品反映關心的問題。這才是我們新媒介藝術者應當要做的。藝術客群是藝術作品的客群者、欣賞者、收藏者,是藝術家的服務對象和衣食父母,特定的民族、階級、階層的客群只可能支持、推崇和愛戴反映他們的心聲,維護他們的利益的藝術家。
簡而言之,新媒介藝術要聳立於藝術的東方,定要好好地搞好藝術本身的內涵,把中國深厚的文化淵源反映出來,進而才能做到真正定義上的客群。總之,中國新媒介藝術的發展,將是全方位展現示高科技與新藝術並進的時代。將以傳統文化為基礎,以先進技術為前提,以傳統的美學為標準,以創新思維為契機,注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給觀者以心靈的啟迪與感化,向民族化,世界化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