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鶲

斑鶲

斑鶲是一種中等體型(15厘米)的灰色具細紋的鶲。它屬於卵生雜食性鳥類。

基本信息

簡介

中文名:斑鶲

斑鶲斑鶲

英文名:SpottedFlycatcher

拉丁學名:Muscicapastriata

命名者及命名年份:Pallas, 1764

Iucn2003:LC.IUCN2003:Notlisted

雀形目>鶲科>鶲屬
PASSERIFORMES > Muscicapidae > Muscicapa striata 是否藥用動物:否
是否經濟動物:是

形態特徵

斑鶲斑鶲

形態: 指名亞種雄鳥上體從額、頭頂、枕、後頸、背、肩、腰一直到尾上覆羽橄欖褐色。頭頂至後頸和耳羽具黑色羽乾紋;眼先黑色,眉紋淡棕紅色或黃白色,腰有時具少許栗斑。尾上覆羽具栗斑或主要為棕紅色而稍染橄欖褐色,兩翅黑褐色,大覆羽外翈羽緣棕白或棕紅色,飛羽黑褐色,外翈羽緣亦為棕白或棕紅色。中央一對尾羽黑褐或暗橄欖褐色,羽基緣以棕紅色,外側尾羽內翈大都棕紅色,外翈黑褐色,最外側一對尾羽幾全為棕紅色。須、喉和喉側棕白色或栗色,頦、喉兩側具黑褐色斑點,有的此斑一直擴展到整個喉部和上胸。下喉、胸、兩脅棕栗色,各羽均具白色羽緣,腹白色,尾下覆羽棕紅色,羽端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棕栗色,亦具白色羽緣。雌鳥和雄鳥相似,但喉和上胸黑斑較多。北方亞種雄鳥額、頭頂、枕、後頸黑褐色具不甚顯著的灰白色或灰色羽緣。上背和兩肩亦為黑褐色具不明顯的棕栗色羽緣,有的標本從頭至下背黑褐色具橄欖褐色羽緣,腰和尾上覆羽棕色更著;尾羽黑褐色,除最外側1-2對尾羽外,其餘尾羽基部羽緣均綴有棕栗色。兩翅黑褐色,外翈緣以棕白色,翅上大覆羽和中覆羽多呈栗棕色具白色端斑,飛羽黑褐色,除第一枚初級飛羽外翈無棕色渲染、內翈基部綴有淡棕色外,其餘飛羽內外翈均綴有棕栗色,且越往內棕栗色所占面積越大,在兩翼形成明顯的棕栗色翼斑。眼先和耳羽黑褐色,眉紋白色或棕白色,頰棕白色具黑色斑點。頦、喉棕白或淡皮黃白色,喉的兩側綴有黑褐色斑點,有的標本里褐色斑點一直擴展到整個喉部;胸和兩脅黑褐色或黑色、具棕白色或白色羽緣;腹白色,尾下覆羽棕褐色具白色羽端。雌鳥和雄鳥相似,但上體較少棕色,腋羽和翅下覆羽棕栗色。虹膜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黃色,跗蹠淡褐。

叫聲

單薄刺耳的tseet…chup, chup聲。鳴聲由尖厲叫聲的音節構成。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國內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北京、山東、山西、江蘇、江西、湖北、湖南、陝西、四川、甘肅、內蒙古、青海、新疆、貴州、雲南、廣東、福建、海南島、台灣和西沙群島等地,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地區為冬候鳥,長江以北為旅鳥。
國外分布:國外西伯利亞地區,從葉尼塞河流域往東到堪察加半島,越冬於朝鮮、日本、蒙古,偶見於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

經濟用途

肉味鮮美。覓食昆蟲,很有益處。其肉可入藥,有活血、消腫、止痛的功效。主治婦女血滯、月經不調、痛經、產後淤阻腹痛。

習性

遷徙

春季遷來時間最早在3月末,4月初至4月中旬進入遷徙高峰,最晚在4月末5月初,5月初以後一般難於見到該鳥。

生存環境

繁殖期間主要棲息於西伯利亞泰加林、樺樹林、白楊林、杉木林等各種類型森林和林緣灌叢地帶,非繁殖季節主要棲息於楊樺林、雜木林、松林和林緣灌叢地帶,也出現於農田、地邊、果園和村鎮附近疏林灌叢草地和路邊樹上,特別是林緣疏林灌叢和農田地區在遷徙期間較常見。

食性

主要以昆蟲為食。所吃食物主要有鱗翅目幼蟲、尺蠖蛾科幼蟲、蝽科幼蟲、蝗蟲、金龜子、甲蟲、步行蟲等雙翅目、鞘翅目、直翅目昆蟲和幼蟲。

其他習性

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群,特別是遷徙季節,常集成數十隻上百隻的大群。性活躍,活動時常伴隨著‘嘰-嘰-嘰’的尖細叫聲,很遠即能聽見。一般在地上活動和覓食,邊跳躍覓食邊鳴叫。群的結合較鬆散,個體間常保持一定距離,彼此朝一定方向協同前進。性大膽,不怯人。

繁殖

斑鶇繁殖於西伯利亞泰加林、樺木林、白楊林和林緣灌叢地帶。繁殖期5-8月。通常營巢於樹幹水平枝杈上,也在樹樁或地上營巢,偶爾在懸崖邊營巢。巢呈杯狀,主要由細樹枝、枯草莖、草葉、苔蘚等構成,內壁糊有泥土。巢的大小為直徑12-14cm。每窩產卵4-7枚,多為5-6枚。卵淡藍綠色、被有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4.1-30.6mm×19-21.1mm,平均21.75mm×19.85mm。

分布狀況

罕見留鳥於新疆極西北部的開闊林地及花園。斑鶇在我國是旅鳥和冬候鳥,冬季主要見於長江以南地區,遷徙期間幾遍及全國,種群數量豐富,是我國最常見的冬候鳥和旅鳥之一。

鑑別特徵

中型鳥類,體長20-24cm。本種有2亞種,其羽色變化較大,其中北方亞種體色較暗,上體從頭至尾暗橄欖褐色雜有黑色;下體白色,喉、頸側、兩脅和胸具黑色斑點,有時在胸部密集成橫帶;兩翅和尾黑褐色,翅上覆羽和內側飛羽具寬的棕色羽緣;眉紋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輝棕色。指名亞種體色較淡,上體灰褐色,眉紋淡棕紅色,腰和尾上覆羽有時具栗斑或為棕紅色,翅黑色,外翈羽緣棕白或棕紅色,尾基部和外側尾棕紅;頦、喉、胸和兩脅栗色,具白色羽緣,喉側具黑色斑點。相似種赤頸鶇指名亞種下體栗棕色一般不到下胸和兩脅,且無白色羽緣,眉紋亦較深,野外不難識別。

相關物種

中文名灰斑鶲
英文名Muscicapagriseisticta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鶲科(Muscicapidae)
俗名斑胸鶲灰紋鶲
生活習性棲于山區疏林或灌叢。以天牛、金龜子、鱗翅目昆蟲等為食。
分布國內大部分省區以及國外
目的描述大部為小型種類,體型最小者為啄花鳥科種類,體型較大者均為鴉科種類。嘴形多樣,一般小而強,呈圓錐形,食蟲種類嘴多長而直,有的細而曲(太平鳥)或寬而平(燕、鶲類等)。頸部較短,翅長短適中,具9-10枚初級飛羽,尾羽多為12枚,少數為10枚或14枚。腳短強,適於樹棲,不具蹼,4趾,離趾型(闊嘴鳥科前趾基部合併),在同一平面上,中趾和後趾幾等長,跗蹠前面多具盾狀鱗(闊嘴鳥科多數為卷狀鱗),後面平滑成棱狀(百靈科具盾狀鱗)。
科的描述嘴平扁,基部甚寬,上嘴微具缺刻,嘴峰有脊;嘴鬚髮達;鼻孔被垂羽掩蓋。翅形各異,常較尖長,折合時至少達到尾長之半;初級飛羽10枚,第一枚較短小,不超過跗蹠部的長度,尾羽12枚,長短不一。跗蹠甚細,前緣具盾狀鱗;趾弱。雌雄相同或不同。體羽大多為褐、灰、棕褐或藍色。幼鳥羽色亦多斑雜,與鶇科相似。只秋季換羽一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