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傷寒流行性

流行性斑疹傷寒又稱虱傳斑疹傷寒,是普氏立克次體通過體虱傳播的急性傳染病。

病因

(一)傳染源:病人唯一的傳染源。

(二)傳播途徑:人虱是本病的傳播媒介,以體虱為主,頭虱次之。

(三)人群易感性:人對本病普遍易感。患病後可產生一定的免疫力。

症狀

潛伏期5~21日,平均10~14日。

(一)典型斑疹傷寒:常急性發病,少數患者有頭痛、頭暈、畏寒、乏力等前驅症狀。

1.侵襲期:多急起發熱、伴寒戰、繼之高熱。體溫於1~2日內達39℃~40℃,呈稽留熱型,少數呈不規則或弛張熱型。伴嚴重毒血症症狀,劇烈頭痛、煩燥不安、失眠、頭暈、耳鳴、聽力減退。言語含糊不清,全身肌肉酸痛。

2.發疹期:在病程第4~6日出現皮疹。先見於軀幹、很快蔓延至四肢,數小時至1日內遍及全身。嚴重者手掌及足底均可見到,但面部無皮疹,下肢較少。皮疹大小形態不一,約1~5mm,邊緣不整,多數孤立,偶見融合成片。初起常為充血性斑疹或丘疹、壓之退色,繼之轉為暗紅色或出血性斑丘疹,壓之不退色、皮疹持續1周左右消退。退後留有棕褐色色素沉著。

3.恢復期:病程第13~14病日開始退熱,一般3~4日退掙,少數病例體溫可驟降至正常。隨之症狀好轉,食慾增加,體力多在1~2日內恢復正常。

(二)輕型斑疹傷寒:少數散發的流行性斑疹傷寒多呈輕型。其特點為①全身中毒症狀輕,但全身酸痛,頭痛仍較明顯。②熱程短,約持續7~14日,平均8~9日,體溫一般39℃左右,可呈馳張熱。③皮疹少,胸腹部出現少量充血性皮疹。④神經系統症狀較輕。興奮、煩燥、譫妄、聽力減退等均少見。⑤肝、脾腫大少見。

(三)復髮型斑疹傷寒:流行性斑疹傷寒病後可獲得較牢固的免疫力。

檢查

1.血象:白細胞計數多正常。嗜酸細胞減少或消失,血小板減少。

2.血清學檢查 。

3.病原體分離。

治療

(一)一般治療:病人必須更衣滅虱。臥床休息、保持口腔、皮膚清潔、預防褥瘡。注意補充維生素C及B,進食營養豐富、易消化的流質軟食,多飲開水。

(二)病原治療。

強力黴素0.1g,每日2次,連服三日。或第1日服0.2g,第二、三日各服0.1g。氯黴素、四環素族(四環素、土黴素、金黴素)對本病有特效,服藥後10餘小時症狀減輕。24~48小時後完全退熱。成人每日2g,小兒25~50mg/kg/日,分四次口服。熱退後用量酌減,繼連服3日。如聯合套用甲氧苄胺嘧啶(TMP),每次0.1gm,每日2~3次,療效更好。

(三)對症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