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須有益於天下

《日知錄·文須有益於天下》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一篇文藝批評文章,指明了文章的功能,文章的宗旨,於作家創作而言,提出了作家該寫什麼,不該寫什麼;是否有益於人,有益於天下,可以看出是先生的明確態度和主張。

作者簡介

顧炎武(1613~1682)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學者尊稱為亭林先生。漢族,南直隸(清改江南省)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蘇州崑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顧炎武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原文

文之不可絕於天地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於天下,有益於將來。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天怪力亂神之事,無稽之言,剿襲之說,諛佞之文,若此者,有損於己,無益於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損矣。

注釋和譯文

注釋:

詞類活用: 明:形容詞作動詞,闡明。 善:形容詞作名詞,善行。
句式特點:
1、絕於天地者:“於天地者絕”,狀語後置。
2、文之不可絕於天地者:判斷句。
3、有益於天下,有益於將來:均是狀語後置。
4、有損於己,無益於人:均是狀語後置。

翻譯: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間斷絕,是因為它可以闡明道理,記述政事、體察百姓困苦、樂於稱道別人的善行啊。像這樣,有益於天下,有益於將來。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處啊。如果涉及那些怪異、斗恨、悖亂、鬼神之事,寫無從考察的話,抄襲別人的觀點,作奉承諂媚的文字,像這樣,對自己有害,對別人無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損害啊。

賞析評點:

本則主要從四個方面、正反兩個角度陳述了文章的正反兩個方面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