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波瀾

文章的波瀾

文章波瀾,就是比喻文章的起伏、曲折、變化。這樣有助於文章的提高並且給讀者帶來趣味性

三個因素

首先,文章的波瀾是由客觀事物的複雜性決定的。這裡說的複雜,有兩個含義:一是事物的多側面、多角度以及此事物與彼事物之間的聯繫。例如,一個人其貌不揚,卻很有才幹;一個學生,不守紀律、功課也不好,卻熱心公益活動。颱風襲來,房倒樹折,停電斷水,人人都討厭颱風,有一個小女孩卻說喜歡颱風。為什麼?原因是有一次來颱風,斷電,家裡點了蠟燭。小女孩拿著蠟燭在屋裡走來走去,媽媽說她像小天使,女孩非常高興。在這裡,小女孩的幸福感竟和颱風聯繫起來。二是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變化。天有陰晴,月有圓缺,潮有漲落,草木有枯榮,這是自然界的變化。塞翁失馬,樂極生悲,這是壞事變好事、好事變壞事的人事變化。文章的波瀾就是這種事物複雜多變性的反映。

其次,文章的波瀾是讀者的一種心理反應。我們說文章有沒有波瀾,最終要看能不能在讀者心裡激起波瀾。是不是讓讀者牽腸掛肚,是不是出乎讀者意料,是不是讓讀者感到驚喜,是不是讓讀者扼腕嘆息……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就必須研究讀者心理,針對讀者心理選取材料,安排結構。

第三,文章的波瀾也取決於寫文章的技巧。作者在掌握了事物的複雜性和讀者的心理以後,很好地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就是安排波瀾的技巧。例如,事情本來都是從前向後發展的,如果事情本身的結果出人意料,用順敘就有波瀾,用倒敘就會索然無味了;如果事情的起因更讓讀者關注,像重大案件,用倒敘,造成懸念,就比順敘的效果更好。

如何興起

俗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文章,如果寫得平淡無奇,如記流水賬,就無法滿足讀者的閱讀心理。反之,如果文章寫得生動曲折,富有變化,就會引人入勝,激起讀者閱讀的興趣。因此,文章敘事記人一定要有波瀾。此處的波瀾,就是指文章情節的敘述要起伏跌宕、錯落有致、張弛有度。那么,怎樣才能把文章寫得波瀾有致呢?

巧用懸念法。懸念是指欣賞戲劇、電影或文藝作品時,對故事發展和人物命運的關切心情。寫文章要巧用懸念,就像平常說話時故意賣弄關子,意在引起讀者和聽者的興趣,從而推動事情向前發展。比如,某位同學在說到本班開展的一幫一活動時,說誰和誰是幫扶對子,但當說到班上的一位美女和誰成了幫扶對子時,卻故意賣弄關子,說讓聽者先猜猜。這名同學就在無意中巧設了懸念,讓聽者總想搞清楚到底是和誰結成了幫扶對子,從而讓本次談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又比如同學們所學的文章<棗核>也很好地用了懸念法。文中一個與祖國分別了半個世紀又遠隔重洋的昔日好友向“我”再三索要幾枚棗核,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這個疑團一直懸在讀者的心頭,直到結尾讀者才弄清楚,原來不為別的,老華僑只想用幾枚小小的棗核來寄託自己身在異鄉、心繫故土的情感。

用好抑揚法。抑揚法是一種成心反寫而達到正面效果的寫作技法。要褒揚先貶斥,要貶斥先褒揚,或先抑後揚,或先揚後抑。文章這一曲折變化,會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抑揚法最常見的是欲揚先抑法。這種技法的特點是對要在文章中予以褒揚的人和事,不是開篇就讚揚,而是先進行貶抑,先予以帶有某種貶低批評意味的描寫,然後再巧妙地轉為褒揚和讚美,利用揚抑之間的反差,以抑襯揚,使文章的揚更有力量,更具光彩。據說以前有幾個財主兄弟為其母親祝壽時,請鄭板橋寫祝壽詩,鄭板橋在壽筵上即興寫出:這個老婦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塵。養的兒子全是賊,偷來蟠桃獻母親。這首詩就用了先抑後揚的方法,給人一驚一喜感。也有欲抑先揚法。比如<水滸>中的“武松醉打蔣鬥神”,作者先把蔣鬥神描繪得如何厲害,如何了不得,很多武藝高強的人都不是他的對手,這是“先揚”,可到最後,卻被武松打了個落花流水。當然,這種寫法也可站在另一個層面上來看,那就是為了突出武松這個英雄人物。

改變敘述順序。

大多數同學在寫文章時習慣於運用順敘的寫作順序,如果根據文章內容加以適當改變,則能起到別開生面的效果。具體而言,可以運用倒敘和插敘的形式。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用”我與父親不相見以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開篇點題,用最難忘懷的是父親的”背影”,別開生面地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綿綿情思.然後再細膩地敘寫父親的”背影”,抒發特定環境中的思想感情,取得了強烈的藝術效果。倒敘法的好處在於:一是可以引發思考,形成懸念,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二是便於作者調動情感,勾起對往事的深情回憶,更符合生活的真實。

魯迅在<故鄉>中插敘了對少年閏土和”豆腐西施”的描寫,以形成與眼前的中年閏土和楊二嫂的鮮明對比,突出了現實故鄉的每況愈下的變化,反映了人民日趨貧困的舊中國農村的黑暗的社會現實。運用插敘,往往能使內容具體,形象豐富,主題深刻,情節曲折,是使文章能起波瀾的重要手法。

運用對比。對比法可使人辨真偽,明是非,識好壞,促人冷靜地思考,作出正確的判斷。

吳敬梓在<范進中舉>中,著意刻畫了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後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使他的前倨後恭,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嗜錢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儈的性格,躍然紙上。讀者就是通過從這些忍俊不禁的醜態的淋漓盡致的描繪中,看到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和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的。

草蛇灰線,前伏後應。 所謂“草蛇灰線”是指行文時雖斷卻連、形斷實連、前伏後應的表達技巧,就像點燃草繩燒後留下蛇跡一樣的一絲灰線。這種技法可分為三種情況:正文與標題照應。古文論文,常有“文眼”之說,即在文章的關鍵之處點明題旨,它能使文章的主要思想藝術化,鮮明地強調出來,引發讀者的注意和思考。注意行文中的伏應關聯。這樣能令讀者在開始時對所展現的事情並不知其“去脈”,並往往因之忽視,過後方悟其“來龍”而不覺其突然,使所敘的事情既不致失脈脫節,又不流於平版直露。首尾的互相照應。開頭和結尾是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雖然它們分居兩端,相距很遠,實質上它們是對立的統一,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

如魯迅的<祝福> ,前邊寫祥林嫂向“我”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魂靈的?”“那么,也就有地獄了?”“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見面的?”讀者讀到這些不覺一頭霧水。其實這就是魯迅巧埋的伏筆,讀到後來祥林嫂和柳媽的對話以及祥林嫂為贖罪而捐門檻等情節,才頓時明白:祥林嫂精神上受到多么深重的折磨呀!閉目而思,就會真正領悟到伏筆的妙處來。如果少了前面的伏筆,後文也就沒有一絲餘味了。

情節突轉。突轉指的是情節的突然轉變。它是在運用蓄勢,層層鋪墊,步步烘托,多方縈迴迂曲,造成一種引而不發而一觸即發的情境,然後筆鋒一轉,造成情節的曲折。這種反常的轉折,或表現為喜事突然變為悲事,或表現為人物從順境轉為逆境,完全超出了人們所預料的正常軌道,引起讀者驚奇的感覺。

如有一篇文章叫《有關拖鞋問題的問題》,寫小王科長通過改革(分鞋到個人)解決了縣機關澡堂老丟拖鞋的問題,沒想到卻有人向市委書記告他的狀——利用職權亂髮實物。結尾的突轉,轉喜為憂,使文章波瀾起伏。

誤會法。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間的猜疑或誤解,來激化矛盾,掀起波瀾,不斷推動情節的發展變化,最終釋疑解扣。利用生活中本身的複雜矛盾,使文章多條線索並進來推動情節的發展,或故意使文中人物之間的言談舉止、語言、表情等相互產生誤解,將錯就錯,並具體地展開下去從而引起矛盾衝突,將故事情節向前推進一步,增強其喜劇或悲劇色彩直至豁然開朗,誤會消除。這種技巧的運用當然要有利於事件的發生、發展,善於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要能緊扣中心,並能合乎生活的情理。

例如<紅樓夢>中寫到,賈寶玉從父親那裡回來了,此事是吉是凶,黛玉放心不下,便來看望寶玉。這時剛巧寶釵已在寶玉的院裡了。黛玉叩門,院裡的晴雯以為來的是丫鬟,又因與碧痕拌了嘴,心裡正有火氣,加上寶釵來訪心中更是不快,於是聽到有人敲門便不加理會。黛玉再敲門,晴雯索性拒絕:“憑你是誰,二爺吩咐了,一概不許放人進來呢!”黛玉被拒之門外,自然對寶玉產生了誤會。接著,她又在牆角邊看到寶玉送寶釵出門,越發氣惱,越發悲戚。這樣,直接牽制並引發出下文黛玉以殘花自況、荷鋤葬花和桃花坡上寶黛二人見面和解的情節,引起了讀者的心理期待,揣測寶黛的愛情糾葛和黛玉的命運歸宿。由於巧置誤會,懸念層疊,使文章迴環曲折,波瀾起伏,引人入勝,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

寫作手法

1.巧合法

2.誤會法

3.懸念法

4.翻轉法

5.斷續法

6.抑揚法

7.伏筆法

8.張弛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