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復興論:公共儒學的進路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2月1日)
平裝: 447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010083223
條形碼: 9787010083223
尺寸: 23.8 x 16.6 x 2.4 cm
重量: 699 g

內容簡介

文化復興論:公共儒學的進路》內容簡介:近代以降,歷史文化的價值遭到全面懷疑,導致嚴峻的文化困局。《文化復興論:公共儒學的進路》直面“歷史文化有什麼用”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文化復興方案——公共儒學進路。上篇為理論,運用“問題+方法+效用”的基本方法論,展露了文化復興的生存基礎,即以儒學為主的歷史文化之重要價值乃是作為古今一貫的思想共源與公共交往平台,促進公共交往。下篇為套用,重估秦漢大一統,剖析近現代政治家破解文化困局的努力,並探索了文化復興的實現問題。《文化復興論:公共儒學的進路》將理論建構、歷史鉤沉與現實分析相結合,不僅完成了中體西用、內聖開新等方案所未完成的任務,更可為中華文化復興提供理論論證和策略支持。

目錄

自序
導論歷史文化有什麼用?
一、時勢變局與思想變遷所導致的文化困局
二、既有的解決方案及其效用
三、本書的解決方案:公共儒學進路
四、本書的安排
五、本書的方法論:問題、方法與效用
上篇 歷史文化建構生活:文化復興的生存基礎
第一章 歷史文化建構個體生活
第一節 生存活動的基本結構與發生形式
第二節 個體生活意義與價值的建構
一、事情與語言:事情就是言語過程
二、文化解釋生活:文化在言語過程中發生
三、意義建構以及意義與價值的區分
第三節 歷史文化是生活意義與價值的重要源泉
第二章 歷史文化建構公共生活
第一節 從個體生活到公共交往
第二節 公共交往中的相互理解
第三節 公共交往中的價值判斷
一、公共交往必然涉及價值判斷
二、從比較的一般性質考察價值判斷
三、價值判斷的邏輯有效性
第四節 公共價值對交往平台的建構作用
一、行為者的價值標準在交往中的發生形式
二、價值認可對交往平台的建構作用
三、公共價值對交往秩序的影響
第五節 思想共源促進公共價值的形成
一、行為者的價值標準來自其認可的思想
二、思想共源對公共價值的形成與擴展
三、和而不同是公共交往的基本價值標準
第六節 歷史文化為交往提供思想共源
一、生活的分類與公共交往
二、古今生活的基本問題、方法及其公共性
三、老問題與新問題、老方法與新方法以及超越的可能性
四、“問題與方法”的經典觀以及作為歷史文化核心的經典
五、歷史文化為古今生活提供思想共源
第七節 歷史文化是有效交往的重要推動力
一、歷史文化由思想共源形成公共交往平台
二、歷史文化促進公共精神家園的形成
三、歷史文化使交往行為更可預期
四、歷史文化有助於減少分歧
——以筷子與《論語》為例
五、歷史文化有助於文化積累與傳統形成
——再以筷子與《論語》為例
六、歷史文化在日用人倫中的作用
第八節 歷史文化的變更對交往的影響及其變更的有效原則
綜論公共儒學進路下的歷史文化
下篇 困頓與崛起:從秦漢大一統到當今文化復興
第三章 往者可諫:重估秦漢大一統
第一節 天下應有道:“大一統”正名
一、秦漢大一統問題的重提與確立
二、“大一統”正名
第二節 亂世思變:百家異說激發的思想大一統訴求
一、秦皇開啟大一統
二、百家何以被整頓
三、儒家何以能勝出
第三節 盛世圖變: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一、周文仍是主流:秦皇漢武時代的思想格局
二、禮壞樂崩:漢武帝面對的交往問題與思想問題
三、漢武帝先行的變革與董仲舒遲到的支持
四、漢武帝還有其他選擇嗎
五、重返王官學:諸子百家的歸宿
第四節 第一次大一統與第二次大一統
第四章 來者可追:文化困局中的復興訴求
第一節 斯文掃地:第二次大一統破裂後的文化困局
第二節 承啟轉合:文化復興的艱難開局
一、三民主義及其儒化:民國的嘗試
二、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毛澤東的策略
三、重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新時期的突圍
第三節 繼往開來:民族復興使命中的文化復興
第五章 任重道遠:文化復興的實現
第一節 文化復興的可行性
一、方法可行性的判定
二、文化復興可行性的判定
第二節 文化復興需要制度支持
一、文化與制度的關係
二、文化復興與制度支持
第三節 文化復興的基本任務與策略
一、文化復興的基本任務
二、文化復興的基本策略
第四節 警惕文化市儈主義
結語天降大任,再造斯文
一、公共儒學:文化復興的有效進路
二、振舊邦以鑄巍巍大業,通今古而修鬱郁斯文
參考文獻
附錄1面對問題本身:問題、方法與效用
——《論六家要旨》的啟示之一
附錄2問題、方法與經典
——《論六家要旨》的啟示之二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