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樂伎

敦煌石窟壁畫中有極其豐富的古代樂伎形像和樂器圖像。據敦煌研究院音樂舞蹈研究室近年來的調查統計,僅莫高窟繪有樂伎形像的洞窟就有200多個,樂伎3400多身,大小不同的樂隊490多個,共有樂器44種,4300餘件(大型經變畫中有一批不鼓自鳴的樂器飄浮在空中,沒有伎人演奏,所以樂器比樂伎多)這樣多的樂伎形像和樂器圖像,可以稱得上世界上保留音樂資料最豐富的博物館。 國內研究敦煌石窟樂舞資料的專家和學者,經過多年來的考查、研究,把敦煌壁畫中的樂伎分為兩大體系:佛國天界中的樂伎和世俗人間中的樂伎 。每一體系中又包括幾個類型,現將每個體系中小類的名稱由來簡述如下。

敦煌石窟壁畫中有極其豐富的古代樂伎形像和樂器圖像。據敦煌研究院音樂舞蹈研究室近年來的調查統計,僅莫高窟繪有樂伎形像的洞窟就有200多個,樂伎3400多身,大小不同的樂隊490多個,共有樂器44種,4300餘件(大型經變畫中有一批不鼓自鳴的樂器飄浮在空中,沒有伎人演奏,所以樂器比樂伎多)這樣多的樂伎形像和樂器圖像,可以稱得上世界上保留音樂資料最豐富的博物館。 國內研究敦煌石窟樂舞資料的專家和學者,經過多年來的考查、研究,把敦煌壁畫中的樂伎分為兩大體系:佛國天界中的樂伎和世俗人間中的樂伎 。每一體系中又包括幾個類型,現將每個體系中小類的名稱由來簡述如下。 (一)佛國天界中的樂伎 1、天宮樂伎 從廣義上講,依據佛經的廉潔,凡在佛國天界中,一切從事樂舞活動的菩薩、天神、天人都可稱之為天宮樂伎。但敦煌壁畫中的天宮樂伎,特指畫在北朝時期洞窟頂部藻井中和四壁上層的樂舞天人。根據敦煌研究院萬庚育、鄭汝中先生的研究,北朝時期敦煌壁畫中的天宮樂伎,由兩大內容組成: 一是表現《佛說彌勒上生經》中,兜率天宮在神勞度跋提為供養彌勒菩薩,發弘誓願。造善堂。所造善法堂中“一一天子手中,化生無量億萬七寶蓮花,一一蓮花上,有無量億光。其光明中,具諸樂器,如天樂不鼓自鳴。此聲出時,演說十善四弘願誓,諸天聞者,皆發無上道心”的內容。 二是表現佛國世界護法天龍八部的樂神----乾達婆、歌神----緊那羅為天宮 中的諸佛、諸菩薩、諸神眾奏樂歌舞的內容。《大智度論》卷10中云:“乾達婆是諸天伎人,隨逐諸天作樂。”表現這兩大內容的樂舞天人形像稱之謂天宮樂伎。 2、藥叉樂伎 藥叉樂伎亦是敦煌北朝洞窟壁畫藝術的表現內容。藥叉,佛經里也稱作夜充滿、羅剎、捷疾鬼,分為地行夜叉和飛行夜叉。地行夜叉能土遁,飛行夜叉能空飛。夜叉外形醜陋,面目猙獰,長發黑身,紅須綠眼。隱身疾行,傷人勾魂,屬於佛國世界裡的天龍八部神眾之一。他們有時是佛法的護衛者,揚善懲惡,鎮壓壞人;有時是佛國的搗亂分子,為非作歹,傷害好人。北朝洞窟四壁下層和中心塔柱下層,鋸齒形須彌山間,畫一周藥叉,與四壁上層的天宮樂伎相對應。這些夜叉形像醜陋,有時對打角斗,有的持帶狂舞 ,有的持樂演奏,形像各異,千姿百態。對這些藥叉形像,眾說不一,體育界研究者,把對打角斗者說成是相朴武術;舞蹈界研究者,把持帶狂舞者說成是力士狂舞 ;音樂研究者把持樂演奏者,定名為藥叉樂伎。 3、飛天樂伎 飛天樂伎是樂神--乾達婆和歌神---緊那羅的複合體。乾達婆和緊那蜀佛教護法神---天龍八部神中的兩部小神。他們最初的職能是有區別的。樂神乾達婆因周身散發著香氣、亦名香間神。他的任務是在佛國 世界裡,為佛陀、菩薩獻花、布香、從寶、作禮讚。棲身於花叢。飛翔於雲霄。歌神緊那蜀的任務是在佛國世界裡,為佛陀、菩薩 、眾神、天人奏樂歌舞。居住在天宮,不能飛翔於雲霄。後來乾達婆和緊那羅的職能隨著古代畫師們的藝術創作、逐步混為為一體:乾達婆抱持樂器在空中,且歌且舞,緊那羅亦衝出天宮樓閣,飛翔於去年霄。兩位天神,合為一體,化為後世的敦煌飛天。音樂界的研究者,把敦煌飛天中抱持樂器的飛天, 定名為飛天樂伎,據鄭汝中先生在《敦煌壁畫樂伎》中統計:僅莫高窟就繪有飛天4500餘身。其中所抱持樂器的飛天樂伎有600餘身。 4、化生樂伎 化生是一佛教常用術語。佛教宣揚人有四生:“一曰胎生,二曰卵生,三曰濕生,四曰化生。”化生是指無所依託 ,借業力而出現者。佛教所指的化生就是從蓮花中所生。“化”與“花”同義,“化生”就是“花和”的意思。佛教“淨土三經”中宣揚,只要聞聽佛經佛法,口誦阿彌陀佛,心想西方淨土的人,其壽命終時,阿彌陀佛和八大菩薩就會接引他往生西天極樂淨土。他的生命會在西方淨土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中育化後,從蓮花中化生出世,但他化生出世的時間,由前生修行的業力而定,分為“三輩九品”,即“三等九級”。敦煌壁畫中為了形像地表現這一內容,在蓮花含苞或剛開的蓮花中畫一些或坐或立的童子,人們稱之為化生童子,在已開放的蓮花上畫一些或坐或立的菩薩,人們稱這為化生菩薩。化生童子和化生菩薩中,有許多抱持樂器的形像。音樂界的研究者,把這些持樂器演奏的化生童子和化生菩薩,定名為化生樂伎。 5、菩薩樂伎 菩薩樂伎實際上就是供養菩薩。佛教里把供養分三種:一是利供養,即香化、燈明、飲食、資財的供養;二是敬供,即禮敬、朝拜、讚嘆、歌頌的從養;三是行供養,即敬奉三寶(佛陀、佛法、佛僧),受持戒律,修行善法的供養。供養菩薩的修行層次和地位低於協侍菩薩,是為佛陀和弘揚佛法服務的菩薩。在敦煌壁畫裡供養菩薩形像眾多,姿態豐富:有獻花菩薩、敬香菩薩、燃燈菩薩、跪拜菩薩、持經菩薩、貢寶菩薩、奏樂菩薩、歌舞菩薩 、赴會菩薩、聽法菩薩、思維菩薩、禪定菩薩等。這些菩薩都可以說都是供養菩薩。音樂界的研究者,把供養菩 薩中的持樂演奏的菩薩定名為菩薩樂伎 。菩薩樂伎 主要有兩大部分組成: 一是說法圖中,畫在佛陀座下,或畫在協侍菩薩和佛弟子兩邊,為佛陀廉潔、作禮讚的持樂演奏供養菩薩,這種供養樂會菩薩數量少。 二是經變畫中,畫出佛殿前沿兩側的禮佛樂隊,或畫在以佛陀、菩薩說法會場前面大型歌舞場面中的樂隊。這些樂隊中的持樂演奏者實際上也是供養菩薩。經變畫中的禮佛樂隊和歌舞場面的描繪,一方面是表現對佛陀的禮讚,另一方面是表現佛國淨土極樂世界中歡樂自由的情景,這種供養樂伎菩薩數量大,據敦煌研究院音樂舞蹈研究室的調查統計,僅莫高窟壁畫中大小樂隊就有490餘個,其中樂菩薩約在2000身以上。 6、迦陵頻伽樂伎 “迦陵頻伽”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思為妙聲鳥或美音鳥,是佛國世界裡的一種神鳥。《正法念經》中說:“山谷曠野,其中多有迦陵頻伽,出妙音聲,,如是美音,若天若人,緊那羅(歌神)等無能及者,唯除如來(佛)言聲。”佛經故事傳說;當年釋迦牟尼在精舍修行,為弟子傳經說法時,迦陵頻伽飛來,環繞釋迦身邊,且歌且舞,其聲美妙無比。妙音天摩(佛國音樂天神)摹擬迦陵頻伽歌聲,演奏“迦陵頻伽曲”。釋迦牟尼涅磐後,多聞弟子阿難傳之後世,成為“林邑八樂”之一。這個故事傳說後來也成為佛教壁畫的題材之一。迦陵頻伽常繪在佛陀廉潔圖下邊,或大型經變畫報歌舞場面中,一方面譬哈佛陀講經廉潔的聲音無比美妙,一方面烘托佛國天界的歡樂和神奇。 敦煌壁畫中的迦陵頻伽形像,常是人首鳥身,形似仙鶴,彩色羽毛,翅膀張開,兩腿細長,頭戴童子冠 或菩薩冠,立在蓮花或樂池平台上,有的張翅引頸歌舞,有的抱持樂哭演奏。音樂辦的研究才,把其持樂演奏者,定名為迦陵頻伽樂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