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開放,國家興旺

無敵於天下者,天吏(8)也。 (5)廛:這裡指民居,與“廛而不征”的“廛”所指不同。 做到了這個程度還不能夠應天下歸服的,是從來沒有過的。

作品原文

孟子曰:“尊使能,俊,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矣;市,廛而不征(1),而不廛(2),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矣;關,譏而不征(3),則天下之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耕者,助而不(4),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廛,(5)無夫里之布(6),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7)矣。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如此,則無敵於天下。無敵於天下者,天吏(8)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作品注釋

(1)廛(Chan):市中儲藏堆積貨物的貨棧。征:徵稅。
(2)法而不廛:指官方依據法規收購長期積壓於貨棧的貨物,以保證商人的利益。
(3)譏而不征:只稽查徵稅。譏,查問。
(4)助而不稅:指“耕者九一”的井田制只幫助種公田而不再收稅。
(5)廛:這裡指民居,與“廛而不征”的“廛”所指不同。
(6)夫里之布:古代的一種稅收名稱,即“夫布”、“里布”,大致相當於後世的土地稅、勞役稅。
(7)氓:指從別處移居來的移民
(8)天吏:順從上天旨意的執政者。這裡的“吏”不是指小官。

作品譯文

孟子說:“尊重賢才,使用能人,傑出的人物都有職位,那么,天下的士人都樂於在這樣的朝廷擔任一官半職了;在市場上提供儲貨的地方卻不徵稅,把滯銷的貨物依法收購不使積壓,那么,天下的商人都樂於在這樣的市場做生意了;海關只稽查而不徵稅,那么,天下的旅客都樂於在這樣的路上旅行了;種莊稼只按井田制助耕公田而不再徵稅,那么,天下的農民都樂於在這樣的土地上耕種了;居民區沒有額外的土地稅和勞役稅,那么,天下的百姓都樂於成為這裡的居民了。真正能夠做到這五點,就連鄰國的百姓都會把他當父母一樣仰慕。如果有誰想率領這些百姓來攻打他,就好比率領兒人去攻打父母,自有人類以來就沒有成功過的。使這樣,他就今天下大改了。天下無敵的可叫做‘天吏’。做到了這個程度還不能夠應天下歸服的,是從來沒有過的。’”

讀解賞析

這一章實際上是孟子與齊宣王對話中關於“發政施仁”(《梁惠上》1.7)內容的進一步展開。
讀者從他展開的描述中,看到的走一幅開放的治國藍圖:從幹部政策到商業、農業、城市居民、海外關係等各個方面,無不以開放的姿態來處理。
開放則得民心.得民心則國家興旺發達。
古代已是如此,現代更是必然的趨勢。
當然,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關於用人,關於稅收(商業稅、關稅、農業稅、城市人口上地占用稅等等),恐怕都還有很多地方不能盡如人意。這裡面錯綜複雜的原因是非常之多的,需要專題研究。其中根本的一條恐怕還是理論實踐的衝突。一方面,理論畢竟含有很多理想的成分;另一方面,治理一個國家(甚至一個地區)絕非紙上談兵那樣容易,其中千頭萬緒的矛盾,千絲萬縷的糾葛,非箇中人絕難有所體會。
儘管如此,大家也不能不認為孟子在這裡所描繪的開放藍圖是誘人的。尤其是在他所處的那個戰火紛飛、兵禍不斷的時代,如果有哪一個君王真能夠做到實踐他的這一系列規劃,那的確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當然,是不是真能像他所說的那樣行之有效,甚至達到“無敵於天下”的理想程度,那又另當別論了。
現代社會,改革開放,孟子的這一幅理想藍圖倒正好可以作為大家的借鑑。

作品出處

《政策開放,國家興旺》出自《孟子》的《公孫丑章句上》。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