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對外關係的思想制度與政策

中國傳統對外關係的思想制度與政策

漢朝: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與中亞、西亞進行了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 ⑶兩宋:我國對外貿易東達朝鮮、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國家。 漢代:中國與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保持著頻繁的貿易往來。

基本相信

作 者:陳尚勝 編
叢 書 名:中國傳統對外關係研究叢書

出 版 社:山東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0734231
出版時間:2007-08-01
版 次:1
頁 數:450
裝 幀:平裝
開 本:
所屬分類:圖書 > 政治/軍事 > 外交、國際關係

內容簡介

所謂“中國傳統對外關係”,是指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朝貢體制”主導之下的中國與外國之間的關係。中國傳統對外關係的研究範圍,基本上涵蓋了“中國古代對外關係史”和“中國近代對外關係史”的內容。本書收入了二十二篇關於“中國傳統對外關係思想、制度與政策學術討論會”的文章,如《中國傳統對外關係研究芻議》、《清代藩屬觀念的變化與中國疆土的變遷》、《清朝前期外商管理法考述》、《乾隆帝的海外政策》等。

中國古代的對外關係

1、中國古代與各國之間的友好交往
★與東亞的關係
(1)與日本的關係
秦漢:①徐福東渡的故事;②漢武帝時,日本有30多個小國通過朝鮮半島“使譯通於漢”;③東漢光武帝,漢委奴國王金印;④中國的鐵器、銅器、絲帛傳人日本。
隋唐:①從貞觀年間開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②貿易往來頻繁;③突出人物:鑒真和吉備真備;④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響(大化改新以唐制為藍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長安的樣式)。⑤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幣開元通寶。
遼宋金元:都與日本有頻繁的貿易往來。
明清:①東南沿海倭患嚴重;②明政府罷市舶,導致奸商與倭寇勾結,形成倭患;③戚繼光抗倭,1565年肅清倭患;④清朝實行閉關政策。
(2)與朝鮮的關係
秦漢:①秦漢之際,燕、齊、趙人為避戰亂,數萬人遷居朝鮮;②三韓多次派人赴漢,先後會見漢武帝光武帝;③辰韓引進中國先進文化,被稱為秦韓;④雙方保持頻繁的貿易往來:朝鮮檀弓、果下馬等輸入中國;中國的銅鏡、漆器、鐵制工具等輸出到朝鮮。
隋唐:①往來:唐朝的留學生中,新羅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遠。長安等地設有“新羅坊”、“新羅館”接待新羅商旅。②新羅立國,參用唐朝制度,設立國學,教授儒學;新羅文化帶有濃重的中華文化色彩。
(3)中華文化圈:中華文化圈以中國為中心,包括周邊國家日本、朝鮮、越南等,初步形成於漢朝,隋唐時期最終完成。其特點是以漢唐文化為源流向周邊傳播。周邊國家文化以漢唐文化為模本,深深打上中華文化的烙印。
★與東南亞、印度半島的關係
(1)與印度半島的關係
漢朝:開闢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通過絲綢之路,進行頻繁經濟文化交流。中國的鐵器、絲綢和養蠶繅絲技術,以及鑄鐵術、井渠法、造紙法等西傳,印度佛教也通過絲綢之路傳人中國。
隋唐:①互派使節。②以佛教為紐帶,天竺遣使唐朝送來鬱金香、菩提樹。佛教藝術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中國創立十進位記數法傳到天竺。③玄奘、義淨到天竺研究佛學。
(2)華僑開發南洋
南洋:泛指東南亞地區。
過程:從唐朝開始,東南沿海一帶有很多人到南洋諸島謀生。鄭和下西洋後,更多的中國人遷徙到南洋定居,成為華僑。
作用:帶去先進工具和技術,對南洋開發作出重大貢獻
★與中亞、西亞的關係
漢朝: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與中亞、西亞進行了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國鐵器、絲綢以及養蠶繅絲技術、鑄鐵術、井渠法、造紙術先後西傳。
隋唐:對外交往密切。隋朝和波斯互遣使節,唐朝時波斯人在中國開設波斯店。唐高宗時,大食與中國通使,持續了一個半世紀。中國造紙術在唐朝時傳到大食。
元朝: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遷入中國,和漢、蒙、畏兀兒等民族長期雜居通婚,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與歐洲、非洲各地的關係
(1)陸上絲綢之路
開闢條件:①張騫通西域,為絲綢之路開闢奠定基礎;②西域都護設立,有效地保護了商旅往來;③甘英出使大秦,進一步了解西行路線;④漢朝經濟文化繁榮、國力強盛,促進了絲綢之路的開闢。
路線:長安、河西走廊、敦煌、疏勒、大宛、安息、大秦。
意義: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2)海上絲綢之路
開闢:漢武帝以後。
路線:廣東沿海港口(廣州等)、印度支那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沿岸、印度半島南端。
意義:加強了同東南亞、南亞各國的聯繫,從水路溝通了東西外交圈之問的聯繫。
(3)鄭和下西洋
①目的: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聯繫,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尋找建文帝。②條件:國力強大,造船業發達,天文地理知識進步,羅盤針使用等。③過程:1405年至1433年,先後7次,訪問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④路線:沿海上絲綢之路,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⑤特點:規模大,歷時長。次數多,航程遠,抵達國家地區多。⑥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主動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是世界航海事業的先驅。增進了中外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⑦局限性:目的不是發展海外貿易,沒有推動海外貿易新時代的到來。它採取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朝造成巨大負擔,沒有生命力。隨著國力衰退,航海壯舉便悄然結束。
(4)與歐洲的關係
東漢: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灣。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來到東漢。這是中歐直接往來的最早記錄。
唐朝:和東羅馬有使者往還,東羅馬的醫術、雜技傳人中國;唐朝的絲綢、瓷器大量運往歐洲。
元朝: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來中國,畏兀兒族人列班•掃馬前往西亞、歐洲,成為我國第一位訪問歐洲各國的旅行家。
明清:1553年,葡萄牙租占澳門。明朝中後期荷蘭殖民者占據台灣;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1685年和1686年雅克薩反擊戰;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西學東漸,16世紀後期,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傳教士來華,把西方的天文、數學、地理、繪畫、音樂等方面著作介紹給中國,又把中國的儒學和道學介紹給西方,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貢獻。徐光啟等與傳教士合譯西方科技著作,為中國科技注入新的生機。
2、中國古代與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Ⅰ經濟交流
⑴兩漢:①張騫通西域後,中國的絲綢、冶鑄、水利技術都遠播中亞、羅馬和歐洲地區。②東漢時期,我國的鑄銅和制漆工藝傳到朝鮮,朝鮮的果下馬、檀弓等特產也運到中國,中國的鑄銅和制鐵技術這時也傳到日本。
⑵唐朝:①中朝貿易往來頻繁。②中亞、波斯的商人把胡椒、波斯棗、藥品、香料、珠寶等輸入中國;中國的絲綢、瓷器、紙張燈也運往波斯,並從那裡行銷歐洲。③大食商人也到中國行上年;中國的造紙、紡織技術傳到大食,再傳到歐洲和非洲。
⑶兩宋:我國對外貿易東達朝鮮、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國家。
⑷元朝: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大都市,泉州是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
⑸明朝:鄭和下西洋,中國的絲綢和瓷器受到各國歡迎,鄭和從西洋購得珠寶、香料、藥材等土特產。
Ⅱ文化交流
⑴中國文化的外傳:
①科學技術:a.唐朝時造紙術傳到朝鮮、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歐洲,促進了人類文化的發展。b.宋朝時,印刷術東傳朝鮮、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歐洲,促進了文化的傳播。c.指南針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為歐洲航海家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條件。d.元朝時,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到歐洲。e.唐朝時建築技術傳到日本;數學專著《綴術》傳入朝鮮和日本,成為學校教材。f.明清之際,總結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被譯成多種文字流傳海外。
②生產技術:a.兩漢時,冶鑄技術東傳朝鮮、日本,息產中亞、歐洲。制漆工藝傳到朝鮮。水利技術遠播中亞和歐洲。b.唐朝時紡織技術傳入朝鮮、阿拉伯。明朝時,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傳入南洋各地。
③文學、藝術、體育:a.屈原的詩歌被譯成多種文字流傳,唐詩傳入朝鮮、日本。b.馬球、足球、圍棋等活動在唐朝傳入日本。
④文字:a.漢時,許多朝鮮人使用漢字。b.唐朝時,日本參照漢字草書和楷書的偏旁,創製了日本文字。
⑤思想:中國的儒家經典、漢代佛教傳到日本。
⑵外國文化傳入中國
①農作物品種:a.宋朝時,占城稻由越南傳入中國南方。b.明朝後期,原產美洲的甘薯、玉米、馬鈴薯和菸草等傳入中國。
②生產技術:a.唐朝時從印度傳入熬糖法。b.明朝引進了歐洲的水利方法,記載於《農政全書》。
③科技:a.唐朝時,印度的天文、醫學、曆法知識傳入中國。b.明朝時,利瑪竇帶來西方的科技著作。
④藝術:唐朝時朝鮮的高麗樂、中亞的舞蹈、印度的繪畫、雕塑、音樂、舞蹈藝術傳入中國。
⑤宗教:a.佛教於西漢末年傳入中國中原地區。唐朝僧人玄奘西遊古印度,帶回佛經600部,譯出1300多卷,成為研究古印度的珍貴史料。b.伊斯蘭教在唐朝時由阿拉伯人傳入中國,在各地建立起一批清真寺。c.景教——基督教在唐朝時從西亞傳入中國。明朝後期,更多的傳教士來華。d.祆教、摩尼教在隋唐時也由西亞傳入中國。
3、中國古代的對外貿易商路
⑴秦漢:以陸路為主。當時中國的絲綢等物品主要通過絲綢之路運到西歐各國。與此同時,海上絲綢之路也已開闢。
⑵隋唐:分海、陸兩路。海路從廣州出發,經馬來半島、印度可到波斯灣,唐政府在廣州設定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從登州、揚州出發可到朝鮮、日本。
⑶兩宋:陸地絲路中斷,夏、遼政府將歲幣經內蒙西運,出現了又一條北方絲路。特別是南宋造船業發達,促進了海外貿易,中國的絲綢、瓷器大量輸出日本、朝鮮和非洲的一些國家,換回外洋貨物。
⑷元明清:元朝水陸兩條絲路並進。明朝初期海運船隊遠達東非和紅海,中西貿易興旺一時。清朝康熙以後,閉關鎖國,只準廣州一地接待外商,海上絲路不暢。
4、古代促進中外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
張騫:通西域後開通絲綢之路,開闢了中西交通新紀元。從此中國文明不斷傳到西方。
甘英:97年受班超之派出使大秦未成功,但到達西亞波斯灣。
安敦:166年派使臣從海道來中國這是中歐友好往來的最早記錄。
鑒真:唐朝高僧,六次東渡日本最終成功,在日本居留十年,傳播唐文化。
吉備真備:
玄奘:唐朝高僧,唐太宗時期取天竺研究佛經,促進中印非文化交流。
馬可•波羅:義大利人,元世祖時來華,居住十幾年,並流傳有《馬可•波羅遊記》。
列班•掃馬:畏兀兒族人,前往西亞和歐洲,成為我國第一位訪問歐走各國的旅行家。
鄭和:1405—1433年七下西洋。
利瑪竇:歐洲傳教士,明朝時來華,帶來歐洲的科技著作。
二、重點問題
1、中國古代對外交往開始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目的
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力發展進入鐵器時代後,中國才有同外界交往的可能,開先河的是秦漢王朝。
主要目的:①傳播中國文化,宣揚中國聲威,擴大在海外的影響,樹立大國的形象。②發展貿易,豐富自己的經濟生活,經濟互補互利。③學習外國文化,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進社會進步。
作為封建王朝,開展對外交往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封建統治。但我國古代開展對外關係與近代西方殖民者以商業為目的、搶占殖民地和商品市場是有根本區別的。
2、中國古代對外關係發展的條件和途徑
條件:①國家統一,政治穩定;②國力強盛,經濟繁榮;③對外交通發達;④開明的外交政策;⑤科技發展;⑥傑出人物的作用。
途徑:一是通過官方和民間的貿易途徑,對外貿易往往伴隨著文化交流。二是官方派遣使節和留學生。三是宗教傳播,如佛教徒鑒真、玄奘,義大利教士利瑪竇等。四是戰爭。如成吉思汗的西征。
3、中國古代對外關係的特點
⑴由開放走向閉關:中國古代對外政策,總體上以開放為主,特別是明清時期以前。但是到明清時期,逐步走向閉關鎖國。變化的原因: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根本)、外國侵略勢力的影響等。
⑵路線由陸路為主轉向海路為主:秦漢時期,對外交往的主要路線是絲綢之路(雖有海上絲綢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對外交通發達,海陸並進;宋元時期,主要是海路為主。變化原因:經濟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戰亂,南方相對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術、航海技術的進步等。
⑶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秦漢時期,陶瓷和絲織品傳到西方,同時佛教傳入中國;唐朝時中國和日本、新羅、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經濟文化交流;宋代對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貿易為主,同時中國科技外傳;明清從國外引進大量農作物。
⑷交往形式以和為主:和平交往:漢朝絲綢之路,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唐朝以經濟文化交流為主;宋代海外貿易。戰爭:戚繼光抗擊倭寇、鄭成功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康熙皇帝組織雅克薩之戰抗擊沙俄入侵。
⑸封建社會後期(明清時期)出現侵略與反侵略鬥爭:戚繼光抗擊倭寇;鄭成功收復台灣;康熙帝組織雅克薩之戰抗擊沙俄。
4、中國古代對外關係的發展趨勢
由開放到閉關。從漢代到明朝前期,基本上實行了對外開放的政策,促進了我國和其他各國經濟文化的發展,豐富了物質和精神生活,加強了對外聯繫,提高了我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和地位。明朝後期至清朝前期,由於我國封建制度的日趨沒落,也由於倭寇的危害,統治階級才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清代閉關政策的形成並非是歷史的偶然,一方面它是落後的閉塞的封建自然經濟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清朝統治集團民族狹隘性的表現,它懼怕國內漢人與外界勾結反清,從而威脅其統治。只是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對華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閉關政策在後期才具有維護國家主權的自衛性質。雖然閉關政策曾作為一種消極防禦手段起到一些自衛作用,暫時延緩了殖民侵略,有利於中國封建社會延續發展,但限制對外貿易,幾乎隔絕了中外聯繫,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我國日益落後於西方,對於近代中國社會的前進和發揮咱,起到了嚴重的阻礙作用。閉關鎖國和狂妄自大是互相聯結的,近代中國的落後挨打與這種狀態不無聯繫。歷史告訴我們“開放國興,閉關國衰”。
5、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概況和特點
(1)發展概況
漢代:中國與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保持著頻繁的貿易往來。張騫通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絲帛錦繡沿著通道不斷西運;西域各國的珍奇異物也陸續輸入中國。通過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南海諸國即印度半島等地進行經常的貿易往來。
唐朝:對外貿易繁榮。唐政府在廣州設定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唐朝和朝鮮的貿易往來繁盛,朝鮮輸入唐朝的有牛、馬、麻、人參,唐朝輸入朝鮮的有絲綢、茶葉、瓷器、藥材、書籍等。中亞、波斯商人足跡遍及各地,它們把胡椒、波斯棗、藥品、香料、珠寶等輸入中國,中國的絲綢、瓷器、紙張等也源源不斷運往波斯,並從那裡運銷西方。對外交通有陸路和海路;與朝鮮、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貿易頻繁。
兩宋:①北宋政府在廣州、杭州等地設定"市舶司",負責管理對外貿易和事務,徵收商稅。②南宋海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有廣州、泉州、明州等,泉州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貿易港。③南宋政府採取鼓勵外商的政策,在一些港口設有番坊,有外商長期在此居住。同南宋通商的國家眾多,以阿拉伯人最多。紹興末年,廣州、泉州兩個市舶司歲收稅高達200萬,超過北宋一倍多。④中國的絲織品、瓷器、茶葉等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輸入商品以香料、珠寶為主。⑤遼、金與高麗通過使節貿易保持聯繫,並在邊境設榷場,互通有無。日本、波斯、大食等國也同遼、金有貿易關係。主要對外貿易港口有泉州、廣州、明州,對外貿易東達日本、朝鮮,西至非洲一些國家。
元朝:泉州是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經常停泊著數百艘海船,大量貨物在此匯集和起運。高麗的土特產人參、水獺和虎豹皮在我國內地受到歡迎,布在我國民間也很流行。我國的植棉、棉紡織和火藥技術在此時傳人高麗。
明朝:鄭和下西洋與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接貿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明朝著名的對外貿易港口有廣州、泉州、寧波、福州。
清朝:政府實行閉關政策,一方面禁止國人出海貿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只開放廣州一地對外貿易,還幾次下令實行海禁。在正當的中外貿易中,中國處於出超地位,出現貿易順差。影響:①中國出口商品數量少,對外貿易在整個經濟中的份額極小,難以促進工商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②由於長期與世隔絕,中國逐漸落在世界潮流後面。
(2)特點:①先陸路貿易,後海路貿易。②外貿政策由開放到閉關。③官方貿易不以營利為主,而以加強友好往來為主。④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⑤外貿促進了民族融合。如回族的。
(3)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商路的六次演變:
①秦漢時期,對外貿易主要以陸路為主。②隋唐時期,水、陸並進。③兩宋時期,陸地商路中斷,海外貿易發達。遼、夏、金政權將歲幣西運。④元朝時期,水、陸兩條商路並進。⑤明朝,海運發達,遠達東非和紅海。⑥清初,閉關鎖國,只準廣州一地接待外商。
★宋元時由陸路為主轉為海路為主的原因:①西北少數民族政權的阻隔。②路上絲路本身存在難以克服的缺點。③與當時主要外貿商品有關,漢代以絲織品為主,兩宋以陶瓷為主,不易陸路運輸。④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經濟地位提高,尤以海運為主。⑤宋代航海業和造船業的發展,航海經驗的積累。⑥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動。
(4)啟示:①對外開放、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才能促進社會進步,閉關鎖國只能造成國家、民族的落後;②加強聯繫、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是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適應歷史發展趨勢者存,逆歷史發展趨勢而行者亡;③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是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條件;④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國人民同外國交流的主流,說明我國古代人民是愛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6、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三次高峰
中國是文明古國。張騫通西域後,開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紀元,中華文化源源不斷地傳向中亞、歐洲,促進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同時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更善於學習和吸收西方先進的人類文明成果,不斷豐富和促進中華文明。
⑴隨著以漢帝國為一端、以羅馬帝國為另一端的海陸兩種絲綢之路的發展與繁榮,中外文化交流出現了歷史上的第一次高潮。①中國絲綢、冶鑄和水利技術遠播中亞、朝鮮、日本和歐洲地區。漢字也傳入朝鮮。儒學經典傳到日本。②傳入中國的有佛教、象牙、香料、寶石和多種植物等等。
⑵唐、宋、元時期,中外文化交流進入一個迅猛高漲的新時期。①中國的造紙、紡織技術、詩歌、漢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傳入朝鮮、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歐洲。②傳入中國的有:印度天文、醫學、音樂、舞蹈、佛教及占城稻等。
⑶明末清初,伴隨著歐洲傳教士在中國相對自由活動,歐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國的傳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現了第三次高潮。①明清之際的科技著作《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被譯成許多種文字流傳國外。明朝時中國先進的技術、文化傳人南洋。②明朝後期原產美洲的甘薯、玉米、馬鈴薯、菸草傳入中國,明朝還引進歐洲的水利方法。明朝中後期外國傳教士來華,利瑪竇帶來西方的科技著作。
中國與主要大國關係史專題(中日關係、中俄關係、中美關係)
一.知識歸納
1.中日關係史:
(1)中國古代史:
①秦漢:西漢時,日本有三十多個小國,他們“使譯通於漢”。東漢光武帝時,授予日本金印“漢委奴國王印”。倭國“遣使貢獻”,中國的鐵器、銅器和絲帛傳往日本,豐富了倭人的物質文化生活。
②隋唐:隋朝時,中日互遣使臣。唐朝貞觀年間開始,日本遣唐使達13次之多,日本的政治經濟制度(班田制)、服飾(和服)、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建築樣式(奈良城)、學校教育(儒學教育)等,都充分吸收了唐朝風格,當時中日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是吉備真備、阿倍仲麻呂(晁衡)和鑒真(六次東渡)。
③明清(鴉片戰爭前):明中期起,日本武士、商人勾結中國沿海不法分子組成倭寇,襲擾中國沿海居民。抗倭名將戚繼光和俞大猷配合,取得了台州九捷等勝利。
(2)中國近現代史:
①半殖半封形成時期:1874年,日軍在台灣琅王喬(今恆春)登入,勒索白銀50萬兩後撤走(略)。中日甲午戰爭:掌握背景(日本、列強、朝鮮、中國、爆發標誌);經過(平壤、黃海、遼東、威海戰役);性質(列強支持、征服朝鮮、入侵中國、侵略戰爭);敗因(客觀、主觀);條約(《馬關條約》的內容、危害及影響);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台灣人民掀起了反割台鬥爭(戰役記憶:新竹大甲溪,八卦(山)嘉(義)台南)。日本劃福建為勢力範圍(略);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簽訂《辛丑條約》。
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甲午戰爭後,上海和日本東京成為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其機關刊物是《民報》。
③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華革命黨,領導護國運動。日俄戰爭結束後,從俄國手裡取得旅順、大連租借權;一戰期間,藉口對德國宣戰,奪取了德國在山東的特權;1915年,提出企圖變中國為日本獨占殖民地的“二十一條”(內容分領土、資源、內政)。1925年,日本資本家槍殺共產黨員顧正紅,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成為五卅運動的導火線。
 ④國共對峙及抗戰時期: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大規模侵華:掌握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略)、東北人民堅持抗戰、國民黨內愛國力量反蔣抗日、華北事變、瓦窯堡會議、一二•九運動、西安事變、七•七事變、國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戰初期四大會戰、洛川會議、《論持久戰》、相持階段日本策略變化(政治上以華治華,經濟上以戰養戰,文化上奴化教育)、棗宜會戰、豫湘桂戰役、百團大戰、反掃蕩鬥爭、抗日根據地建設(政治、經濟、思想)、中共七大、抗戰勝利意義。
⑤從過渡時期到“文革”時期:新中國成立後,對華政策一度追隨美國;1972年,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實現了中日關係正常化。
⑥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近年來,中日經貿關係發展較好,但圍繞日本修改歷史教科書、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釣魚島問題、日本否認南京大屠殺、民間損害索賠案等問題(核心是日本對侵華戰爭的態度問題),中日之間有了一些不和諧因素。近期安倍晉三首相、福田康夫首相訪華和胡錦濤主席訪日,使中日之間增加了更多的互信與合作。
(3)日本對外擴張政策歸納:
①明治維新後的“大陸政策”,共分五步走(朝鮮,台灣、滿蒙、中國內地、世界),侵略朝鮮是第一步,以侵略中國為中心。
②1927年“東方會議”(田中奏摺),確立了分裂、控制中國東北的侵略方針。
③1936年廣田弘毅內閣的《基本國策綱要》(“國策基準”)確定了國防與外交配合、南下與北上兼顧的侵略方針。
④1938年日本首相近衛提出“建立東亞新秩序”和近衛三原則(善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提攜),其實質是貫徹抗戰相持階段到來後的打擊中共力量、誘降國民政府的戰略方針。
2.中俄關係史:
(1)中國古代史:
①宋元:元朝時,俄羅期是欽察汗國(金帳汗國)所屬的莫斯科大公國。
②明清:明末清初,俄國趁清軍入關,中國東北邊界空虛,乘機強占雅克薩和尼布楚等地,並對是中國提出的撤軍要求置若罔聞,並繼續增兵,擴大侵略。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軍兩次重創俄軍。俄國政府同意談判解決中俄東段邊界問題。雙方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乾隆帝時土爾扈特部萬里回歸與沙俄的壓迫有關(直接原因)。
(2)中國近現代史:
①半殖半封開始時期: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俄國和美國公使充當“調停”角色(實際上是幫凶)。1858年參與簽訂了《天津條約》(記憶:公開行賄)。沙俄侵占中國北方領土:1858年《璦琿條約》規定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六十多萬平方公里領土歸俄國。1860年《北京條約》規定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約四十萬平方公里領土歸俄國。(記憶:愛妃北京,外黑里酷)。1860年《北京條約》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規定,中國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領土歸俄國。通過19世紀80、年代中俄《改訂條約》(即《伊犁條約》)及以後五個勘界議定書,中國西北部七萬多平方公里領土被俄國侵占。
②半殖半封形成時期: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俄國支持中亞浩罕國的阿古柏侵略我國新疆地區,俄國派兵侵占伊犁地區。左宗棠率軍收復收復新疆後,曾紀澤與俄國交涉,中國收回伊犁。甲午戰前,俄國雖對中國東北和朝鮮有極大野心,但未準備就緒,對日本侵華採取不干涉政策。甲午戰後,俄德法三國向日本提出照會,並以武力強迫日本放棄侵占遼東半島(軟硬兼施、干涉還遼)。1895年,俄法銀行團最先取得中國債主地位。俄國強租旅順和大連地區,劃長城以北和新疆為勢力範圍。1900年,俄國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戰後參與簽訂《辛丑條約》。
③向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時期:在十月革命影響下,新文化運動後期,李大釗在中國第一次舉起社會主義大旗。五四運動的國際背景與十月革命的指引有關。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了很大幫助。蘇聯和共產國際在實現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④國共對峙及抗戰時期:1933年至1934年,博古、李德等人照搬蘇俄以城市為中心革命的經驗,在黨內和軍內實行“左”傾錯誤領導,使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失敗。1935年,中共駐國產國際代表團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945年8月,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摧毀日本的精銳部隊關東軍。
⑤過渡時期:1949年10月2日,蘇聯第一個宣布承認新中國,並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1949年底,毛澤東率團訪蘇,1950年初,雙方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這對促進中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鞏固中蘇兩國人民的團結有重要意義。蘇聯積極援助中國進行經濟建設(如“一五”期間重工業項目)。中國奠定國家工業化初步基礎也是走的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道路。
⑥探索時期:中共注意總結蘇聯的經驗教訓,探索適合本國實際的社會主義道路,如1956年毛澤東的《論十大關係》報告。蘇聯政府背信棄義地撕毀兩國經濟技術合作協定,成為中國1959—1961年嚴重經濟困難的外部原因。
(3)世界近現代史:
①壟斷資本主義形成時期:1904—1905年日俄戰爭,沙俄戰敗,在美國斡鏇下簽訂《朴茨茅斯和約》,將旅順與大連租借權、長春至旅順鐵路和庫頁島南部轉讓給日本。
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1945年雅爾達會議秘密議定書規定,蘇聯在歐洲戰爭結束後三個月內派兵到中國東北對日作戰,但條件是維持外蒙古獨立現狀,保證蘇聯在中國東北的鐵路、港口等方面特權,這有明顯的大國強權政治色彩。
③兩極格局的世界:赫魯雪夫和勃列日涅夫時期,由於蘇聯推行大國沙文主義,中蘇關係逐漸惡化,蘇聯斷絕對中國的援助,甚至出現邊境武裝衝突(如珍寶島事件)和邊民大規模偷渡(如6萬伊犁人遷入蘇聯)。戈巴契夫時期,由於經濟實力不夠強大,對外轉向全面收縮,主動改善中蘇關係。
④兩極格局解體後:前蘇聯解體後,中俄之間結成了戰略夥伴關係,都是上海合作組織的重要成員。近年,圍繞俄羅斯遠東石油出口管道線路問題,原訂的安大線已改為安納線,這對於韓國、日本的石油進口更有利。近期,中俄兩國的聯合軍事演習取得成功,中俄雙方在亞太地區更能發揮維護和平作用。
3.中美關係史:
(1)中國近現代史:
①半殖半封開始時期:1844年《望廈條約》新增權益:兵船到通商口岸“巡查貿易”;美國人可在通商口岸開醫院、建教堂等。根據“一體均沾”條款,英法美在中國的列強共享。第二次鴉片戰爭,俄美兩國公使充當“調停”角色(實際上是侵略者的幫凶)。1858年,英法美俄四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記憶:公使進北京,十處開口岸,長江自由行,內地游經傳,賠款六百萬)。太平天國運動後期,美國人華爾組織洋槍隊,參與鎮壓太平軍。
②半殖半封形成時期:甲午戰爭前,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華助手,對日本侵華默許、縱容。19世紀末,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列強共同宰割中國的局面形成(略)。1900年,美國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戰後簽訂了《辛丑條約》(記憶:錢禁兵館外商出辛丑)。
③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1894年興中會在美國檀香山成立,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武昌起義爆發時,孫中山遠在美國。美國等西方列強對南京臨時政府進行軍事威脅、經濟封鎖、外交孤立,扶植袁世凱掌握清政府統治實權並篡奪革命果實。
④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府院之爭”的實質是美日之爭(略)。一戰期間,趁歐洲列強暫時放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美日兩國加緊對中國進行侵略。
⑤國共對峙及抗戰時期: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實際上是“中美合作”(尋求美國的支持與幫助)。在日本侵華問題上,美國先綏靖後遏制。1943年,英美等國取消在中國的治外法權(領事裁判權)。抗戰時期中美兩國團結抗擊日本法西斯。
⑥解放戰爭時期:抗戰勝利後,美國對華基本政策是扶蔣反共。美國出動飛機、艦艇把國民黨軍隊從西南、華中運送到戰略要地和鐵路交通線,幫助蔣介石搶奪抗戰勝利果實。1945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參與陪同毛澤東由延安赴重慶談判。1946年簽訂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當時被人們稱為“新二十一條”。
⑦過渡時期和探索時期:新中國成立後,美國敵視、孤立中國,主要原因是社會制度和階級利益的嚴重對立。20世紀五十年代韓戰和六十年代越南戰爭,中國都曾援助鄰國抵抗美國侵略。
⑧“文革”時期:20世紀70年代,中美實現關係正常化,主要原因是美蘇爭霸中美國轉攻為守,意欲爭取中國共同對抗蘇聯(美國陷入越南戰爭泥潭,又遭經濟危機打擊)。1971年4月,美國桌球隊應邀訪華,這是以小球影響大球的“桌球外交”。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並發表尼克森將要訪華的公告,成為“20世紀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聞之一”。1972年尼克森訪華,雙方在上海簽訂《中美聯合公報》,中美兩國關係開始走向正常化。
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79年卡特任美國總統時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中關係時好時壞。好轉是因兩國有許多共同利益(如經貿合作、反恐問題、朝核六方會談)。惡化是因美國仍未放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如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南海撞機事件)。2002年(尼克森訪華30周年),布希總統訪華。中美關係的核心、敏感問題是台灣問題,美國對台關鍵措施是對台軍售(出售武器)。中美之間政治合作如反恐;政治鬥爭如台灣問題;經濟合作如亞太經合組織;經濟鬥爭如中美紡織品貿易設限問題。中美三個公報是指:1972年2月28日,上海聯合公報;1978年12月16日,中美建交公報;1982年8月17日,“八一七”聯合公報。這三個公報確認的原則是“一個中國”。
(2)世界近現代史:
①一戰期間:1917年一戰第三階段中、美加入協約國方面作戰。
②一戰以後:華盛頓會議上通過的《九國公約》,表面上“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實質上“又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③二戰期間:在亞太戰區,中國從陸上,美國從海上,配合打擊日本法西斯。1943年中美英《開羅宣言》,聲明堅持對日本作戰直至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侵占的東三省、台灣和澎湖列島等中國領土必須歸還。1945年中美英聯合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
二.規律小結
1.中日兩國關係源遠流長,從秦漢到宋元,從1972年兩國關係正常化至今,兩國關係主要是和平友好交往為主。但明清時期的倭寇襲擾和近代日本兩次大規模侵略中國,給中日關係造成了創傷。現在日本的右翼勢力復活,其一系列言論和行為也對中日關係造成了不和諧的影響。
2.中美關係從《望廈條約》到敵視新中國,在近現代史上有很多掠奪和干涉中國內政的事情發生。但從二戰期間兩國的配合及關係正常化開始後兩國的和平友好交流來看,兩國之間雖有一些矛盾和摩擦,但共同利益很多,合作協同也很多。
3.近現代史上中俄之間有過巨大矛盾,如沙俄割占中國北方領土和中蘇關係惡化等;但中俄之間有很多友好交往,如幫助中共成立及國共合作、蘇聯紅軍消滅日本關東軍、過渡時期對中國的巨大援助、蘇聯解體後中俄之間的戰略夥伴關係等。
4.總之,中國與世界主要大國的矛盾鬥爭或合作協同,都是國家利益的體現,也是民族整體利益的體現。
三.熱點冷點
1.中日關係、中俄關係、中美關係中的重大事件,是歷年高考的熱點。
2.中國與日本、俄國、美國的關係,與當時國際國內大環境的聯繫,是高考的相對冷點。
3.既要重點掌握中國與日本、俄國、美國關係中的重大歷史事件,也要注意歷年高考的出題角度。
4.既要把中國與日本、美國、俄國關係中的重大事件放在具體的國際國內大環境中去分析,也要注意從歷史中汲取經濟教訓:以史為鑑,面向未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