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焰口

放焰口

放焰口,佛教儀式,為一種根據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而舉行的施食餓鬼之法事。該法會以餓鬼道眾生為主要施食對象;施放焰口,則餓鬼皆得超度。亦為對死者追薦的佛事之一。焰口,另稱為焰口、面然。是指地獄裡的餓鬼,其體形枯瘦,咽細如針,口吐火焰。以生前慳吝之故,遂有此一果報。放焰口乃是對餓鬼施水施食、救其饑渴之苦的一種佛教儀式。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民間普遍流傳目連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中國從梁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基本信息

釋義

放焰口放焰口

放焰口fàng yànkǒu[give food to starving ghosts]舊指人死後請和尚做佛事,和尚向口吐火焰的餓鬼施食,以使亡靈不受傷害。

放焰口是寺院中經常舉行的佛事,它的全稱叫“瑜伽焰口施食儀”。本是佛教密宗的一種行儀,後來廣為佛寺所採用。瑜伽梵文音譯,那密部的總名。

據清初寶華山德基大師所解釋的意思是“手結密印,口誦真言,意專觀想,身與口協,口與意符,意與身會,三業相應,故曰瑜伽”。

焰口是餓鬼道中鬼王的名字,因他口吐火焰,故意譯為“焰口”;又可理解為臉上冒火,也譯作“面燃”。據說他是觀音菩薩所變化,故又稱面燃大士

記載

放焰口放焰口
《魯迅全集》為此作注說,舊俗於夏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晚上請和尚結盂蘭盆會,誦經施食,稱為“放焰口”云云。

魯迅在另外兩篇文章里又曾經提到“放焰口”,一是他在《朝花夕拾,瑣記》中敘及江南水師學堂的“烏煙瘴氣”時,說起該校“每年七月十五日,總要請一群和尚到雨天操場來放焰口”;

其二是《準風月談·新秋雜識(二)》說起在盂蘭盆節這一天,上海灘街頭上“放焰口,施餓鬼”的法事也搞得轟轟烈烈。《瑣記》所記的,乃是該校的一種古怪作風,《新秋雜識》提到的也只是彼時彼地的一種風氣。但我們不能因為這兩處的時間恰恰是七月十五日,便以為非在這一天不可。

緣起

佛教的放焰口佛教的放焰口

“放焰口”的緣起,據《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說,是有一個“身體枯瘦,咽細如針,口吐火焰”的餓鬼叫焰口的,來見佛的弟子阿難,對他說:“三日後汝命盡,將生餓鬼中。”阿難慌了,問他如何是好,焰口道:“汝明日為我等百千餓鬼及諸婆羅門仙等各施一斛飲食,並為我供養三寶,汝得增壽,令我離於餓鬼之苦,得生天上。”阿難又去請教佛,時佛為說無量威德自在光明殊勝妙力陀羅尼(“陀羅尼”即咒),因謂“誦此陀羅尼,能使無量百千施食充足”。

這樣便須實行放焰口的儀式,“修此法時,於一切時,取一淨器,盛以淨水,置少飯麥及諸餅食等,右手按器,誦陀羅尼七遍,然後稱多寶,妙色身、廣博身、離怖畏四如來名號,取於食器,瀉淨地上,以作布施”。

這樣不僅可免餓鬼之苦,且能增長福壽,而無須各施一斛飲食。這一佛事儀式後來有種種變化,但要點總在給餓鬼施食與水,所以其間總要念誦“施甘露真言”、“施食真言”等等。龍師父之所謂“無祀孤魂,來受甘露味”即是施水時所念誦者。按佛教密宗的說法,取一掬水,咒之十遍,散於空中,即成甘露雲。

清代以來,“放焰口”大抵依據天機的《修習俞伽集要施食壇儀》和德基的《俞伽焰口施食集要》,其中都不曾提到“放焰口”和中元節之間有什麼必然的聯繫。

儀軌

北京廣濟寺放焰口北京廣濟寺放焰口

施焰口的儀軌,最早依據的是唐代不空所譯的《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儀軌經》和《施諸餓鬼飲食及水法》。唐末,密教在中國漢地失傳,施食儀軌也隨之失傳,宋代試圖恢復而不可能。元代,此法又從西藏傳入漢地,於是焰口施食得以復傳。明代,天機禪師撰訂《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壇儀》,世稱、《天機焰口》。

後來,此書在實踐中屢經修訂。其中集成性的修訂本是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寶華山德基大師所訂《瑜伽焰口施食集要》,世稱《華山焰口》。現代漢地佛教寺院放焰口所用的儀軌,大多采自《華山焰口》,但南北各地小有區別,音韻聲調各存異同。

過程

農曆七月十五日傍晚,舉行莊嚴的“放焰口”法會。農曆七月十五日傍晚,舉行莊嚴的“放焰口”法會。

施放焰口,常與喪事中追薦亡魂結合在一起,稱為“陰焰口”;也有為活人消災、。延壽施放焰占的,則稱為“陽焰口”。此外,寺院在重大法會圓滿之白,有的也放焰口。過去放焰口可在寺院、俗家或公共場地舉行,現在一般在寺院的殿堂中舉行。

舉行時間

放焰口都在黃昏或夜間進行,一般需要四個小時以上才能完畢。作法事之前,須在殿堂內設立瑜伽壇,中間為主壇,兩側為陪壇。主壇上坐的法師稱為座主,又稱為金剛上師。作法時,金剛上師身披袈裟,頭戴毗盧帽,案上放著法鈴、戒尺和香爐等。背後一般設繪有獅子的大型布屏。陪壇為豎放的兩排條案,僧人們身披袈裟相對而坐,案上放著各自使用的引磬、木魚、鐃鈸、手鼓等。作法事的僧眾不得少於七人,一般為十三人至十五人。

地點

殿堂外設立面燃大士壇,靈壇上陳放香燭供品。面燃大士壇還供鬼王面燃,其貌兇狠醜惡,嘴裡噴出三道火焰。有的是紙紮的,有的是彩繪的,有的僅供牌位,現在寺院中多不採用紙紮的面燃大士像。靈壇上供被超薦的靈位牌,上書“佛力超薦某某往生蓮位”。靈位牌多少不拘,因為一台焰口可同時為多人施放。瑜伽壇、面燃大士壇、靈壇是“陰焰口”必備的三壇,“陽焰口”不設靈壇。

開壇

施焰口開始,先由金剛上師領僧人唱《楊枝淨水贊》淨壇,然後開壇。座主在瑜伽壇前誦《香贊》、上香。齋主(又稱功德主、施主,即為追薦亡魂施功德者)上香,依僧俗次序禮拜。座主、眾僧、·齋主往靈壇上香禮拜,僧人誦《心經》、《往生咒》、《變食真言》,唱《蓮池贊》,念“阿彌陀佛”。再去面燃大士壇上香禮拜,誦《大悲咒》、《變食真言》,唱《觀音贊》。

誦唱

眾僧登壇,攤開經卷,座主戒尺一擊,開卷誦唱。一般是座主唱首句,如唱“會啟瑜伽最勝緣”,眾僧則和唱下句,如“覺皇垂範利人天”。並常唱菩薩名,還有六字真言。誦真言時,座主手結印契,心存結想。這些手印在《瑜伽焰口》中均有圖示,計有遣魔印、伏魔印、火輪印、真空咒印、變空咒印、運心供養印、奉食印、觀音禪定印、破地獄印等。

召請文

“放焰口”是盂蘭盆法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放焰口”是盂蘭盆法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薦亡者,座主振鈴拈香,奉請幽冥教主本尊地藏王菩薩等,引齋主親屬之亡魂及各種孤魂,赴此道場之會:

一心召請,前王后伯之孤魂等眾:累朝帝王,歷.代侯王,九重殿闕高居,萬里山河獨據。西來戰艦,千年王氣俄收;北去鑾輿,五國冤聲未斷。嗚呼!杜鵑叫落桃花月,血染枝頭恨正長。

一心召請,英雄將帥之孤魂等眾:築壇拜將,建節封侯,力移金鼎千鉤,身作長城萬里。霜寒豹帳,徒勤汗馬之勞;風息狼煙空負攀龍之望。嗚呼!將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閒花遍地愁。

一心召請,文臣宰輔之孤魂等眾:五陵才俊,百郡賢良,三年清節為官,一片丹心報主。南州北縣,久離桑梓之鄉;海角天涯,遠喪蓬萊之島。嗚呼:官貺蕭蕭隨逝水,離魂杏杏隔陽關:

一心召請,文人舉子之孤魂等眾:黌門才子,白屋書生,探花腳步文林;射策身游棘院。螢燈飛散,三年徒用功夫;鐵硯磨穿,十載慢施辛苦。嗚呼!七足紅羅書姓字,一抔黃土蓋文章。

放焰口放焰口
一心召請,緇農釋子之覺靈等眾:出塵上士,飛錫高僧,精修五戒淨人,黨行比丘尼眾。黃花翠竹,空談秘密真詮;白特黧奴,徒演苦空妙倡。嗚呼!經窗冷浸三更月,禪室虛明半夜燈。

一心召請,玄門道士之遐靈等眾:黃冠野客,羽服仙流,桃源洞裡修真,閬苑洲前養性。三花九煉,天曹未許標名;四大無常,地府難容轉限。嗚呼!琳觀霜寒凡灶冷,醮壇風慘杏花稀。

一心召請,他鄉客旅之孤魂等眾:江湖羈旅,南北經商,圖財萬里遊行,積貨千金貿易。風波不測,身膏魚腹之中;途路難防。命喪羊腸之險。嗚呼!滯魄北隨去黯黯,客魂東逐水悠悠。

一心召請,陣亡兵率之孤魂等眾:戎衣戰士,臨陣健兒,紅旗影里爭雄,白刃叢中敵命。鼓金初振,霎時腹破腸穿;勝改才分,遍地肢傷首碎。嗚呼!漠漠黃沙聞鬼哭,茫茫白骨少人收。

一心召請,血湖產難之孤魂’等眾:懷耽十月,坐草三朝,初欣鸞鳳和鳴,次望熊黑葉夢。奉恭欲唱,吉凶只在片時:璋瓦未分,母子皆歸長夜。嗚呼!花正開時遭急雨,月當明處覆烏雲。

一心召請,其頑悖逆之孤魂等眾:戎夷蠻狄,喑啞盲聾,勤勞失命傭奴,妒忌份身婢妾。輕欺三寶,罪積若河沙;忤逆雙親,兇惡浮於宇宙。嗚呼!長夜漫漫何日曉,幽關隱熄不知春。

一心召請,裙衩婦女之孤魂等眾:宮幃美女,閨閣佳人,胭脂畫面爭妍。龍麝薰衣競俏。雲收而歇,魂消金谷之園;月缺花殘,腸斷馬嵬之驛。嗚呼!昔日風流都不見,綠楊芳草髑髏寒。

一心召請,傷亡橫死之孤魂等眾;饑寒丐者,刑戮囚人,遇水火以傷身,逢虎狼而失命。懸樑服毒,千年怨氣沉沉;雷擊崖崩,一點驚魂漾漾。嗚呼!暮雨青煙寒鵲噪,秋風黃葉亂鴉飛。

這十二則召請文,可說是短小精悍、文辭優美的悼詞和祭文。這十二類孤魂,概括了世間所有的亡者之魂金剛上師把它們召請來後,撒以甘露,施以飲食。齋主的親屬亡魂便得到了超度。然後,把面燃大士的紙俑或牌位、靈壇上的牌位等在念誦中焚燒,並拋撒作供品的糖果,眾人爭搶,以表功德圓滿。

儀式結束

最後,僧眾起身,同唱《回向偈》,齋主頂禮,儀式結束。

世界各地的“鬼節”風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