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

七月十五

鬼節,顧名思義,即鬼過的節日。鬼節有中西之分,在中國有四大鬼節,分別是清明節,三月三,七月十五,十月初一。西方鬼節中有墨西哥鬼節,泰國鬼節等,但最著名的是萬聖節。此詞條將詳細介紹中外各個鬼節的起源文化等內容。

概述

七月十五七月十五

七月十五日,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節,民間舊稱鬼節。
俗稱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一種植物的葉子,有香氣),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並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臘日主要的內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道教的中元節

道教的中元節既是道教的宗教節日,也成為民俗節日。道教初起時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後稱之為三官大帝。他們各有責司,天官為上元賜福,地官為中元赦罪,水官則稱下元解厄。道書中說,凡是這三天,三官都要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其中地官所管為地府,當然所檢的重點是諸路鬼眾了。所以這一天,眾鬼都要出離冥界,接受考校。道門中於這一天例行設醮為地官慶賀誕辰,同時信眾也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升天堂。這是中元節成為民俗節日的主要原因。

佛教的盂蘭盆節

七月十五日又是佛教盂蘭盆節。「盂蘭盆」乃梵語音譯,原義是解倒懸,傳說佛的徒弟目健連,苦於其母生前作惡,被罰下地獄深處,無由解脫,去問佛有什麽解救法門,佛告訴他,於僧徒解制日(在中國是七月十五)齋僧,可救鬼魂脫離地獄之苦。依佛教儀軌,四月中開始坐夏,即入寺院清修,日間不準外出,七月十五日結束,叫做解制日,可以出來接受信眾布施,所以有此一說。中國佛教徒為之造出《盂蘭盆經》宣揚其事,後來形成設斛食祭鬼的習俗。這樣一來,中元節的特點,是道佛兩教之義相融,例行中元祭祖、祀孤魂、超度亡靈、設食祭鬼的活動,在民間成為最大的「鬼節」。
中元的民俗活動,圍繞著祭祖、祭野鬼,有城隍出巡祭厲(橫死鬼魂),道觀和佛寺舉辦普度法會,超度亡靈,民間則多上新墳。隨著華人來到東南亞等地區,也將中元節的風俗帶到那些地方。馬來西亞檳城的中元活動具有很廣的民眾基礎,遠近聞名。劉仲宇

民間的鬼節

中元(七月十四)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後定為地宮聖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是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一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佛教這一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蓮救母的故事。(其實,很多人認為從農曆七月初一開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門大開的日子。民俗相信,在這一段時間會有許多的孤魂徘徊在陽間。七月三十日,鬼門關,一個月的中元就這樣結束。)

目前

然而,相沿至今的中元節卻在7月14日。據說在宋朝末年,人們正準備過節的時候,元兵突然入侵,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節日就這樣提前了。

起源

七月十五七月十五

鬼節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鬼節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目連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連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連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於農曆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書上說古時候的這一天,人們會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凱泰曾有詩曰:“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描寫的便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過鬼節的習俗。 

由此可見,“鬼節”是因傳統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國北方的人們仍然在這一天用燒紙錢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雖然祭祀方式簡單,但基本上保存了鬼節淳樸的意義。因為血脈的召喚,感情的延伸,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提醒,都賦予了鬼節豐富的人文內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燒去的禮物也不同了,但永遠捎不完活著的人對遠去親人無盡的綿綿哀思和深深的懷念。但“不同年齡段的人對這個特殊的節日有著不同的感受,因為,未來的節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來,從朦朧到清晰,從思念到恐懼,從恐懼到坦然,想念過去人的時候,其實也在思考著自己今天活的經歷、內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漢語中用“鬼”組成的詞如“鬼雄、鬼魅、鬼才”之類舉不勝舉,民間關於鬼的傳說更無法蒐集窮盡。我國的鬼文化源遠流長,達到幾近完美的程度。

文化

七月十五七月十五

在上古神話中難以見到死後世界的描繪,“鬼”字最初也並不是現在的意義。甲骨文中“鬼”本是會意字,下面是個“人”字,上面是個可怕的腦袋,意即像人的怪物。後來逐漸演化成人死之後所變之物。《禮記•祭義》已說得很明確:“眾生必死,死必歸士,此之謂鬼。”《禮記•祭法》則進一步指出:“庶人庶士無廟,死曰鬼。”那就是達官貴人死後有廟供奉,終年有人祭祀,則成了神,普通百姓死後無廟享祭,四處飄泊,才是鬼。我國第一部辭書《說文》中解釋的“鬼,人所歸為鬼”就是現在的含義。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的文字很多,孔夫子有名句“敬鬼神而遠之”,可見儒家是信奉鬼神的,但只是“敬”而已。後來雖有東漢王充的無鬼論,但總還無法動搖國人對鬼神的迷信。到了清代蒲松齡筆下,雖有凶神惡煞般的厲鬼,但更多的是重情意、懂禮儀年輕漂亮的女鬼,讀了《聊齋》之後,不但不覺得鬼可怕,反而覺得十分可愛。 我國鬼文化的完善和充實得益於佛道兩教。道教是我們地產,佛教是漢魏時從西土傳人,融入儒家文化和世俗文化,人死後的陰間世界(佛家也稱冥間),也就是鬼們生活的世界逐漸構建起來。道家的主要建築是豐都城,並在四川東部長江之濱的平都山上具體演示。風景秀美的平都山本是道家的七十二福地之一,西漢的王方平和東漢的陰長生都曾在此修煉,後得道成仙。豐都的由仙而鬼,與兩位仙人的姓氏有關,王、陰倒讀便是陰王,遂成了“陰間之王”,經過歷代的演繹,加上《西遊記》《鍾馗傳》等神魔小說的渲染,豐都便被建設成一座陰森可怖的鬼城,於是有了奈何橋、鬼門關、陰陽界、天子殿、無常殿、城隍廟等陰間地面和各級官府。比之於道教的陰間,佛教的冥間要完整系統得多。佛教有所謂“十界”之說,也就是世界上存在著十種境界,分別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惡鬼、地獄。前四者稱“四聖”,即已經超凡入聖,脫離了生死輪迴之苦,後六者叫“六凡”,要在穢土中不盡地輪迴,最後三者又叫“三惡道”“三惡趣”,是更為不幸的境界,而地獄則是不幸之最。說起地獄,叫人不寒而慄,且有十八層之多,越往下層,苦難越深重。地獄中不但有閻羅、判官、鬼卒等凶神惡煞,還有刀山、油鍋、碾盤、鋸解、石磨種種酷刑,因此人死後最怕的是進入十八層地獄。

習俗

七月十五七月十五

中國中元節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祭祖、大米。施孤台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各家還要在自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這叫“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活動,所謂水燈,就是在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說法,水燈是用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 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歷史

清明祭掃墳塋和喪葬禮俗有關。據載,我國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因此無從祭掃。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祭墓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後漢書•明帝記》引《漢官儀》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寢於墓側,漢因而不改。諸陵寢皆以晦、望、二十四氣、三伏、社、臘及四時上飯。”皇帝幾乎是逢節便祭,一般

官吏和普通百姓沒那么多時間和金錢,便逐漸定格在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屆時,官府允許官吏請假祭掃,民間也“田野道路,士女遍滿,卑吏傭丐,皆得上父母丘墳。”到了唐代,祭掃之舉已將寒食、清明合二而一了,時值春暖花開 鬼節,可以挑擔載酒,熱熱鬧鬧去上墳,清明不但是祭祀的鬼節,也成了踏青遊樂的日子。 從世俗的觀點看,這兩個鬼節的設定也恰到好處。清明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時,經過一秋一夏的雨水沖刷和一個冬天的冰雪壓蓋,墳塋上黃土有些被沖落,變矮變小,借清明掃一掃,添點土,讓先人的房子不至於漏風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過,天氣漸涼,到了該添衣服的時候了,也該給地下的先人送點錢去,置辦點衣服,不至於到了冬天挨冷受凍。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幫,從來注重對祖先的祭奠追思。記得以前我家春節祭祖時上面的橫批就是“木本水源”“慎宗追遠”,即不忘祖先之意。文革期間,破四舊,反迷信,誰還敢上墳燒紙?市上也沒有燒紙可買,但仍有不少人家買國小生訂本子用的白紙去墳上偷偷地燒給親人。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祭祀用品成了商家賺錢的一大門類,每到清明和七月十五,滿街的燒紙,在店家門口,推成一座座小山,種類之繁,數量之多,不亞於端午、中秋成垛的果品盒。而且很有些現代商品意味,燒紙都成沓成捆,整齊美觀,均勻地印著古錢幣的印記,還有花花綠綠的美元、港幣,大面值的,一張就是數億,加上大小不一的黃燦燦的金元寶,如果真有冥國銀行,也得自愧財力不足,甘心倒閉。燒掉這么多“錢”是否真能使離去的親人在陰間過富足日子?無法得知,有句話叫“心誠則靈”,意到心到而已。記得小時候老人說,印現成的燒紙不好使,面值再大也沒用,最好使的是拿著木頭刻成銅錢樣的鑿子,用小榔頭一下一下在紙上打。打紙時有很多講究,最好是先人的後代,一定要男孩,榔頭必是木頭的,打的痕跡不能疊在一起。小時候,過年或兩個鬼節,我就經常做這件事。老人告訴我,打上個印就行,可自己怕不清楚,到陰間不好用,總是用力地打,還怕錢少了,先人不夠用,總是打得密密麻麻的。雖然現在紙多了,樣子美觀了,我倒覺得小時候由後人一鑿子一鑿子打出的紙錢倒更能體現出對先人的真情。當然,鬼節這一天,從山野到街路,到處火光閃耀,煙氣繚繞,紙灰飛揚,造成環境的污染,有時還會釀成火災,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有什麼辦法呢?祖上傳下來的習俗,中國人還沒有學會像西方人那樣用鮮花表達對逝去的親人的哀思和懷念的習慣。鬼節祭祀,不能簡單看成是迷信,西方基督教國家,現代科學已把人送上了月球,把火箭發射到了火星,但對上帝仍然篤信不移,其實就是一種精神寄託。我們給已逝親人燒幾張紙看似土俗,實際上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和倫理內涵。這是對離去親人的一種感激和懷念,是同另一個世界人的一次對話,是同先人的一種溝通,是人類種族和精神的一種延續。即使親人活著的時候,有不孝順或照顧不周的情況,在上墳燒紙的時候,念叨幾句,也能求得心理的一種平衡。也許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文化程度的提高,我們民族會找到更好的紀念先人的辦法,但對先人的紀奠和追思卻是什麼時代都不可缺少的。

禁忌三十條

 
1、床頭掛風鈴
風鈴容易招來好兄弟,而睡覺的時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時刻。 
2、夜遊
八字輕的人千萬不要夜遊,否則只會自找麻煩。
3、非特定場合燒冥紙
冥紙是燒給好兄弟的,金紙是燒給神的,燒冥紙的結果只會招來更多的好兄弟。
4、偷吃祭品
這些是屬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經過他們的同意就動用,只會替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
5、吹口哨
晚上吹口哨,當心好兄弟喜歡你
6、喊名字
夜遊的時候千萬不要叫出名字,儘量都以代號相稱,以免被好兄弟記住你的名字。
7、游泳
此時好兄弟會和你玩鬼抬腳的遊戲,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8、亂看
好兄弟喜歡躲起來嚇人,萬一亂看被嚇到了,就是他們入侵你最好的時候。
9、榕樹放在家門口
因為榕樹是聚陰的植物,同時也是好兄弟的最 愛,除非你希望好兄弟來家裡坐坐。
10、熬夜
人氣最虛的時候是在深夜,鬼氣最旺的時候也是在深夜,相較之下,誰會贏。  
11、靠牆
好兄弟平時喜歡依附在冰涼的牆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12、撿路邊的錢
這些錢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們東西,就很容易被他們教訓。
13、輕易的回頭
當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時,覺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輕易回頭,那可能是好兄弟。
14、不能隨地勾肩搭背
人的身上有3把火,頭頂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滅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15、拖鞋頭朝床的方向
好兄弟會看鞋頭的方向來判斷生人在哪裡,如果鞋頭朝床頭擺,那麼好兄弟就會上床和你一起睡。
16、筷子插在飯中央
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爐上,此舉只會招來好兄弟來與你分享食物。
17、一個人
一個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覬覦,是真的。
18、晚上拍照
此舉動容易將靈界的朋友一起拍進來,然後帶回家。
19、玩碟仙
平常時刻玩碟仙就很容易發生事情,更何況在這鬼節時分。
20、拖鞋整齊的放床邊
在外旅行時,拖鞋整齊的放在床邊,會招來靈界朋友的好奇,造成他們的鬧床。
21、忌半夜晾衣服
濕衣服容易讓游離電波黏著在上面,不容易脫身,在鬼魂四處出沒的鬼月里,半夜晾衣服就像在設陷阱抓鬼,它不找你麻煩找誰?
22、 忌披頭散髮睡覺
鬼月時,到處都是在外遊蕩的孤魂野鬼,如果披頭散髮,小心被它們誤認為同類,硬要叫你起來聊天。
23、生理期的禁忌
民間認為婦女同胞在生理期間身體不潔,諸如動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場觀看,以免觸犯神靈,導致不幸,或使得工事無法順利進行。
姑且不論這種說法有無根據,但女性同胞在生理期間真的會因為身體狀況導致自身磁場不穩定,容易受到其他強大磁場的影響,所以還是要多謹慎。
24、 忌半夜慶生
七月生的人有點可憐,在晚上慶生時多半會出現一些不認識的「人」一起唱生日快樂歌,還是改到白天慶祝比較好。
25、忌捕捉蜻蜓及螽斯
民間認為這兩種昆蟲是鬼魂的化身,胡亂捕捉它們,小心引鬼上門
26、忌說鬼字
中元普渡這一天,鬼魂幾乎傾巢而出,無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會的現場,肯定是「鬼」滿為患。
所以在中元普渡時,最好謹言慎行,除了忌說「鬼」字之外,也別口不擇言胡亂說話,小心鬼魂就在你身邊!
27、忌亂踩冥紙
冥紙是獻給鬼魂的祭品,在焚燒時,鬼魂們會聚集在旁邊搶拾,如果你在焚燒冥紙的時候亂踩亂跳,難保不會阻礙到它們的行動,鬼魂們生氣之餘,自然會對你不利。
28、忌亂拍他人肩頭
這項禁忌跟民俗有關,民間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三把火,聚在兩肩及頭頂上,會讓鬼魂不敢近身。因此,在鬼魂最多的中元普渡時隨意亂拍他人肩頭,豈不是想拍熄對方的火,讓鬼魂找他的麻煩?
29、拜門口
七月初一,「鬼門」一開,所有獲準可以返回陽間探親的孤野鬼,將會自陰間一擁而出,四出搶食供品。
因此,在鬼月的第一天下午,家家戶戶都要在自家門前擺供祭祀,稱之為「拜門口」。由於只是讓途經的好兄弟小歇吃食,祈別入求它們屋侵擾家人,所以不用提供太過豐盛的供品,通常只需做到下列的幾件事即可。
1. 供拜五味碗、糕、粿。
2. 在供品上各插一炷香,並祝禱好兄弟們享用後繼續上路。
3. 焚燒若干銀紙及經衣。
30、放水燈
早年的放水燈活動,多半都是將水燈放入河中,所以又叫作「河燈」。因為當時的河燈多半是用木片或紙片做成蓮花型的底座,將蠟燭放置在蓮座中順流而下,所以也叫作「荷花燈」。
「放水燈」的原始用意,是體恤淹死在水域裡的亡魂,怕它們找不到路回家,所以特別在普渡前一天晚上,盛大舉行「放水燈」的儀式,希望能藉由「水燈」的帶領,讓亡魂們得以循著水燈返回陽間享用普渡祭品 。

世界各地的“鬼節”風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