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拖延症

改革拖延症

改革拖延症是指中國在全面深化改革當中所面臨的一種現象。如有些部門和人員不僅不先行先試,而且對已經出台的改革方案也不積極落實。有的遇事慢半拍,習慣先等等看看其他區域、部門的作為,再作出安排部署。有的避重就輕,儘管簡政放權數量不少,但挑挑揀揀,放的“乾貨”不多,放的不情不願。有的消極怠工,從以前的亂作為變成不作為,搞出工不出力、抬腳不邁步那一套。改革呼喚實幹家。當前,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有序推進。沒有不折不扣的落實,再美好的頂層設計也只是海市蜃樓,再詳盡的路線圖也終是口上之惠。“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如果仍有人不主動戒除“改革拖延症”,貽誤時機,失了人心,那就不妨像治理腐敗一樣,治理這種“軟腐敗”。讓傾心改革者有幹事創業的位子,和民眾共同為改革想招,一起為改革發力。問題:不願改、不敢改、不能改。

基本信息

概述

改革拖延症改革拖延症
人們越來越感受到,中國又一次駛入了改革的快車道,司法體制、財稅體制、戶籍制度考試招生制度等重要改革紛紛啟動。這些具體舉措,把全面深化改革與國家未來、人民生活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但是有的“有的國企負責人雖然表面上也在講改革,但私下聊天時會說,‘上邊讓我邁左腳就邁左腳,上邊說邁右腳就邁右腳,否則我肯定不會動’。”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周放生說。
遼寧黑龍江河南山東等地,部分國企在改革發展過程中有“不願改、不敢改、不能改”的“三不心理”,出現像寒號鳥一樣“不到絕處不求生”的狀態。專家建議,需完善國企外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健全內在激勵和約束辦法,加快國企改革進程。

主要症狀

不到絕處不改革

改革拖延症改革拖延症
“有些國企等待觀望情緒越來越明顯了。”遼寧省一位副廳級幹部說:“過去企業是想辦法‘摸著石頭過河’,現在有的企業‘摸著石頭躲著河’。”“不少國有企業這幾年都爭著上規模求政績,遇見問題只‘躲’和‘磨’,最後從‘小水泡’日積月累變成‘大膿包’。除非‘膿包’破了,否則都沒人理會。”周放生說。

寒號鳥現象

“‘寒號鳥現象’在國企確實普遍存在。”山東一家大型鋼鐵集團的負責人說,“不到冰凍三尺,不會有所動作,改革的許多好時機因此錯過。”這位企業主坦承,他們集團下屬一家企業目前也面臨“等死”狀態,“錯過了多次改革發展時機,拖到現在確實積重難返”。

三不心態

不少國有企業負責人面對改革時存在“不願改”“不敢改”“不能改”的“三不心態”,反映出當前國企改革中亟須解決的體制機制問題。有些企業憚於改革有風險,所以不敢改。“現在許多大型國企領導都是指派的,不出經濟問題就不會下台。沒有責任、沒有目標,甚至沒有任期,個太平官多好,誰喜歡改革得罪人呢?”幾位國企中層幹部談到這個問題時異口同聲。吉林財經大學校長宋冬林說:“不改革,沒法證明他懶政;若改革,就可能會因觸及問題被處理。” 還有些企業因為外部有禁錮,所以不能改。

產生原因

產生“改革拖延症”,最常見、最直接的原因是私心私利作祟。一旦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自然表現得拖延不決,該出手時不出手。對黨政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來說,改革往往意味著讓渡權力、革掉利益。

專家觀點

改革拖延症改革拖延症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林木西說,國企改革需要把握好頂層設計和局部突破的關係,需進一步出台改革的試錯、容錯和糾錯機制,鼓勵企業大膽改革,學喜鵲在暖季即著手壘窩,而不是像寒號鳥一樣熬到寒冬直至凍死。山西證監局局長孫才仁說,當前國企改革關鍵是破除計畫思維和審批經濟。“當前國企改革進入深水區,不能是調和式改革,必須是有取捨的改革。國企改革絕不止於企業改革本身,更重要的是政府管理制度改革,要以更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