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型教育消費

攀比型教育消費

攀比型教育消費是指年輕父母之間相互效仿、攀比,造成育兒成本大幅增加的現象。這種消費觀其實帶有盲目的性質,造成極大的浪費。

簡介

攀比型教育消費攀比型教育消費

社會學家徐安琪的調研報告《孩子的經濟成本:轉型期的結構變化和最佳化》顯示,從直接經濟成本看,0~16歲孩子的撫養總成本達到25萬元。到子女上高等院校,則高達48萬元。30歲前的未婚不在讀子女的總成本達到49萬元。

育兒賬單

2010年6月,《今晚報》社會新聞部、《家庭·育兒》雜誌等開展的“獨二代”育兒現狀調查顯示,目前“育兒花費”成為85%家庭的主要開支,“育兒成本”呈逐漸上升趨勢,也暴露出很多年輕父母在育兒過程中的“盲目”。

廣東省婦聯兒童部2011年7月發布的一項調研顯示,被調查家庭平均每月在孩子身上的總花費為2648.29元。其中,教育支出是大頭,0~3歲孩子每月教育經費支出平均達到784.31元。

一個名為“來來爸”的網友,在論壇上列出了他4歲女兒一個月的費用(單位/元):

幼稚園托費:2000;飯費:400;雜費:20;鋼琴:600;輪滑:200;國畫:120;珠心算:240;保姆費:1500;衣服:300;食物和零食:400;玩具、書和光碟:100;玩和看節目:100(不包括大人陪同的費用);旅遊:200;教育基金:1500;奶粉:100;看病不能報銷的部分:50。每個月總計:7830元。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0年北京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65683元,計算得出,平均每月工資5473.6元。

盲目教育消費原因

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的購買力越來越強;二是年輕父母間的效仿、攀比,目前網上有很多“媽媽群”,通過網路交流育兒心得,很容易互相影響;三是初為父母的興奮情緒造成的盲目性。很多準爸媽總覺得買得越多越好,並且價格越貴的東西用著越放心。結果花費不少,很多自以為的“必需品”成了派不上用場的“閒置品”。
在中國社會,家庭一直都是生活重心,孩子更是重中之重。但如今城市生活成本增大,都市年輕人生存壓力較大。很多家長把物質看成是愛的全部表現形式,因此給自身增加了過多負擔。

各方觀點

網友

一名“80後”網友說:“從經濟角度來看,養孩子也許注定是一項失敗的‘投資’。但養孩子不是投資,我們的人生收穫了更多的快樂與成就!”

一名民意中國網網友表示,教育孩子不是花錢越多越好,如何讓孩子性格開朗樂觀、遇到事情動腦筋思考、養成良好的素質和習慣尤為重要。另一方面,政府應從住房、教育、醫療、就業等方面加大調控力度,降低城市生活成本,為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輕父母“減壓”,並進一步完善兒童保障制度。

專家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潘錦棠教授表示,從社會意義上說,孩子滿足了一個人愛和陪伴的情感需要,生兒育女雖然有負擔,但主要還是一種甜蜜的負擔。

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關穎也認為,子女的價值還包括了父母可以獲得成就感和鍛鍊自身駕馭生活的能力等。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顧寶昌指出,認為生孩子是負擔的人,可能對許多事都會認為是負擔,說到最後會變得生活就是負擔了,這裡反映的是人生觀的問題。“什麼是‘人生價值’?人生中任何的付出同時都是收穫,生孩子也是如此。只想收穫而不想付出就會處處覺得不如意。希望這些年輕人換個眼光看孩子,看他為你的生活帶來了多少樂趣、多少意義,這是多少錢財、名利都換不來的啊!社會當然應該為生育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但如果自己的眼光不改變,仍然會覺得處處不如意。”

家長
“80後”家長陳先生認為,適當‘窮養’孩子還是有好處的。讓他減少不必要的開銷,對孩子將來消費習慣的養成也有好處。如果在撫育子女的過程中不追求奢侈、不過分溺愛孩子,養育孩子的成本是可以大幅度下降的。家長自身也可以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快速成長,做到家庭事業兩不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