擲鳧獵兔

(3)鳧:野鴨子。 (11)其:那。 (13)以:用法同“而”。

本文選自《艾子雜說》,本文又名《鴨子捉兔》,作者:蘇軾

古文欣賞

趙以馬服君之威名①,擢其子括為將以拒秦②,而適當武安君白起③。一戰軍破,掠趙括,坑其眾四十萬,邯鄲幾敗。
艾子聞之,曰"昔有人將獵④而不識鶻⑤,買一鳧⑥而去。原⑦上兔起,擲之使擊⑧。鳧不能飛,投⑨於地,又再擲,又投於地。至三四,鳧忽蹣跚⑩而人語⑪曰:“我鴨也,殺而食之,乃其分⑫,奈何加我以抵擲之苦乎⑬?”其⑭人曰:“我謂爾⑮為鶻,可以獵兔耳,乃鴨邪⑯?”鳧舉掌而示,笑以⑰言曰:“看我這腳手,可以搦⑱得他兔否?” (選自 蘇軾《艾子雜說》)

詞語注釋

(1)將獵:準備去打獵。
(2)鶻:一種打獵用的兇猛的鳥。
(3)鳧:野鴨子。
(4)原:原野。
(5)擲之使擊:把鳧投放出讓它襲擊兔子。
(6)投:掉落。
(7)蹣跚:形容走路困難的樣子。
(8)人語:想人那樣講話。人:名詞做狀語。
(9)其分:是我的本分職責。其:指代鴨。
(10)奈何加我以抵擲之苦乎:怎么把亂拋亂扔的痛苦加於我呢?
(11)其:那。
(12)謂爾:以為你。
(13)以:用法同“而”。
(14)搦:持握、捕捉。
(15)邪:通“耶”反問語氣

古文翻譯

趙國因為其名將馬服君趙奢的威名,提拔他的兒子趙括為將軍,讓他去抵擋秦軍,而恰好碰到的對手卻是秦國猛將武安君白起。僅一戰就被擊敗,趙括被虜,四十萬軍眾被俘坑殺,國都邯鄲幾乎陷落。
艾子聽到這件事後說:"從前,有一個人想去打獵,卻不認得鶻鳥(指鷹隼之類的禽鳥),竟買了一隻野鴨子回去。田原上忽然驚起了一隻兔子,他便趕緊把野鴨子拋出去,要它去捉,可是野鴨子不能飛,立即落到地上l再把它拋出去,又落在地上。以至於連續拋擲了三四次。野鴨子忽然從地上站起來,搖搖擺擺地對那人說道:'我是只野鴨子呀!殺了吃我的肉,是我的本分,為什麼偏偏要把這拋擲的苦處加到我身上來呢?'那個人說:'我當你是只鶻鳥,可以捕兔子,誰知你竟是只野鴨子呀!'野鴨子便舉高它的蹼掌給那人看,笑著對他說:'你看我這笨手笨腳的,是能按住兔子的材料嗎?

古文簡析

《鴨子捉兔》是根據成語“兔起鶻落”編出來的笑話。文章運用擬人手法,通過鳧與獵人的一番對話,說明“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道理。選用人才務必要避其所短,用其所長。不然的話,就會像該文描寫的獵人那樣,不但捉不住兔子,而且白白糟蹋了鴨子。
文章刻畫鴨子的形態,詼諧有趣,真切生動。用“蹣跚”一詞來形容鴨子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的樣子,既表現了鴨子的形體特徵,又說明它不是捉兔子的材料。並用鴨子擬人化的語言,來表現它不被合理使用,反吃投擲之苦的委屈和略帶嗔怒的情緒。當鴨子知道獵人是因為不識鳧鶻,不是存心要它吃苦,便又轉嗔為喜,舉起寬厚的掌子,說了句笑話。作者通過鴨子的這些風趣幽默、令人發笑的語言,善意地諷刺了那個獵人。

作者簡介

本文選自《艾子雜說》,本文又名《鴨子捉兔》,作者:蘇軾。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諡號“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父親蘇洵的長子,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和詩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他還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 》等。在政治上屬舊黨。

寓意

要正確發揮一個人的作用,必須知道他的長處和短處。 在深思熟慮後,再做出定奪,利用他的長處獲得最佳的收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