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河戲

已失傳的戲曲劇種,舊稱“撫河大班”。 在演出劇目上,撫河戲也分有高腔大戲和崑曲劇目。 建國以後,這個劇種被定名為撫河戲。

簡介

已失傳的戲曲劇種,舊稱“撫河大班”。曾流行於江西撫河流域。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在80年代初的根據調查製成的《中國戲曲劇種表》中將其表述為:形成時間在明末清初,形成於江西臨川;所唱腔調有高腔、崑曲、亂彈等。流布在江西臨川、進賢等地。

歷史沿革

早期撫河戲以弋陽腔、青陽腔為基礎,明中葉後,這兩種腔調在當地相繼流行。繼其後興起的是海鹽腔和崑腔,當時“吳謳越吹”、“土伶皆農隙習之”,可見盛行繁榮的情況。不同聲腔的匯合,使得撫河戲形成高腔和崑曲的混合班,其音樂曲調都屬南北曲系統。在演出劇目上,撫河戲也分有高腔大戲和崑曲劇目。
清乾隆年間,宜黃腔傳入臨川,撫河聲腔體系又趨豐富,增加了二凡曲調和來自贛劇饒河班的西皮曲調。新聲腔的加入,促使原有高腔劇目唱腔發生重大變化,原來唱高腔的傳奇戲多改成宜黃腔演唱,這些戲均屬於宜黃腔早期劇目。另外,撫河戲還從徽劇和漢劇中吸收了一些劇目,以豐富自己的演出。
撫河戲戲班在道光後分為崑腔和亂彈兩種,戲班稱號只限於臨川縣,而在南城的一支更名為建昌班。民國初期,古老劇種和大戲班日漸衰落。撫河大班僅存的“萬福堂”和“鑫達祥”兩個戲班分別於民國二十九年和三十四年散班,撫河戲因此消亡。
建國以後,這個劇種被定名為撫河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