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金派[盜墳一族]

摸金派[盜墳一族]
摸金派[盜墳一族]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摸金派就是盜墳一族,摸金的雛形開始於戰國時期,精通“尋龍訣”與“分金定穴”,注重技術環節。摸金校尉:古代軍官職稱,最早為三國曹操所設,通俗地說,就是國家盜墓辦公室主任。專門發掘墳墓盜取財物以充軍餉。後多指盜墓者。

基本信息

名詞解釋

摸金派就是盜墳一族

歷史名詞

摸金校尉

摸金校尉的身份證:摸金符摸金校尉的身份證:摸金符
摸金的雛形始於戰國時期,精通“尋龍訣”和“分金定穴”,注重技術環節。曹操設立摸金校尉一職,專門掘丘,所以摸金門弟子又被稱為摸金校尉。時至宋元之時,發丘、搬山卸嶺三門都少有弟子出現,因此往往被認為門派傳承就此斷絕,只剩下摸金一門。
摸金一門中並非是需要有師傅傳授便算弟子,他特有一整套專門的標識,切口,技術,只要懂得行規術語,皆是同門。不過在摸金門傳承中,只有獲得正統摸金符的人,才能被稱為摸金校尉。號稱掘丘一行的民間正統,與發丘天官的手段差不多,最善於以風水星象計算出古墓寶藏的方位。行事講究留有後路,做事不做絕。
摸金校尉不喜歡與人合作,但獨乾有困難而對方又是很信任的人,也會組成五人下的小團體。積極吸納現代社會的工具與武器,並能將它們與風水術法結合起來使用,但對傳統行規最為重視,極少有人違反。不是很擅長武功秘法體術。
發丘將軍互相看不順眼,摸金認為發丘與官府合作,挖掘古墓時壞人屍骸,損人風水,對行內傳統規矩多有違背;而發丘以為摸金因循守舊,空有精悍手藝只為衣食謀,不去能將行業發揚光大。
摸金校尉們幹活,最擅長的是找墓,他們往往將蒐集來的各種資料,結合對當地風水的觀察,總是能以很快的速對灰到陵墓的具體地點。
校尉:古代軍官職稱,最早為三國曹操所設,通俗地說,就是國家盜墓辦公室主任。專門發掘墳墓盜取財物以充軍餉。後多指盜墓者。
出 處 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示 例 不啻~,何殊發丘中郎。括盡前朝翰墨,搜窮歷代彝章。(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
摸金校尉們幹活,凡是掘開大墓,在墓室地宮裡都要點上一隻蠟燭,放在東南角方位。然後開棺摸金,死者最值錢的東西,往往都在身上帶著,一些王侯以上的墓主,都是口中含珠,身覆金玉,胸前還有護心玉,手中抓有玉如意,甚至連肛門裡都塞著寶石。這時候動手,不能損壞死者的遺骸,輕手輕腳的從頭頂摸至腳底,最後必給死者留下一兩樣寶物,在此之間,如果東南角的蠟燭熄滅了,就必須把拿到手的財物原樣放回,恭恭敬敬的磕三個頭,按原路退回去。因為傳說有些墓里是有鬼的,至於這些鬼為什麼不入輪迴,千百年中一直留在墓穴內,那就不好說了,很可能是他們捨不得生前的榮華富貴,死後還天天盯著自己的財寶,碰上這樣捨命不捨財的主兒,也就別硬搶他的東西了。
發丘印,摸金符,護身不護鬼吹燈;
摸金派發丘印

窨子棺,青銅槨,八字不硬勿近前;
豎葬坑,匣子墳,搬山卸嶺繞著走;
赤衣凶,笑面屍,鬼笑莫如聽鬼哭。
魯迅
曾經說,“曹操設了‘摸金校尉’之類的職員,專門盜墓”。這是根據袁紹攻伐曹操時發布的檄文中的說法:“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檄文又具體指出曹操曾經親自組織和指揮盜發梁孝王陵墓:“(曹)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這篇文字成為古來檄文的名篇,起草者是大名士,列為“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陳琳在袁紹失敗後,歸附曹操集團。曹操曾經對陳琳此文中對於他祖上行為的揭露表示不滿,對盜掘陵墓的批評卻似乎取默認態度。所謂“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的設定,或許確是事實。

盜墓

中國現代意義上、由國家發起的、有組織、有針對性的“考古發掘”活動還不到一百年,記得十多年前看過幾篇幾十年前的發掘報告,那與其說是“發掘”……倒不如說是“ 盜墓實錄”。因為其方法、手段等等……完完全全是盜墓者的那一套,沒有“自己的”東西。到現在,在有些手段上可能先進了……加入了一些高科技成分,比如探地雷達、金屬探測儀、氣體分析儀等等,但原理還是一樣的。
真正的民間盜墓者受各種限制,他不可能帶著雷達去盜墓,連個洛陽鏟還得想辦法拆開“藏起來”……,所以他有他自己的絕招。他要想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就要想各種辦法,有些是很精妙的。
洛陽鏟的由來
摸金派洛陽鏟
洛陽邙山馬坡村,有個人姓李,從小就以盜墓為生,在民國十二年,有一天,他到十幾里外的一個縣去趕集,有個來自偃師縣馬溝村的人熟人正在搭棚子,資金積累賣煎包子.雙方見面打個招呼,他見這人用一把筒瓦狀的短柄鐵鏟在地上挖了一個豎起的小坑,以便放入棚柱,這人用此鏟往下一走.擔上來時帶出不少士,一下子觸發了他的靈感,這傢伙比鐵杴省事,特別是能帶上原土,得判斷地下不同地層的情況,於是找了張紙,貼著鏟畫出了一張原大圖樣,回家後找人按圖打造,一試果然得心應手,效果不錯,於是得到了推廣.
盜墓覓寶的方法和技術
我國盜掘古墓之事由來已久,歷史上有記的被盜最早的墓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湯,距今3600年,盜掘事件最早出現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從掘開的古墓中得到一個玉印,上有十字,無一人識得.
盜墓的行規和盜掘手法
乾盜墓的人可分成兩種,一種是官盜,像董卓中華民國時的孫殿英等,都很有兵,他們動用大批士兵,明火執杖的乾,還有一種是民盜分布各地,人數眾多.集中在河南,陝西,湖南長沙周邊一帶.
專業盜者平常是兩個人合夥,多人團伙是少數,獨乾的更少,因一個人顧不過來.需要一個人挖,一個人放風和清土,以後一個進入墓室,另一個人在上面接取物品,兩個合作可朋友可親戚,但父子合作的卻很少.在找合作夥伴的時候需要很小心,防止有人見財起意.
這些人長期以盜墓為職業,有很豐富的經驗,善於偽裝,並對防盜機關很有辦法,他們在確定目標後,如果小墓不會費多大功夫,用幾個晚上挖開,,取出物品走人.如果是大中型墓,便一是以種地為名,在周圍種下玉米高粱等物,以青紗帳掩蓋其一個兩個月的盜掘活動.二是在墓邊搞個房子掩人耳目,然後從屋內挖地道通向墓室內,從外面看是什麼也看不出來的的.三是在古墓邊修一假墳時暗中掘一地道.通入墓內盜掘財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