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場外市場

掘金場外市場

本書聯繫滬深場內市場建設的得失,對照國外先進、成熟經驗,從國家經濟轉型、中小微型企業融資、投資者掘金等角度,立體解讀了我國“新三板”、“地方股權市場”等場外市場發展演進、模式運營、前景機遇與業務操作等內容,尤其對各種利益團體在市場趨勢與資本運營的關鍵環節上如何效益最大化的實操手段、經驗教訓、條件要求、資源整合、能力統籌等進行了詳細的剖析與介紹,使讀者既能站在全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巨觀”高度來分析所面臨的“機遇”與“陷阱”,又能深入到“可操作面”的“微觀”細節中去理解、捕捉“機會”和規避“失敗”,在運籌帷幄中創造性地實現價值投資,力求收益最大化。

該書所及內容對中小、小微企業經營者,基金、風投、證券、投資銀行等的運營者,資本、期貨、金融行業的投資者,培訓、大中院校的資本金融類學者和學習者等都可能具備一定的吸引力和“掘金”的想像空間。

基本信息

書名:掘金場外市場:經濟轉型浪潮下的資本宴席

書皮書皮

作者:王驥等
出版社:中國社會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3-1
版次:1頁數:311字數:290000
印刷時間:2013-3-1開本:16開

內容介紹

本書聯繫滬深場內市場建設的得失,對照國外先進、成熟經驗,從國家經濟轉型、中小微型企業融資、投資者掘金等角度,立體解讀了我國“新三板”、“地方股權市場”等場外市場發展演進、模式運營、前景機遇與業務操作等內容,尤其對各種利益團體在市場趨勢與資本運營的關鍵環節上如何效益最大化的實操手段、經驗教訓、條件要求、資源整合、能力統籌等進行了詳細的剖析與介紹,使讀者既能站在全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巨觀”高度來分析所面臨的“機遇”與“陷阱”,又能深入到“可操作面”的“微觀”細節中去理解、捕捉“機會”和規避“失敗”,在運籌帷幄中創造性地實現價值投資,力求收益最大化。
該書所及內容對中小、小微企業經營者,基金、風投、證券、投資銀行等的運營者,資本、期貨、金融行業的投資者,培訓、大中院校的資本金融類學者和學習者等都可能具備一定的吸引力和“掘金”的想像空間。

推薦內容

新三板擴容後,國內第一部全面、深度解析中國場外市場演進與融投資運營的書。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總量經濟學會副秘書長巴曙松研究員做序,國內多位專家學者、投資家等聯袂推薦。

五大讀點:

● 通過對世界範圍內大國崛起演進歷程的分析,從巨觀層面解讀了場外市場成為締造大國發動機的深層次根源。
●通過對30多年改革所積聚的龐大經濟、社會問題已將我國推到經濟轉型風口浪尖緣由的解讀,深度分析了經濟轉型與場外市場建設的內在關係和必然、必需性。
●通過對滬深場內市場在演進、結構、流轉、風控、機制等多方面缺陷的分析,從微觀層面深度解讀了場外市場如何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以高效服務於實體經濟中層次不同、規模各異的千千萬萬的企業。
●通過對場外市場前世、今生與來世演進過程的全方位解讀,深度分析了我國產權市場、兩網系統、新三板、區域股權市場的演進、現狀、特點、缺陷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使讀者更能深刻地理解場外市場的內涵和外延。
●通過對各種利益團體在市場趨勢與資本運營關鍵環節上如何使投融資運籌效益最大化的實操手段、經驗教訓、條件要求、資源整合、能力統籌等方面的詳細剖析與介紹,深度發掘了國家、中小微型企業、投資者和中介機構等掘金場外市場的途徑和模式。

作者介紹

王驥,多年跨行業企業高層管理經歷,具有豐富的管理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十餘年前便涉足證券市場中的場外交易市場,後又逐步關注並研究與該市場有關聯性的投資銀行、私募基金(PE)和風險投資(VC)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動向及運營等。出版有《向植物學習:推開企業運營管理的另一道門》等書。
劉向明,寧夏銀川人,碩士,高級會計師,具有20年多年金融從業經驗,先後在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任職,現為某商業銀行天津分行副行長。多年來致力於銀行及相關專業的研究,曾在國內多家學術刊物及報紙發表論文近20篇。
項凱標,浙江溫州人,北京大學市場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北大縱橫管理諮詢集團合伙人、北京大學市場經濟研究中心溫州商人研究所副所長、貴州大學城市管理與經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山西某農村商業銀行獨立董事。在國內外各類刊物上發表文章數十篇。著有《人力資源管理工具與案例》一書。

評鑑內容

三板擴容後,國內第一部全面、深度解析中國場外市場演進與融投資運營的書(出版社)。
1、作序:著名經濟學家巴曙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總量經濟學會副秘書長)
2、專家、投資家評價:
該書使讀者既能站在全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巨觀”高度來分析所面臨的“機遇”與“陷阱”,又能深入到“可操作面”的“微觀”細節中去理解、撲捉“機會”和規避“失敗”,在運籌帷幄中創造性地實現價值投資,力求收益最大化。
——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經濟學博士:周建波
場外市場的發展和壯大,無疑將會對我國資本市場的結構調整、機制最佳化等方面帶來重大影響,本書的解讀鞭辟入裡,是一本很好的資本運營類書籍。
——西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經濟學博士:劉建武
本書從資本市場機制創新、結構再造、效能流轉與風險對沖等方面探討了場外市場建設的重要歷程與模式,很有深度。
——原中國證監會發行部處長、興業證券投行副總經理,金融學博士後:王晉勇
本書在PE、VC等機構投資者價值投資和退出渠道,以及我國數以千萬計的中小、小微企業融資途徑的探索等方面做了全面、深入的探討,很有價值。
——北京大學投資銀行與資本市場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經濟學博士:邱金輝
本書從歷史到現實,從理論到實踐充分闡述了場外市場的前世今生,無論對於理論工作者抑或業界精英均有極好的借鑑價值。特為推薦。
——中央財經大學民泰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渤海銀行資產負債管理部總經理,經濟學博士:劉宏海

圖書目錄

前言:經濟轉型浪潮下的資本掘金

第一篇 歷史必然與場外歷程

為什麼說“全國統一監管下場外市場”的構建是我國資本市場的第二次革命?近幾百年來,場外市場是如何催化科技創新、推動經濟轉型並成為大國崛起的引擎的?為何說我國已到了發展場外市場的必需與關鍵時期?我國滬深場內市場的發展歷程、結構體系、轉板機制、風險對沖等方面到底存在哪些缺陷而急需場外市場出場?被長期壓抑的場外需求是如何瘋狂爆發的?場外市場又是如何與當時半理智性的清理整頓展開拉鋸戰,並推動市場監管趨向合理化與制度化的?這些有關場外市場跌宕起伏的歷程與發人深思的話題,本篇將詳細解讀。
第一章歷史的必然
第一節資本市場的第二次革命
第二節美國占據世界高科技產業頂端的根源
第三節歐日20世紀80年代後經濟乏力的原因
第四節曾經是締造大國的催化劑
第五節如今是大國崛起的發動機
第六節我國場外市場建設與歷史性機遇
第二章資本市場的要求
第一節場外市場概述
第二節場外市場與場內市場的關係
第三節從發展途徑上看我國場外市場建設的必然性
第四節從市場層次上看我國場外市場建設的必要性
第五節從轉板機制上看我國場外市場發展的重要性
第三章20世紀80年代場外市場歷程
第一節從理論交鋒到股份制試點
第二節中國特色的股票類型
第三節20世紀80年代場外市場的演進歷程
第四節20世紀80年代場外交易市場的發展評價
第四章20世紀90年代及以後場外市場歷程
第一節20世紀90年代及以後場外市場的發展背景
第二節區域自發市場向規範化市場演化
第三節區域政策性市場的全國性擴展
第四節20世紀90年代“兩網”市場的興衰
第五節對20世紀90年代我國場外交易市場的評價
第五章場外市場的自律與整頓歷程
第一節早期中國場外市場的自律監管
第二節1993年第一次清理整頓
第三節1997—1998年的第二次清理整頓
第四節2006年的第三次清理整頓
第五節市場自律監管與三次清理評價

第二篇 產權市場與場外探索

起源於計畫經濟後遺症和特有制度安排,深具中國特色的產權交易市場,在探索我國場外市場的建設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歷史性貢獻,是我們談及中國場外市場話題時,永遠都不可能越過或忽略的一道坎。不過,從其屢屢被清理的痛苦歷程來看,我們似乎意識到:在場外市場的頂層設計和意識里,產權市場永遠都只能扮演探路先鋒與做嫁衣的角色。不過,這種或許偏心的定位一點兒都不會影響到我國產權市場廣闊的市場前景與創新動力。本篇將全面深刻、主次皆顧地解讀我國產權市場演變、發展,業務創新與困惑的歷程,進而解析其是如何為我國場外市場的萌芽、發展等奠定基礎和作出貢獻的。
第六章中國早期產權市場的發展與歷程
第一節產權與產權交易市場概述
第二節20世紀90年代及之前的產權交易市場
第三節2000年後產權市場的再度崛起
第四節國資監管改革與3號令的出台
第五節MBO探索和3號令實施的意義
第七章國資入場與產權市場的繁榮
第一節國有資產為什麼要進入產權
第二節國資入場與制度體系的完善
第三節國資入場與市場的立體構架
第四節產權市場的服務功能日臻完善
第五節國資處置與產權市場的豐碩成果
第八章業務創新與場外市場的關係
第一節高效創新與市場多元化發展
第二節金融產權規模性入場與業務的繁榮
第三節股權託管與業務創新
第四節股權託管轉讓的作用和意義
第五節我國產權市場與場外市場的定位分析

第三篇 代辦系統與場外摸索

起源於STAQ、NET兩網系統和代辦股份轉讓系統,一直在證監會、證券業協會培育和呵護下成長起來的新三板,可謂根正苗紅,它似乎理所當然並恰如所料地擔當起了我國“全國統一監管下場外市場”的建設重任。新三板自產生以來,其總體特點、現狀成效、制度建設、機制創新、市場監管與價值作用怎樣?企業掛牌流程、股權流轉、增資擴股、兼併重組以獲取直接、間接融資的最最佳化操作以及其他方方面面價值增值如何?對券商、投資者、中介機構如何在全面、深度了解新三板所涉及的政府、金融、資本等各個方面的關係與政策,並在理解、統觀其運行局勢的情況下,如何把握投資動向,以獲取更大收益的實操性流程、實踐、經驗的演繹怎樣?本篇將予以逐次剖析。
第九章新三板概述
第一節從三板到新三板
第二節新三板的總體特點
第三節新三板市場的發展現狀
第四節新三板的規則體系
第五節新三板市場的作用
第十章新三板掛牌流程
第一節掛牌流程概述
第二節公司註冊地確認及高新技術認定
第三節股份制改造與資格確認
第四節掛牌推薦與掛牌備案
第五節股份登記與掛牌
第六節信息披露
第十一章新三板中介及監管服務機構
第一節主辦券商現狀
第二節主辦券商的作用
第三節新三板的監管支持機構
第四節新三板中的其他中介機構
第十二章如何經營新三板資源
第一節新三板掛牌企業的股份轉讓
第二節新三板掛牌企業的定向增資
第三節新三板掛牌企業的併購重組
第四節新三板的投資者與股份轉讓
第十三章新三板運行局勢分析
第一節新三板市場取得階段性成果
第二節中小企業掛牌新三板的利和弊
第三節四大業務促使券商新三板跑馬圈地
第四節以戰略眼光布局新三板衍生業務
第五節VC/PE“圍獵”新三板

第四篇 股權市場與場外實踐

天津股權交易所(天津OTC),作為我國區域場外市場實踐的開路者與代表,比重慶、上海的同類市場運行分別早出1年和3年時間,它首開我國股權交易做市商之先河,掛牌企業的數量破百比新三板早了兩個多月。它的運行模式和創新機制在很多方面都深具特色,甚至創造出中國第一。本篇將詳盡介紹天津OTC是如何構建雙層次遞進式多板塊市場體系的,其運營特色、制度建設、監管引導、風險控制怎樣?企業掛牌、股權轉讓、增值擴股的融資特色與效率如何?中介機構、投資者如何參與市場服務、獲取收益並融通市場的流程與途徑是什麼?做市商市場規範運營的價值評估與有效監管機制如何,他們在增強市場流動性、激發市場活力的同時,又能運用盈利模式合理攫取利益的策略和途徑怎樣等。
第十四章天津OTC市場
第一節天津市OTC市場概述
第二節天津OTC的運營特色
第三節天津OTC企業掛牌條件和流程
第四節掛牌申請的法律障礙和風險防範
第五節對掛牌企業的作用和意義
第十五章保薦機構、投資者與中介機構
第一節保薦機構條件及註冊
第二節保薦機構的業務操作
第三節保薦機構管理及評價考核
第四節中介服務機構
第五節投資人
第六節投資者權益保護的制度
第十六章開國內做市商之先河
第一節做市商註冊
第二節做市商如何做市
第三節做市商的盈利模式
第四節評價與監管體系
第五節經驗與不足

第五篇 市場層次與場外未來

2012年8月3日,是我國場外市場建設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天。這一天,新三板正式走出中關村,首次向上海、天津和武漢三個國家級高新技術園區擴容,這標誌著以新三板擴容來構建我國“全國統一監管下場外市場”的頂層設計得以確認並由此拉開全面建設的序幕。我們需要冷靜面對肩負使命的新三板:它目前存在的缺憾、突出問題在哪裡,解決的途徑,制度的改革是什麼?伴隨新三板的擴容,政策動向、市場走向、突破性制度的支持在哪裡?未來我國場外市場的架構模式、統籌區域市場的策略,依託券商的政策,監管設計及激發市場有效競爭機制等問題浮出水面。本篇將鞭辟入裡,重點突出地予以深度解析。
第十七章我國場外市場現狀及對新三板未來要求
第一節我國場外市場的構成現狀
第二節新三板市場存在七大突出問題
第三節新三板交易制度所需的改革
第四節新三板未來需要解決的六大問題
第五節新三板擴容的意義和企業運作的重心
第十八章我國場外市場動向與未來模式
第一節新三板擴容與最新政策動向
第二節三種關係決定了我國場外市場將分層構建
第三節場外市場建設獲突破性制度支持
第四節新退市制度的出台與轉板機制的趨勢
第五節全國性場外市場建設的帷幕拉開
第六節我國場外市場未來模式探討
參考文獻目錄

精彩試讀

資本市場的第二次革命
在中國資本市場20餘年發展歷程中,證券業協會、證監會的產生,滬深股市的運營,投資基金試點,QFII制度推行,國九條的產生、股權的分置改革,公司債的發行,中小板、創業板的設立,股指期貨、期權的誕生等等都是資本市場“風起雲湧”的大事件。正是由於這些“大事件”的出現和革新,才推動著中國資本市場從“微弱與畸形”中逐步走向成熟和繁榮。在這個過程中,不知到創造了多少巨大的運營機會和炒作陷阱,催生了多少財富的“傳奇神話”和金融的“地獄落敗”。
雖然這樣,我們依然認為,這些大事件都只能算作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歷程中某些關鍵節點上的一些重大變革,都難以具備“里程碑”式的“革命”的意義。既然這樣,那么,什麼才能算著是中國資本市場的“革命”呢?這裡,我們先簡略地從資本市場的結構談起。
成熟、良性的資本市場應該包含兩大部分,一是“場內市場”(主要包括目前的股票、債券市場),二是“場外市場”(以後將詳細解讀)。“場外市場”對應服務於實體經濟中數以萬計的中小、小微企業,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著場內市場“蓄水池”和“孵化器”功能,所以,“場外市場”應該是“場內市場”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應該比“場內市場”大得多得多。中國正好相反,“場內市場”很巨大,“場外市場”還處於地方割據,小、雜、亂而無序,幾乎沒有一個上規模的“全國性的場外市場”。上面第一段中所提及的20年內我國資本市場的眾多“大事件”都屬於“場內市場”的內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的資本市場是一種“畸形”的市場,“畸形”中潛伏著“危機”,甚至是巨大的危機。這些“危機”的積聚,必然伴隨著“市場”的動盪和“欺詐”,市場競爭的嚴重不公平和金融、經濟體系的衰敗與危機的孕育。比如,曾經出現過某些大型國企,把持著國有重要資源同時,還依然通過資本市場“聚集”大量的資金來為“經營不善”埋下一張張奢侈的賬單,而另一方面,解決社會“就業”問題,推動高科技、高新技術轉化並最能激發社會經濟“活力”的主力軍——中小微型企業,卻為融不到資金而在生死線上“苟延殘踹、痛不欲生”;又比如場內市場飛速般地擴容與股市國民經濟晴雨表功能的大扭曲;股市20年來被“殺雞取卵”般地豪奪(先是為股份制企業上市作貢獻,接著為國企3年扭虧為盈而輸血,隨後又為大型國企改制上市做貢獻,以及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消除壞賬而買單等等)與投資基金的財富大縮水及其廣大股民被傷得遍體鱗傷、病入膏肓等等……這一切一切的矛盾和危機,必然要求中國資本市場從體制、機制,特別是結構上進行變革和重構……
這裡,有七點問題需要注意:
1、“場內市場”的發展已經處於瓶頸階段;
2、國內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已到了需要大力發展“場外市場”的時候了;
3、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和生命之源——包括高新技術型在內的有著龐大數量的中小、小微型企業融資難、發展乏力,科技創新與轉化的動力缺乏等情況越來越嚴重;
4、國外成熟資本市場的經驗參考;
5、國內資本市場20多年建設的經驗、教訓與基礎;
6、“天津場外市場的探索”與“北京中關村新三板”6年來的試點嘗試;
7、政府的困惑與重視及證監會的彷徨與決心。
基於如上分析與七點市場環境因素,我們認為: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歷程必然伴隨著兩場“演進性”的革命。第一場革命是以“老八股”為代表的“中國股票交易市場”的誕生,這是“場內市場”的部分;第二場革命是以“新三板擴容”來構建全國統一監管下的多層次“場外”資本市場。第一次革命已經過去,第二次革命“箭已離弦”。
既然,資本市場的第二次革命已經暗潮湧動、明流肆溢,核心是構建全國統一監管下的場外市場。那么什麼是場外市場?場外市場的內涵是什麼,外延又是什麼呢?對於這些問題,我們暫時放一放,放到下一章來談。這裡,讓我們先來對美國占據世界高科技產業頂端的根源,歐日80年代後經濟乏力的原因以及大國之夢的必由之路等問題的分析、研究來進一步認識場外市場的威力和歷史性價值吧。

序言

發展場外市場與促進中國金融改革的新突破
在新的經濟進入環境下,中國的金融改革將向哪些領域重點突破?這是當前金融界都在思考的重要課題之一。也許不同研究者的角度不同,給出的答案會有差異,但是,總體上看,重點提升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改變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低和運行成本高、金融市場結構失衡、金融體系同質化強、金融風險在銀行體系過度集中等問題,應當是有共識的。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這些問題應當算是中國金融體系發展的關鍵問題,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都程度不同地與企業融資,特別中小企業的融資密切相關。在當前過度依賴銀行間接融資的融資結構下,由於銀行偏好大客戶的慣性選擇,中小企業一直難以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轉型的推進。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不僅需要在間接融資方面做好政策引導,從資本市場出發,通過建立和發展場外交易市場同樣不容忽視,這有助於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同時,為主機板和中小板提供優質的上市公司資源,進一步完善直接融資體系和多層次的資本市場。
從這個意義上說,發展場外市場,與中國金融改革突破的一系列課題都直接相關。我本人一直也在跟蹤研究場外市場,還在不同階段參與了場外市場發展的相關政策討論,這些經驗也強化了我對場外市場的這些認識。
“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積極發展債券市場,穩步發展場外交易市場和期貨市場”的要求。“十一五”期間,中國證券市場的總市值已從3.2萬億發展到26.5萬億,取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證券市場。期間逐步推進的股權分制改革、上市公司治理、證券公司綜合治理、創業板的推出、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等機制的建立,都為促進證券市場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相比較蓬勃發展的場內市場,中國場外市場自1993年第一次清理以來,幾經發展和整頓,目前仍舊處於起步階段。
從中國場外市場發展的現狀來看,加快場外市場的建設是現實的需求。中國的場外交易市場在2006年剛剛起步時,掛牌企業只有10家,截至2011年底,共有99家企業掛牌,除2010年較2009年有所下降外,其餘各年均呈現緩慢上升態勢,但是仍舊遠遠小於中小板和創業板的規模。2007年,新三板成交量、成交額與總市值分別為19.07億股、36.3億元和259.95億元。2009年後,在對高科技企業創新的政策支持下,新三板市場有所活躍,截至2010年底,新三板年成交量14.24億股、成交金額30.95億元、掛牌企業總市值345.29億元。雖然一直穩中有升,然而推出六年來,新三板的發展速度並不算快,交投也很不活躍,2011年平均換手率只有2.93%,6年來通過新三板市場定向增資總額只有17.29億元,公司單次融資規模也只有幾千萬元,市場參與的積極性仍舊較低。相比國際場外市場,目前美國場外市場OTCBB上市公司數量為2000餘家,而中國僅有百餘家公司在新三板掛牌。從制度上分析,場外撮合的交易制度、掛牌公司股東人數的限制、交易起點限制、不向普通自然人投資者開放以及缺乏轉板的綠色通道等都程度不同地影響到市場的活躍度。
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以及經濟轉型的前景,都對中國場外市場的發展提出了新的需求。中小企業是工業化繼續深化的主力軍,在城鎮化發展中,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引導中小企業的集群發展,更是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動力,而通過發展場外市場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也是城鎮化道路中的重要一環。從產業轉型升級的進程來看,中國現今的大部分製造業往往處在全球產業鏈的末端,而這種發展模式急需產業升級。如何向產業鏈的中游或者是上游遷移,其中最重要的一條途徑就是促進轉型,面對轉型的複雜性和高風險性,加快場外市場建設與風險投資業的發展,就成為了必然,而這些新興產業和城鎮化進程中產生的優質中小企業,恰恰將成為活躍場外市場的生力軍。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建立全國統一的場外交易市場就有了現實的推動力。2012年8月,國務院已批准決定擴大非上市股份公司,首批擴大試點除中關村科技園區外,新增上海張江高新產業開發區東湖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天津濱海高新區等。新三板的擴容在豐富投資渠道的同時將資本流動納入了監管範圍,至此,全國統一的場外市場正逐步形成。同時,證監會於10月11日發布的《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督管理辦法》標誌著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管正式納入法制軌道,明確了非上市公眾公司在交易所以外公開轉讓和定向發行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不受股東人數200人的限制等,這些也都為今後包括發行制度改革在內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引入新三板奠定基礎。下一步市場預期將著重對相關制度進行調整設計,以形成適應全國性場外市場的制度體系,包括籌建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公司作為全國性場外市場的運營管理機構、完善市場準入和轉板機制等市場基礎性制度、平穩擴大試點範圍等。
因此,在新三板平穩謹慎擴容並將逐步推向全國符合條件的企業、特別是在個人投資者即將向場外市場開放之後,了解中國場外市場的前世今生、場外市場的掛牌流程、場外市場的交易制度以及今後可能的發展方向,對於亟需融資和解決流動性問題的中小企業、私募和風投等高風險偏好的投資者、證券公司、律師和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以及偏好風險投資的個人投資者來說,就變得非常必要。《掘金場外市場》一書的出版,正是聚焦在這個方面。
《掘金場外市場》從國際的場外市場發展入手,解讀了已開發國家的場外市場是如何催化科技創新、推動經濟轉型並成為大國崛起的引擎,進而探討中國場外市場建設的產生及發展歷程,這種對場外市場前世今生的梳理有助於讀者加深對場外市場的了解和認識,把握場外市場與場內市場的區別。
產權交易市場、新三板市場和天津OTC市場均是這本書關注的重點。回顧產權交易市場對中國場外市場發展的推動,把握新三板市場的交易機制和掛牌流程,了解天津OTC市場的運行模式、創新機制和做市商等特色運營機制,不僅有利於更好地參與到這些場外市場的投資交易中,也為企業、投資者及中介機構在場外市場運作中的定位和銜接提供了參照。
目前,中小企業融資難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這不僅與中小企業的風險高、財務信息不完善等自身問題密切相關,更為重要的還在於金融市場結構失衡,融資渠道單一。中國正逐步完善和推進場外市場的制度建設,平穩審慎地不斷擴大場外市場的試點和參與範圍,相信在未來的幾年中,根據“十二五”規劃的要求,場外市場會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期望在這個巨大的現實需求推動下,能夠湧現更多有理論深度和專業參考價值的研究成果,共同推動中國場外市場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