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葉樓

掃葉樓

掃葉樓,始建於1664年,是明末清初畫家、詩人龔賢的故居,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清涼山南峰。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掃葉樓掃葉樓
掃葉樓始建於1564年,明清式樣,磚木結構,覆小瓦,三層,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占地面積約270平方米,樓前翠竹婆娑,綠樹掩映,平台遠望,樓後庭院內假山層疊,與善慶寺前石階結合一體。善慶寺亦明清式樣,建築面積329.7平方米,占地面積630平方米。1989年重新修復掃葉樓時將樓後庭院與善慶寺連成一體,成為一組結構完整、景致優雅的古建築群。

龔賢,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和詩人,山水畫造詣卓越,被推為“金陵八家”之首,著有詩歌《草香堂集》等;晚年定居此處,並以屋旁餘地半畝建園,栽花種竹,名“半畝園”,曾自寫小照,著僧服,作掃落葉狀,因名所居為掃葉樓。此樓前後三進,陳列著龔賢作品的摹品和複製品、當代書法家所書龔賢的詩作及一些畫展作品,樓前可見嵌在壁間的由林散之所書的“龔賢故居”刻石,院落簡樸大方,處處體現著主人與世相忘,潛心書畫的書香氛圍,置身閣樓佇聽風雨聲,你會有一徑風聲飛落葉,六朝山色擁重樓的震顫。當年,龔賢曾這樣介紹過自己的居所:清涼山上有台,亦名清涼台。登台而觀,大江橫於前,鍾阜枕於後,左有莫愁,勺水如鏡,右有獅嶺,撮土若眉。余家即在此台之下。他的許多畫和詩,就是在此孕育、構思和創作的。

掃葉樓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壞,1979年10月修復,並將樓後善慶寺與樓側茶社以花牆圍之,構成一組古建築群。2000年初在“龔賢故居”的基礎上設定龔賢紀念館。紀念館的門楣上有當代著名書畫鑑定家徐邦達題寫的館名,一樓為展示廳,集中展示當代著名書畫家林散之蕭嫻陳大羽費新我等書寫的與清涼山有關的詩篇以及龔賢的詩句。樓上為陳列室,陳列櫃中展示的是龔賢書畫精品及詩文研究成果。樓後兩個展廳不定期舉辦當代名家的書畫藝術展覽。

掃葉樓1957年被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曾居人物

龔賢(1518—1589),字半千,號野遺,如柴丈人、半畝居人。清涼山下人等都是他的號,江蘇崑山人,是明末清初具有民族氣節的愛國主義書法家、詩詞人,八股大家,被譽為“金陵八大家(吳宏、高岑、樊圻、葉欣、鄒吉吉、胡 、謝蓀)”之首。

龔賢7歲開始學畫,他所處的時期正是明王朝統治最黑暗的時代,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銳。18歲時,來到南京參加詩社活動批判當時社會,後為了謀生,到了揚州,接著又到海安。1564年,龔賢回到南京,在清涼山下築“半畝園”,深居簡出,不事權貴,過著清苦的隱居生活。他以作畫為主,他的作品主要描繪南京地區的真山真水。晚年時的龔賢生活更加窘迫,主要以賣字、收學生,開講堂教書法為主。1587年,龔賢結識了著名的戲劇家《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他對龔賢在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很大。1589年,龔賢重病時於遭當地豪門權貴的迫害,他曾求助於孔尚任,然而還未等到孔尚任的幫助,72歲的龔賢在饑寒交迫中病故了。龔賢死後,孔尚任為其料理了後事,葬回崑山故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