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角羚

捻角羚

捻角羚為偶蹄目(Artiodactyla)、牛科(Bovidae)、林羚屬(Tragelaphus)一些動物的統稱,又名鏇角羚、彎角羚及條紋羚,是東非及非洲南部的大型羚羊。

基本信息

簡介

捻角羚捻角羚

捻角羚(Kudu,又作:Koodoo或Koudou),又名條紋羚羊(Koodoo),是一類非洲羚羊。體長135-155厘米,肩高80-115厘米,尾長40-55厘米,體形苗條優美,雄性有螺鏇形彎曲的長角。雌性沒有羚角。

棲息於平原和丘陵地區,集群生活,每群5~30隻不等,通常靠近水邊活動,晨昏覓食。由於棲息地的衰落、伐林及被獵殺,它們也有散布在其他地方。主要分布於馬拉威莫三比克納米比亞辛巴威南非等國。

亞種

捻角羚以往認為有4個亞種,但近年卻基於毛色、斑紋數量及角的長度而只接受1-3個。

南部大捻角羚

捻角羚捻角羚

大捻角羚(T.strepsiceros),也稱大彎角羚(greaterkudu),成小群棲息在非洲東部和南部丘陵灌叢地區或開闊林地,範圍由肯亞至納米比亞、波札那及南非。它們是所有領養中體型最大的,肩高約1.3公尺,一隻成年雄性大彎角羚大約高五英尺(1.5米),它的螺鏇形角可以長達5英尺,被公認為羚羊之王。長有帶白色細長豎紋的棕色皮毛,喉部有穗狀長毛,頸背部有鬃毛,淺紅褐色到藍灰色,兩眼間有一白斑,體上有窄而垂直的白色條紋。雄體有長而分叉的螺鏇狀角。

衣索比亞大捻角羚

衣索比亞大捻角羚羊(T.s.chora):分布在非洲東北部,由肯亞北部至蘇丹東部、索馬里及厄利垂亞西部。

小捻角羚

小捻角羚(T.imberbis)成對或成小群棲息在東非炎熱的開闊灌叢地區。肩高約1公尺,灰褐至藍灰色,斑紋似大捻角羚,但喉部有兩個白色斑塊,而無喉繸,角較小、螺紋排列更為緊密。

T. s. cottoni

分布在查德及蘇丹西部。

形態特徵

捻捻角羚

捻角羚的身體很窄,腳很長,毛皮呈褐色、灰藍色至赤褐色。它們身上有4-12條白色間條。頭部較為深色,眼間有一道山形的白色斑紋。

公羚比雌羚大,發聲也較多。公羚重190-270公斤,雌羚重120-210公斤。公羚的喉嚨有大簇的鬃毛。公羚的很大且扭曲2.5轉,全長平均達1米。公羚要待6-12個月大才會開始長角,約每2歲會扭曲一次,直至6歲才完成扭曲。雌羚沒有角。

習性

生境

捻角羚捻角羚

捻角羚的分布地東至衣索比亞坦尚尼亞及肯亞,南至尚比亞安哥拉、納米比亞、波札那、辛巴威及南非。它們也有被引入到美國新墨西哥州。

它們棲息在叢林、岩山、乾涸的河床,只要有足夠的水源就可以生活。它們有時會走到平原,但一般都會避開開放的地區,避免受到掠食。日間,扭角林羚一般不怎么活躍,會躲在林地之中。它們會於早上及黃昏時段覓食。雖然它們傾向留在同一地方生活,但也會在乾旱的季節遷徙到較遠的地方;尤其是在水源較缺乏的納米比亞,它們會在很短時間就會遷徙一次。

食性

主食樹葉、莢果(Pod)、果實和草。有時也會吃塊根、根及果實。

警覺性

捻角羚視覺、嗅覺和聽覺非常敏銳。遇到危險時,捻角羚會發出很響的叫聲。懷疑遇到威脅時,通常會保持不動,隱藏在草木植被之中,不為敵人發現。

群居性

雌雄不同群。雌性喜好群居,互相舔舐,清理虱子等寄生蟲

繁殖

捻角羚捻角羚

捻角羚1-3歲就達至性成熟。繁殖季節約是在雨季末開始。在交配前,公羚會向雌羚示愛,用頸來角力;公羚繼而會一邊發聲一邊跟在雌羚,直至雌羚讓它們交配。雌羚的妊娠期約7~9個月左右,幼羚約於2-3月在草茂盛的時間出生。每胎僅產1仔,哺乳期約6~7個月,幼仔1~2歲性成熟。

捻角羚每次會生一頭幼羚。幼羚起初會待母羚餵哺,期後會主動要求,幾個月後會變得更為主動。出生首兩周的幼羚會躲避掠食者;4-5個月時就會跟隨群落。公羚6個月就會自立,雌羚則要到1-2歲。它們在飼養下的壽命可達20歲。

天敵

掠食者

捻角羚的掠食者包括獅子非洲野犬。雖然獵豹也會掠食它們,但一般很難殺死成年的公羚,故多以雌羚及幼羚為目標。當群落受到攻擊時,成年的雌羚就會發出警告。它們一般比掠會者跑得慢,所以很多都是靠在叢林中逃避。

人類

捻角羚在與人類的相互作用下有利有弊。它們受到獵殺,其棲息地被破壞。不過,人類所開的井及灌溉工具卻讓它們獲得食水。

捻角羚的角一般會用來製作為羊角號,用於猶太新年的禮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