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鼓節

拉鼓節是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今廣西融水縣苗族自治區和三江侗族自治縣,在苗語裡叫“希牛”。大節每十三年舉行一次,拉一丈三尺長的大鼓;小節每三年舉行一次,拉五尺長的小鼓。不管大節、小節,每次都是三天三夜盡情歡樂。某村寨東道主辦拉鼓節時,附近村的各族人民及親友都去趕節“吃鼓”,這在苗語中叫“努牛”。

基本信息

簡介

拉鼓用的鼓是用一根大泡桐木按尺寸鋸下、挖成空心,兩頭釘緊牛皮即成。做鼓是,鼓桶上要鑽兩個通氣眼。何因?相傳在創製第一個大鼓的時候,因為鼓桶的兩頭是通的,有一個小孩鑽入桶中睡覺,箍牛皮是他也不醒。第二天拉鼓時,人們發現鼓內有東西滾動,拆開牛皮一看,原來是個小孩,但已經被悶死了,村民門十分痛苦。為了紀念死去的孩子,以後做鼓時就在鼓桶上鑽兩個通氣眼。三年拉一次。用一次就換一次牛皮。
拉鼓一般是人數相等的本寨青年和村寨外的青年對拉,近似漢族地區的拔河塞。那一隊的青年得勝,就預兆他們村寨在這一年內林糧豐收、六畜興旺。
拉鼓開始時,先由幾個寨佬帶頭唱“希牛”,既拉鼓歌,歌詞唱道:
苗家人啊自古住山坡,
比不上漢哥門歡樂多。
做個鼓哩吹起蘆笙來拉塞,
眾人“吃鼓”相會笑呵呵!
看拉鼓的人啊站滿坡,
拉鼓又踩堂啊奏笙歌。
共祝來年哩好運到,
林糧豐收哩有吃喝!
唱了三、五首吉利歌謠後,拉鼓就開始了。眾人一邊拉鼓一邊唱村規民約、唱苗族徒遷沿革,也唱民俗情歌等。哪裡姑娘多,拉鼓青年就故意往姑娘人堆拉,有時把一大片姑娘撞倒在地上,逗惹眾人歡笑,極為熱鬧。
苗族的拉鼓,如是大節則按十三年一次這個數字殺十三頭豬、小節則按小節三年一次的數字殺三頭豬。殺豬是在半夜進行的。過大節時就將十三頭豬關在欄內,選十三個青年持刀摸入欄中,一人殺一頭。誰殺的豬不叫不跳誰就是能手、讓豬亂叫亂跳的就會被人取笑無能。殺豬後,將煮熟的豬肉用竹籤穿成約半斤重一串、不分主客、每人一串;而拉鼓得勝的隊員則每人分得兩串以做獎勵。
入夜,姑娘們就找拉鼓勝對的青年和殺豬能手唱歌,因為勝利象徵著吉利。一些民眾家中也有青年男女在唱情歌,藉此尋找意中人。
這樣的歡樂會持續三天三夜。第四天散節時,寨邊出現男女互相惜別、難分難捨的場面。

相關條目

節日 民族 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