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季鄉

抵季鄉

抵季鄉位於惠水縣東南部原縣城約60餘公里,與平塘、羅甸兩縣接壤,東與斷杉鎮接壤,西與羨塘鄉毗鄰,北與太陽、抵麻兩鄉相連。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是一個起步晚、基礎差、底子薄,居住分散、交通閉塞、經濟落後、全縣面積最大的邊遠鄉鎮之一,總面積189多平方公里。全鄉共有耕地面積1.78萬畝,其中:田7590多畝,土1.02萬畝。土質脊,產量低,全靠望天水。林木面積178547畝,其中:經果林800畝,園地面積559多畝,草山草坡面積2萬畝.可開發荒地面積1.78萬全鄉轄11個行政村,128個村民小組,3990餘戶,1.88萬人。其中少數民族6260餘人,占總人口的33.3%,總人口中勞動力有9800人。人畜飲水困難人數1.29萬人,由於文化落後,全鄉農民綜合素質很低,全鄉1.88萬人中,國中文化8000人,占總人數的42.5%,高中文化以上僅有350人 占1.9%.全鄉部分村己通行動電話,通程控電話的村有納理、蠻納、花山、雅州四個村,電話覆蓋率達36.4%, 電視蓋率僅達22%,全多尚無一個村有村級文化室 衛生室,鄉有中心衛生院1所,初級中學1 所,國小在校生2730人,在校教師84人,國中教師25人,國中在校生1026人。

經濟發展

2003年,全鄉工業總產值20萬元,農業總產值 1169萬元,財政收入56.1127萬元,糧食總產量7310噸,人均占有糧375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123元。全鄉以養殖業、外出務工為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抵季鄉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搶抓機遇,乘勢而上,2000年以來,扶貧開發工作取得較好的成績,毛草三岔河大橋的建成,長安代京公路的毛路修通,基礎設施的完善,鄉政府大院及食堂的建成,改善了職工的生活條件,增強了幹部職工的工作積極性,配備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配足一支精力充沛的幹部隊伍.為搞好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2002年全鄉大力種植經果林647畝。

資源優勢

(一)自然資源

全鄉有可開發牧草地13831.3畝,可發展牧草養殖;有經濟林地84682畝,可發展可持續經濟林的種植、加工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二)勞動力資源

2006年底全鄉總勞動力有1075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的有4762人,占44%,從事第二產業的有0人,占0%,從事第三產業的有968人,占9%,長期外出務工的有2711人,占25.2%。

(三)人文及旅遊資源

1、長安、代京、上壩、花山四村共有野生獼猴1000餘只,森林覆蓋率較高,可發展生態旅遊。
2、定理村三叉河水域總長5公里,河面兩岸平均寬30米,兩岸的樹林鬱鬱蔥蔥,水流清澈見底,可發展休閒度假游。
3、斷航線兩旁抵季鄉與斷杉交界的花山村至納理村小田壩一線有8公里長的連片野生楓樹上萬株,可發展秋冬兩季觀光楓葉游。

發展思路

抵季鄉的落後是客觀存在的,暫時的落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落後。只要抵季鄉上下團結協作,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抵季鄉一定會探索出一條適合抵季鄉發展的路子。

一是以國家全面實施的免除農村義務教育

全力做好兩基迎國檢工作,鞏固兩基教育成果,抓好人才的教育培養,為抵季後繼發展打下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抵季鄉教育落後,民眾文化素質低,有人均擁有的教育資源少,社會和家庭對教育重視不夠的原因,也有因家庭經濟困難致使學生無法完成學業的原因。為此,抵季鄉以國家實施的全面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的優惠政策為契機,大力實施教育興鄉戰略,營造全鄉尊師重教、支持教育、關心教育的良好教育氛圍。一要支持和鼓勵國中畢業生接受中等職業教育,提高其勞動技能。二要從民政救助、政策傾斜資助等方面關心、幫助困難學生,解決他們生活的後顧之憂。三要爭取部門和社會的全力支持,確保每年考入大學的抵季學子不因貧窮而失學,為抵季的下步發展培養人力資源。

二是以財政扶貧資金項目

整村推進工作的全面實施為突破口,全力做好抵季鄉的水、電、路等關係到民眾生產、生活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2006年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重視和縣直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抵季鄉八個一類貧困村全面實施整村推進工作,通過一年的建設,整村推進工作成效顯著。共修建了5條共20公里的通暢公路,建成人飲工程3個,完工電網改造項目3個,共解決了5個村20個組565戶2650人的出行難題,650人的飲水難題,320人的用電難題。下步在抓好2008、2009年全鄉十二個二類貧困村整村推進工作的基礎上,加強與交通、發改、水利、供電等部門的對接,認真編制好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組織民眾積極投工投勞,加大、加快抵季鄉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和進度,切實解決民眾的出行難、飲水難、用電難的問題。

三是以脫毒洋芋的成功種植為切入點

加快抵季鄉種植業結構調整步伐。抵季鄉民眾歷來不重視秋種工作,每年空閒了大量的田土,致使夏收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總量低、產值低。2006年,通過財政扶貧資金項目的支持,抵季鄉八個一類貧困村共種植秋洋芋700畝,經測產,全鄉新增種植的700畝秋洋芋共收洋芋1410500公斤,平均畝產2015公斤,以0.6元/公斤的市價計,新增產值84.6萬元,種植戶戶均增收845.6元,人均增收179元,農戶得到了實惠,也探索到了一條增收致富的路子。下一步,抵季鄉將組織和帶領廣大種植戶擴大種植面積,大力推廣秋季優質洋芋種植,用3至5年的時間,使全鄉洋芋種植面積達5000畝,畝產達2500公斤,戶均種植脫毒洋芋增收1500 元以上,使之成為抵季鄉民眾脫貧致富的支撐產業。

四是以新農村建設為切入口

加快抵季鄉新老農貿市場建設工作進度,抓好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商貿活鄉的理念的落實。上世經九十年代初,抵季市場一直是斷杉、羨塘和平塘縣克度、塘邊、羅甸的邊陽等鄉鎮民眾和商戶互通有無的場所,其交易量超過周邊的羨塘、斷杉集貿市場。九十年代後期後,由於抵季集貿市場一直沒有硬化,其睛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交易環境,給到抵季趕集交易的商戶和民眾帶來極大的不便,致使該市場近年來作用有所弱化,交易量有所減少。為抓好商貿活鄉這一理念的落實,抵季鄉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以投資138.6萬元建成的30戶民政安居工程和擬投資216.5萬元實施的40戶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工程配套建設為載體,多方籌資,加大投入,全力建設抵季鄉新老農貿市場,重塑抵季市場的聚、輻射作用,為商貿活鄉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是以國家啟動新一輪林業改革為契機

盤活抵季鄉林業資源,加大林木的種植、管護力度,在保證生態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效益,促進民眾依靠林木增收致富。抵季鄉現有林地182303.1畝,其中有林地84682畝,灌木林95275.7畝,疏林地48.2畝,未成林造林地2297.2畝。古人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抵季鄉要切實摸清林業資源的底數,在抓好深山區、石山區公益林管護的前提下,大力發展丘陵、坡地的經濟林種植管護力度,將原權屬不清的林地逐步承包給民眾種植管護,在保證生態效益的前提下,有序地砍伐經濟林木資源出售,讓民眾種林管林得實惠,激發民眾護林、種林的熱情,使抵季鄉林木進入種植、生產、銷售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帶動全鄉人民增收致富。

六是認真挖掘、整理和推出特色資源

所謂特色,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物質或文化。抵季鄉是典型的多山多石多林鄉鎮,森林資源位居全縣前列,抵季位於大貴州潭的邊緣位置,是生物多樣性,地質構造多樣性典型的地區,有全縣唯一生活1000餘只野生獼猴的省級自然保護區——長安自然保護區,有全縣少有的原始次森林保留地,有上億年的歷史活化石桫欏樹。深化以上認識,就是要思考如何靠山吃山,如何把“窮山惡水”轉變為“青山綠水”、“金山銀水”。隨著羨塘燕子洞的開發和平塘縣克度鎮大射電望遠鏡的建設,使抵季鄉成為了南下的重要通道,如何抓住機遇,樹立“保住青山綠水也是政績”的理念,注重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發揮資源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當前,就是要保護開發好抵季的四件寶:森林、楓葉、奇石、根雕。重點是宣傳好保護好和開發好抵季特色資源“奇石”,增加農民收入,發展抵季賞石觀光休閒遊。春夏看奇山品異石,逛天然氧吧;秋冬賞紅葉,遊人間美景,為廣大遊客提供一塊親近自然、近距離觀賞大自然場所。通過旅遊業促進全鄉農業、商貿、交通運輸、餐飲等各行各業的全面發展,把旅遊興鄉的願望變為現實,真正把縣委縣政府命名的“奇山異石之鄉”這塊金字招牌發揚光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