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故事

珠梅“抬故事”又稱珠梅故事會,是漣源市民間祈盼吉慶吉利的一年一度重要民俗活動.內容取材於歷代傳說中的神話故事、古典戲曲及現實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或情節來展示。

起源發展

一台故事一個人物,此為東漢名將馬武扮演者一台故事一個人物,此為東漢名將馬武扮演者

珠梅“抬故事”是出現在湘中地區的一項頗有影響的民間活動。地處湖南省漣源市龍塘鎮。明朝崇禎年間,當時道教已傳入安化(現漣源市)各地,珠梅西元山觀是最早建立的道教寺觀之一,在當時戰亂、民不聊生的情況下,人們祈求祛病消災,許願“抬故事”形式,以了人們的心愿,如此“抬故事”的活動就逐漸得到發展。

可惜,珠梅觀在戰亂中被毀,現在只能成為歷史的記憶;“抬故事”也在“人民公社”時期中斷,在民間消失了近30來年。1986年珠梅人在當地的西元山重修珠梅觀,以三台故事起駕,重新成立了故事會。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逐步推陳出新,既保持了古俗風貌,又創立了一些新的形式,由於陣容強大,並伴有樂隊龍舞,已成為當地農民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習俗節目。

活動內容

“抬故事”取材廣泛,或是歷史人物;或是國家大計,如“縛住蒼龍”等讚美偉大祖國的成就;或是取材農村現實,如‘慶豐收’等謳歌農村新生活的;或是反對不正之風,如“台劍高懸”等.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廣為民眾喜聞樂見。

因小孩身子輕,天真可愛,所以一般選擇10歲以下的小孩進行人物造型和化妝,並站在特製的故事棚木架上表演。故事棚多為方形木架,用彩布裝飾起來,由青壯年輪流抬著巡村遊樂,長達三、四個小時。

意義

珠梅“抬故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它是梅山文化和湖湘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間一種自編自娛的文藝活動。它頌揚民族英雄,弘揚民族精神,鞭撻邪惡,增強人們的是非觀念,特別是對青少年有著切實的傳統教育意義,能夠極大地凝聚民眾力量,對構建和諧社會能夠發揮重大的作用。

保護名錄

“抬故事”2007年被評為婁底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被評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其他城市

此外,在中國江西省寧都縣田頭鎮田頭村,有一種流傳千百年的奇異民俗叫“抬故事”。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人們都會用“抬故事”的形式來慶祝元宵節,並以此祈求風調雨順、國太平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