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苞耳葉馬藍

折苞耳葉馬藍

折苞耳葉馬藍為爵床科,耳葉馬藍屬,國內分布在廣西(那坡),亞灌木,高1-2米,乾時稍黑色;莖上部連同小枝被淺棕色伏微毛,節上較密,具四溝。

基本信息

中文名:折苞耳葉馬藍

拉丁名:Perilepta refracta (D. Fang, Y. G. Wei et J. Murata) C. Y. Wu et C. C. Hu

科拉丁名:Acanthaceae

屬拉丁名:Perilepta

國內分布:產廣西(那坡)

國外分布:孟加拉國、印度東北、喜馬拉雅、中南半島也有分布

海 拔:350

中國植物志:70:120

植物形態

亞灌木,高1-2米,乾時稍黑色;莖上部連同小枝被淺棕色伏微毛,節上較密,具四溝。葉不相等,頂端的較大;葉片紙質至厚紙質,卵形,稀倒卵狀橢圓形,長4.5-20.5厘米,寬2.5-9.2厘米,先端驟短尖,漸尖或稍鈍,基部寬或寬楔形而稍下延,近全緣或有不明顯的小鈍齒,上面無毛,下面在中脈和側脈上幾乎無毛,兩面密布鍾乳體,側脈每邊4-12條,在連同中脈下面稍隆起;葉柄長5-25毫米,毛被同小枝。穗狀花序單生於多數葉腋,長1.5-3厘米,粗7-12毫米,連續,有花4-8對,幾乎無花序梗;苞片對生,連同小苞片和花萼厚紙質,匙狀卵形,約長11毫米,寬6毫米,稍鈍,外面多少被淺棕色貼伏的小硬毛,上部驟外折,具1花;小苞片為極短的長圓形,長13毫米,寬2毫米,外面和邊緣被淺棕色小硬毛,先端常反折;花萼稍二唇形,裂片5,線形,寬1毫米,毛被同小苞片,前方2裂片長10毫米,基部短合生,後方3裂片長13毫米,基部極短的連線;花冠紫色,長約4厘米,微彎,外面無毛,裂片5,先端深微缺;雄蕊2強,短花絲無毛;子房上部被小硬毛,柱頭倒圓錐形。蒴果未見。

據方鼎文載:“本種與多脈馬藍StrobilanthespolyneuraC.B.ClarkeexW.W.Sm.接近,但葉常為卵形,較小,近全緣或有不明顯的小鈍齒,側脈遠較少;苞片上部驟外折,連同小苞片和萼片均較短,先端絕非鑽狀;短花絲無毛。”作者未見模式標本,但根據其描述,花尊為2唇形,應該移入本屬,但葉具柄,與本屬其他種類有所不同,暫先按花萼特徵移至本屬,待看到模式標本進行比較研究,以及做花粉觀察之後,再定其歸屬。

耳葉馬藍屬簡介

折苞耳葉馬藍折苞耳葉馬藍

一次性結實植物,具不等葉性。葉無柄,向基部漸狹,並在著生處多少耳形或抱莖,花序頂生和腋生於上部葉腋,幾無總花梗,穗狀花序相當長,上部的葉通常縮小,被微毛或絨毛。苞片倒卵形或倒楔形,頂端具略向外翻的小尖頭,通常具睫毛,自基部多脈,與花萼幾等長,宿存,花單生苞腋,小苞片小或無,花萼2深裂,即在前方的下唇2裂,在後方的上唇3裂,裂片線形,尖或鈍,具1條脈,中央1枚較大,兩側的稍較短,花冠藍色或堇色,冠管圓柱形,扭彎,較在喉部擴大成鍾狀的部分長,喉基部彎曲,支撐花柱的毛排成兩列,冠檐裂片圓形,近相等,雄蕊4,2強,全部內藏或較長的伸出,沿較長雄蕊的花絲基部被長硬毛,直立,較短花絲全被長硬毛,下彎,花葯直立,頂端鈍或有短尖頭,兩側平扁,中間的不孕雄蕊明顯,花粉粒橢圓,具隔條狀紋飾紋。子房光滑無毛,兩側室各具2胚珠,花柱光滑無毛。蒴果紡錘形,光滑無毛,具4種子,珠柄鉤尖。種子具小基區,基區外的毛環狀,堅挺著生。表皮下層細胞直,部分增厚。
本屬原8種。分布印度中部和北部、喜馬拉雅,西過克什米爾、緬甸、中南半島,直至中國。我國原有3-4種,現增至8-9種(其中廣西4種暫置),1種常見栽培。
屬名模式:Perileptaauriculata(Nees)Bremek.

所有物種:

耳葉馬藍耳葉馬藍

崗耳葉馬藍

凹苞耳葉馬藍

耳葉馬藍

耳葉馬藍屬

紅背耳葉馬藍

龍州耳葉馬藍

墨江耳葉馬藍

泰國耳葉馬藍

銹背耳葉馬藍

折苞耳葉馬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