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古改制

托古改制

托古改制是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前。為了實現他的改良主張而提出的一個辦法。他為了否定封建經典。否定封建正統思想,宣傳自己改制立法的變法主張,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和“改制變法”的祖師爺,目的是借“古聖”來論證變法維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國家將鹽鐵等收歸國有,不準買賣土地和奴隸,控制市場等措施嚴重危害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使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惡化;而廣大農民並未因王莽改制而獲得利益,反而受到更加殘酷的剝削,因而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王莽不再採用西漢的懷柔和羈縻政策,而是以古代儒家“蒞中國而撫四夷”的態度對待匈奴、西域、西南夷諸族,激起民族矛盾,邊疆兵燹不斷。

王莽的托古改制

背景

西漢末年,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併更加嚴重,農民大量破產,或四處流亡,或淪為奴婢。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王朝統治搖搖欲墜之時,一些儒生開始對漢家國運產生懷疑,提出“漢家堯後,有傳國之運”的說法,“易姓改命”論為更多的地主官僚所接受,這為以後王莽托古改制奠定了基礎。

王莽是漢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因其父早死,故能生活節儉,勤奮博學,在貴族、官僚中頗有聲譽,

官至大將軍、大司馬,臨朝輔政。他屢次捐錢獻地,籠絡民心;又奏請增加大臣俸祿,擴充京師太學,因此聲望日隆,各地上書頌揚王莽功德者,以及獻祥瑞、呈符命者,絡繹於途。公元8年,王莽自認是舜的後裔,應受漢禪,藉助“易姓改命”的思潮代漢自立。公元8年,王莽逼迫小皇帝劉嬰禪位於他,在眾人的擁戴下,建立新朝。揭開了托古改制的大幕。

王莽的目的與其他篡位者不同,他不是單純地為了當帝王號令天下,滿足私慾,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用獲得的權力把儒家學說的一套進行實踐,夢想締造一個理想的世界。

王莽登基伊始,即附會《周禮》,構想了一整套對社會進行“復古”改革的藍圖,試圖緩解自西漢中葉以來形成的種種社會危機,並謂之曰“新政”。

核心內容

“托古改制”的核心內容如下:

一、王田制:土地歸國家所有,禁止自由買賣。

二、奴婢制:改奴婢為“私屬”,亦不得買賣。

三、實行“五均六莞”,即在國都長安及“五都”(洛陽、邯鄲、宛城、臨淄、成都)設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賒貸及物價,徵收商稅,經營鹽、鐵、酒、鑄錢和徵收山澤稅。

四、改革幣制。

五、改革中央機構,調整郡、縣劃分,改易官名、地名。

六、改變少數民族族名和首領的封號。

結果

王莽托古改制,不僅沒有成功,反而激化了各種社會矛盾。國家將鹽鐵等收歸國有,不準買賣土地和奴隸,控制市場等措施嚴重危害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使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惡化;而廣大農民並未因王莽改制而獲得利益,反而受到更加殘酷的剝削,因而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王莽不再採用西漢的懷柔和羈縻政策,而是以古代儒家“蒞中國而撫四夷”的態度對待匈奴、西域、西南夷諸族,激起民族矛盾,邊疆兵燹不斷。再加上當時天災連年,黃河決口,終於在公元17年爆發了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王莽軍隊幾路作戰,終於在昆陽大戰中被農民軍擊潰。公元23年,新王朝在赤眉、綠林等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滅亡,王莽也在綠林軍攻入長安時被殺。

王莽托古改制僅僅是王莽在儒家思想影響下的個人空想,根本無法實現,它帶來的是繼秦末農民戰爭後中華大地又一場災難。

康有為的托古改制

背景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又一次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面臨著空前嚴重的危機。當時,康有為、梁啓超等志士仁人意識到必須進行維新變法,否則中國就有亡國滅種的危險。

《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書影《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書影

在西方的民主和科學的思想還沒有在中國普及的情況下,為克服這種困境,康有為採取了借屍還魂的謀略,具體來說就是托古改制。 他為了否定封建經典,否定封建正統思想,宣傳自己改制立法的變法主張,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和“改制變法”的祖師爺,目的是借“古聖”來論證變法維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在康有為看來,制度變革的前提是思想觀念的變革,所以他要在孔學的舊瓶中,裝入民主平等的新酒。他一方面想讓儒家成為社會變革中的思想資源,另一方面也想借“儒教”來抗衡當時影響越來越大的基督教。於是他把孔子立為儒教的教主,想藉此復活一種中國式的宗教。

康有為先後撰寫了《孔子改制考》和《新學偽經考》,而《大同書》則是他托古改制思想的集大成者。這在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主要是在青年儒生中),為後來的戊戌變法奠定了理論基礎。

核心內容

集各家之大成,維新變法,君主立憲。

(1)打破夷夏之分,實現世界大同。

(2)“三世”之說,就是社會形態向高層次的進化。

(3)社會進化分三階段:“封建專制(衰亂世)——君主立憲(小康世,昇平世)——民主共和(大同世,太平世)。”康有為作《大同書》,他知道還有民主共和,可是當時的清朝應當實行君主立憲,這才符合中國的國情。

康有為認為:《春秋》是孔子為“改制”而作的書,只不過其中“托古改制”的“微言大義”長期被古文經學派所淹沒。

結果

康有為的托古改制策略並沒有引起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同情,反而徐桐、文悌等頑固派大臣紛紛抨擊和彈劾他的托古改制思想。戊戌變法只持續了103天便失敗了,托古改制的思想再也無人問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