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串

手串

手串就是佛珠,本稱“念珠”,是指以線來貫穿一定數目的珠粒,於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的隨身法具。佛珠的起源,通常來講是由於古印度人有纓珞鬘條纏身的風尚,沿襲至後世,遂逐漸演變成為佛珠。在佛教經典中,關於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槵子經》所載佛陀對波流離王的開示作為通說。經云: 佛告 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恆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如是漸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捨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樂行。若復能滿一百萬遍者,當得斷除百八結業,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斷煩惱根,獲無上果。…… 王大歡喜,遙向世尊頭面禮佛云: 大善!我當奉行。即敕吏民營辦木槵子,以為千具,六親國戚皆與一具。 王常誦念,雖親軍旅,亦不廢置。

基本信息

一、佛珠的起源

起源

1佛珠
在佛教經典中,關於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槵子經》所載佛陀對波流離王的開示作為通說。經云:
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恆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如是漸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樂行。若復能滿一百萬遍者,當得斷除百八結業,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斷煩惱根,獲無上果。……王大歡喜,遙向世尊頭面禮佛云:大善!我當奉行。即敕吏民營辦木槵子,以為千具,六親國戚皆與一具。王常誦念,雖親軍旅,亦不廢置。

消除煩惱障和報障

由此可知,波流離王在聽到佛陀的開示之後,便開始用木槵子來製造佛珠,持念佛法僧三寶之名,用以消除煩惱障和報障。這應是佛教當中佛珠最初的起源了。

印度

應當指出的是,佛珠雖然已經成為佛教徒的一項重要標誌,但若溯其本源,佛珠並非佛教所創用。如古印度婆羅門教中的毗濕奴派,很早便有持珠的記載。這在出土文物中,便有例證,如在印度出土的公元二世紀“龍王皈佛”造像上,有一尊婆羅門像,其頸上是掛有串珠的。

中國

在我國,國人知道佛珠這一稱謂,最早應始於東晉(317—420)時翻譯的《木槵子經》,只可惜譯者的名字已經失佚了。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兩晉時期異域僧侶來華者甚眾,這些外國沙門中必然會有攜帶佛珠的。
延至唐代,在佛教大興的時代背景下,記載有關佛珠的經典被廣泛傳譯,先後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譯的《陀羅尼集經》、寶思惟譯的《校量數珠功德經》、不空三藏譯的《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義淨三藏譯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等諸多經典。
至此,佛珠開始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間普遍流傳開來,如《舊唐書·李輔國傳》載:
輔國不茹葷血,常為僧行,視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為善。
從現存的實物來看,甘肅敦煌莫高窟中,保存下來有一尊十六國時期(304—439)的泥塑彌勒菩薩像,便是一尊頸部掛有佛珠的造像。此外,在日本保存下來有《佛像圖鑑》一書,其中繪製的唐代高僧像,使用佛珠者比比皆是。可以肯定地說,唐代以後,國人使用佛珠已經是相當普遍了。

二、佛珠的分類

佛珠就其使用方面來講,可以分為三類:
1、持珠——用手掐捻或者持念的佛珠;
2、佩珠——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
3、掛珠——掛在頸上的佛珠。
其中的佩珠,就是現在俗稱的手串.以十八顆子珠者最為普遍,多以名貴材質或顏色亮麗者為之。
而在印度流傳的辟邪手串,亦是手串的一支分類。也稱避邪木手串、避邪木佛珠手串,由辟邪木加工製作而成.
辟邪木生長在印度北部,當年觀音菩薩在此出家修行,為百姓治病,當時印度長年戰亂饑荒,到處發生瘟疫,觀音菩薩用手中的甘露灑向林中,經觀音點化,用這裡的草木治好了印度的瘟疫,後來印度人就把這種樹稱為避邪木,流傳整個印度,佩戴這種木頭做成的手串可避邪消災。從收藏的角度出發,手串可以從材質工藝和藝術文化兩個方面,作為主要價值判定標準。對於貴重材質,如玉、翡翠、琥珀、瑪瑙等各有其材料等級,級別的鑑賞能夠直接影響價值的判定,因此分辨真偽、等級就成為異常重要的收藏基礎;普通材料的收藏價值可以季節在文化藝術價值上,造型風格、工藝取材、設計製作等都可以提升普通手串的收藏價值。
南紅瑪瑙手串
當然,在中國的傳統審美中,製作工藝與材質的關係,是有基本規律可循的,即高檔材料使用高檔工藝,而低檔材料的工藝則相對簡單。因此,作為一種高檔的裝飾品,中國古代的串飾很少選擇抵擋材料,而收藏者的選擇也大多集中在了精工細作的高級材料手串上。 
許多人將手鍊與手串混為一談,實際上它們有很大分別。用最簡單的方式區分,手鍊是單純的裝飾品,不能用來誦經念佛,因此和手串的功用大不相同。手串這個詞,專指佛珠,是佛家在誦經持咒時的輔助工具,可以計數,又能增強修行的效果,是法器的一種,可用多鍾材質製作。記得有本書費心地將手串的材質細分為八大類,不知是否是參考了東陵的陪葬品清單的緣故。籠統地講,我們平時看到的手串材質主要有竹木類、果實(核)類和寶石玉石類。
竹木類
竹和木都可以用來製造手串。竹是一種多年生長的禾本木質常綠植物,柔體而虛中,不易被風雨所摧折,經歷寒暑,枝葉蒼翠不凋,故而古人常把它比作是“臨大節而不可奪”之君子。竹有篁竹、邛竹、文竹、箭竹、棕竹、桃枝竹、斑皮竹等類。篁竹,質堅皮白;邛竹,高節實中;箭竹,堅勁中矢,都是用來製造手串的好材料。
青金石手串
黃花梨又名降香黃檀,學名降香黃檀木。因其成材緩慢、木質堅實、花紋漂亮,始終位列五大名木之一,明、清時期考究的木器家具都選“黃花梨”製造,帶有“鬼臉”紋的黃花梨手串也身價不菲。
檀香木,又名旃檀,能作香料焚燒,亦可入藥。如《一切經音義》中注釋說:旃檀,謂白檀能治熱病,赤檀能去風腫,皆是除疾安身之藥,故名與樂。
目前,用來製造手串的檀木,以黃檀和紫檀居多。尤其是紫檀,因木材堅實,紋理細密,色澤紫紅,加之有馥郁的香氣,被列為佛教五香(瀋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羅香、天木香)之一,為人們所鍾愛。
果實(核)類
果實(核)的手串,在竹木類的佛珠和手串的大家庭中占有很大比例,也因價格相對低廉而廣受大眾歡迎。其中,以桃核、橄欖核為果核類的代表,以木槵子、椰殼(蒂)為果實類的代表。
桃樹是一種落葉喬木,易植而子繁,故被人們廣泛種植。據傳桃木可以驅鬼,桃梗可能禳惡,桃符可以辟邪,而桃核堅硬,可以用來雕刻成具有深刻含義的手串。
橄欖是一種常綠喬木,果實長圓而兩頭尖,因其味苦澀而甘,故有“諫果回甘”之稱。橄欖核堅硬如石,是製造手串的極佳材料。
木槵子,亦稱作無患子,是一種生長在高山上的喬木,枝葉如椿樹,其葉對生,初夏之季開黃色小花,其蒴膨大,裂而為三。結實大如彈丸,堅黑如漆珠。因在《木槵子經》中佛陀曾教導波流離王貫穿木槵子作念珠,遂使得後世的佛教徒均喜用木槵子來製造手串,意喻秉承佛陀教誨,無有忘失。
天然碧璽手串
椰,或作“枒”,是一種生長在熱帶地區的常綠喬木。果實叫椰子,可用來製造手串。據清代袁枚《隨園詩話》中說:“近來習尚,丈夫多臂纏金鐲,手弄椰珠……。”由此可知用椰殼(蒂)來製造手串在清初已很普遍,有數百年的歷史了。
而竹木類,乃至所有手串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一類就要數菩提子手串了。其實,菩提子並非菩提樹所結的果實,而是指一種產於雪山附近、名字叫川谷的草本植物,其具體相狀是:
春天長苗,莖高三、四尺,葉如黍,開紅白色花,呈穗狀,夏秋之際間結實,圓而色白,有堅殼,如琺瑯質。因多用念佛之數珠,故又稱菩提子。木本者為其別種,我國唯天台山有之,稱為天台菩提。
而現今,“菩提”早已是一個通稱了,代表著“覺悟”的含義。《大唐西域記》云:“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尤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
而以菩提來命名的佛珠質料,總計有三十多個品種。這其中有依產地來命名的,如天台菩提、天竺菩提等;有依紋理來命名的,如星月菩提、鳳眼菩提等。《佛說較量數珠功德經》說:
若菩提子為數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數誦一遍,其福無量。
正因為菩提子有如此深遠的含義,因此通常將許多的佛珠皆命名為菩提,而信仰佛教者必有一串菩提手串。
當下最流行的菩提子莫過於星月菩提和金剛菩提。金剛菩提顏色焦黃,狀如多瓣的核桃,市面上以五瓣或六瓣最為常見,表面糾結溝壑深重。星月菩提色白,上面密布黑點,如同浩然天空中星羅棋布。每顆菩提上有一小小圓洞,稱為“月”。星月菩提形象美觀有特色,盤完時間久了顏色會由白轉黃再轉紅,油亮光潤。
寶玉石類
千百年來,玉石一直受到中國人的喜愛。在中國文化中,玉象徵吉祥,傳說可以避邪、禳災和帶來幸運,又有“君子比德如玉,有仁、智、禮、忠、信之道”的說法,所以玉石手串也收到人們喜愛。
至於寶石類,比較常見的有:水晶、橄欖石、木變石、綠松石、孔雀石、芙蓉石、東陵石、青金石、碧璽、石榴石、金沙石等諸多品類。但這些只能算是次等寶石,遠遠比不上金剛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這四大名貴寶石,晶瑩剔透、色彩鮮艷的寶石手串是女士的最愛。
除上述類別外,還有用陶瓷、紫砂、雕漆、牛骨等質料做成的手串,成為藏友們的個性化藏品。

三、手串顆數的含義

(1)十八顆

俗稱“十八子”,此中所謂“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
六根: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
六塵:1、色塵,2、聲塵,3、香塵,4、味塵,5、觸塵,6、法塵;
六識:1、眼識,2、耳識,3、鼻識,4、舌識,5、身識,6、意識。

(2)十四顆

表示觀音菩薩與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眾生同一悲仰,令諸眾生獲得十四種無畏的功德。十四無畏
1、使眾生返照自性,獲得解脫;
2、使眾生鏇轉知見,苟遇火難,火不能燒;
3、使眾生鏇轉觀聽,雖遇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4、使眾生入於羅剎鬼國,鬼自滅惡;
5、使眾生六根消復,臨當被害,刀段段折壞;
6、菩薩明照十方,使眾生不受藥叉、諸幽冥所害;
7、使眾生不受虛妄聲塵系縛;
8、使眾生行於險路如行坦途,遇賊不受劫;
9、使性多淫者,不生色念;
10、使懷忿記恨之人不生瞋恚;
11、使一切昏鈍無善心之人遠離痴暗;
12、使無子眾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
13、使無子眾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
14、使眾生持觀音名號者,所得福德與恆河沙數無異。

佛珠功用

誦經持咒,作為計數的法器
佛珠是佛教弘法最為方便的法器。而記數則是他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佛教認為,佛珠是“引接普遍根基,牽課修業之具也”。大家都知道,佛教信眾在朝暮課誦和平日念佛、持咒、誦經時,都會在每念誦一句的佛號或咒語時,波動手中的一顆珠粒,如此周而復始,循環計數。
制心一處,增強智慧
佛珠能夠幫助持用者起到制心一處、熄滅妄想、收攝心意、專注修行、增強智慧、淨化心靈,找回原本無染自在真心的作用。現代心理科學已證明,注意對人類的心理活動有特殊的意義,它是人類高級心理活動的重要條件。所謂注意,是意識的一個屬性,是人的心理活動或意識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作用還在於選擇信息,使之處於心理活動或意識的中心,以便能夠被有效的記錄、加工或處理。雖然人類生活於大千世界,可以感知的對象無窮無盡,但在某一個時間裡,人們卻只能去感知、思考有限的少數對象。
佛教認為世間有無數的煩惱,當人們虔誠念佛或咒語,掐撥一顆珠粒,煩惱就可解除。因為念佛時,要排除一切雜念,做到心地清淨,所以,佛珠也被稱為“清心珠”。
警醒道念,莊嚴威儀
對佛教信眾而言,一串佛珠攜持在手,自然應該時刻提醒自己反省,警醒道念,莊嚴威儀,時時處處展現佛教慈悲喜舍的精神。佛教認為:“若復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誦佛名及陀羅尼,但能手持隨身,行住坐臥,所出言說,若善若惡,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諸佛誦咒無異,獲福無量。”
對一般的社會大眾而言,佛珠還意味著“弗誅”。意思是說,當人們將佛珠佩戴在自己的身上時,應該時刻提醒自己要愛惜生命,愛護生靈。
鑲災祈福,慰藉情感
佛珠,時常被視為鎮妖避邪的護身符,認為它在關鍵時刻可以助人鎮定自若,迴避凶煞,消災解難,戰勝邪惡,慰藉情感。若按佛家的說法,凡是愛戴佛珠的人,都是有“善根”的表現,都應看作是自無始劫來與佛有緣的人。
處在人聲鼎沸,喧囂嘈雜的城市之中,手持一串佛珠,或能在不知不覺間成全了人的某種願望。當人們在乘坐飛機、火車、汽車的時過程中,若持有一串佛珠在手並以順時針掐算,就會自然而然地心無旁騖、神定氣閒、自在安樂,而且可以起到調養經絡、舒展筋骨的作用。
另外90年代開始也有人把佛珠掛在汽車上以求平安吉祥,更有人把佛珠編成手機鏈,掛在自己的手機上,以鑲災祈福與裝飾手機。
結緣佳品,交友信物
佛珠還是人們表達思想感情的極好信物和禮品,很多人喜歡將佛珠作為結緣的禮品,饋贈給親戚朋友。戀人之間也可以以送佛珠來傳情達意。
流露品味,體顯修養
佛珠當然還是美麗的飾物,它以恆常不變的情懷,裝點著我們生活著的世界。佛珠作為一種裝飾品,不僅可以作為藝術品來修飾自己,使優雅、知性、溫柔、在腕間、脖子上流露。更重要的是還可以使一個人信仰、修養、風格和愛好得到外化。因此,佛珠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社會大眾所接受、喜愛、把玩和收藏。
近些年來,影視明星,歌舞大腕,藝壇新秀,在大庭廣眾之下都喜歡佩戴佛珠以顯示自己超凡脫俗,溫文爾雅,時尚潮流,與眾不同。人們走在大街上,也不難發現許多並非是佛教信眾的男男女女也喜歡佩戴佛珠以顯示自己的個性、時尚和潮流。佛珠儼然成為一種時尚新潮的裝飾品了。
人文關懷、專項收藏
在漫長的歷史延續過程中,佛珠處處體現出一種高尚的人文關懷。人們運用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各種資源和世間的稀缺寶貴的各種材質,採用種種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製作出莊嚴典雅、形色各異的無數種佛珠,在積澱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形成獨特的佛珠文化。
由於佛珠經得起時代的洗禮、歷史的打磨,因此,在歷經歲月磨礪之後,會顯得更加的溫潤恬靜,非同尋常。也正因為如此,佛珠成為了一種深受人們喜愛,具有很高保值、升值潛力和空間的專項藝術投資收藏品。

四、製作手串的材料

(一)菩提類

菩提子,恐怕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一類手串。其實,菩提子並非菩提樹所結的果實,而是指一種產於雪山附近、名字叫川谷的草本植物,其具體相狀是:
春天長苗,莖高三、四尺,葉如黍,開紅白色花,呈穗狀,夏秋之際間結實,圓而色白,有堅殼,如琺瑯質。因多用念佛之數珠,故又稱菩提子。木本者為其別種,我國唯天台山有之,稱為天台菩提。
而現今,“菩提”早已是一個通稱了,代表著“覺悟”的含義。《大唐西域記》云:
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尤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
而以菩提來命名的佛珠質料,總計有三十多個品種。這其中有依產地來命名的,如天台菩提、天竺菩提等;有依紋理來命名的,如星月菩提鳳眼菩提等。攜帶一串菩提手串,是會給人增福無量的。《佛說較量數珠功德經》說:
若菩提子為數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數誦一遍,其福無量。
正因為菩提子有如此深遠的含義,因此通常將許多的佛珠皆命名為菩提,而信仰佛教者必有一串菩提手串。

(二)寶玉石類

寶石,因其顏色鮮艷、質地晶瑩、光澤燦爛、堅硬耐久,而又存世稀少,故較為貴重。一般來講,比較常見的寶石種類有:水晶、橄欖石、木變石、綠松石、孔雀石、芙蓉石、東陵石、青金石、碧璽、石榴石、金沙石等諸多品類。但這些只能算是次等寶石,遠遠比不上金剛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這四大名貴寶石,因這些寶石異常珍貴,故用這些寶石來製造手串,多為皇室或富紳所持用,一般人是無法得到的。如在《虛雲老和尚年譜》一書中,便有關於虛雲老和尚委託寬航法師將某親王所贈的“七色九寶羅漢珠”一串,帶到香港交給岑學呂居士留念的記載。

千百年來,玉石象徵吉祥,傳說可以避邪、禳災和帶來幸運,以及受到“君子比德如玉,有仁、智、禮、忠、信之道”的影響,那些採用玉石製造的手串,也受人們極為喜愛。

(三)果實(核)類

果實(核)類手串,在佛珠的大家庭中占有很大比例。人們隨便就可以列舉出不少種類,桃核雕刻核桃雕刻、橄欖核雕刻、皤桃核、金剛子、太陽子、天薏子、蓮子、椰蒂、五眼六通等。這其中以桃核、橄欖核為果核類的代表,以木槵子、椰殼(蒂)為果實類的代表。
桃樹是一種落葉喬木,易植而子繁,故被人們廣泛種植。據傳桃木可以驅鬼,桃梗可能禳惡,桃符可以辟邪,而桃核堅硬,可以用來雕刻成具有深刻含義的手串。
橄欖是一種常綠喬木,果實長圓而兩頭尖,因其味苦澀而甘,故有“諫果回甘”之稱。橄欖核堅硬如石,是製造手串的極佳材料。
木槵子,亦稱作無患子,是一種生長在高山上的喬木,枝葉如椿樹,其葉對生,初夏之季開黃色小花,其蒴膨大,裂而為三。結實大如彈丸,堅黑如漆珠。因在《木槵子經》中佛陀曾教導波流離王貫穿木槵子作念珠,遂使得後世的佛教徒均喜用木槵子來製造手串,意喻秉承佛陀教誨,無有忘失。
椰,或作“枒”,是一種生長在熱帶地區的常綠喬木。果實叫椰子,可用來製造手串。據清代袁枚《隨園詩話》中說:“近來習尚,丈夫多臂纏金鐲,手弄椰珠……。”由此可知用椰殼(蒂)來製造手串在清初已很普遍,有數百年的歷史了。

(四)竹木類

竹和木都可以用來製造手串。竹是一種多年生長的禾本木質常綠植物,柔體而虛中,不易被風雨所摧折,經歷寒暑,枝葉蒼翠不凋,故而古人常把它比作是“臨大節而不可奪”之君子。竹有篁竹、邛竹、文竹、箭竹、棕竹、桃枝竹、斑皮竹等類。篁竹,質堅皮白;邛竹,高節實中;箭竹,堅勁中矢,都是用來製造手串的好材料。
用來製造佛珠的一般材質,可用松、柏、桂、椒、桐、梓等,因為松柏後凋,比喻堅貞、壽考;桂椒馥郁,表示拔萃通神;桐為嘉木,鳳凰可棲;梓是良材,用制琴瑟,大都具有一定的含義。但是,比較名貴的木製手串,多選用檀香、沉香、伽南、烏木等珍貴材料。
檀香木,又名旃檀,能作香料焚燒,亦可入藥。如《一切經音義》中注釋說:旃檀,謂白檀能治熱病,赤檀能去風腫,皆是除疾安身之藥,故名與樂。
時至今日,用來製造手串的檀木,以黃檀和紫檀居多。尤其是紫檀,因木材堅實,紋理細密,色澤紫紅,加之有馥郁的香氣,被列為佛教五香(瀋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羅香、天木香)之一,更為人們所鍾愛。

(五)其它種類

這一項的涵蓋面非常廣泛。可以說,除了上述之外,皆應屬於此項。牛角、牛骨、犀角、象牙等由於律制所限,一向被漢傳佛教所排斥,卻深受藏傳佛教的喜愛,藏傳佛教甚至還有用人頭骨來製造手串的,佩帶或持用這些手串,也就更能使人了知生死的本來。同時,還會使人感受到一些神秘的宗教氣氛。
除此之外,還有用陶瓷、紫砂、雕漆等質料做成的手串,這些形態各異的手串,也同樣會帶給人們無盡的遐思。
時下許多並非信仰佛教的男女,皆以佩帶手串為榮,使手串儼然成為一種時尚飾品了.

手串

源於串珠與手鐲的串飾品,今天已經演化為集裝飾、把玩、鑑賞於一體的特色收藏品。串珠最先用於頸飾,通常由有孔飾物串連而成。中國因遼闊幅員、悠久歷史、富庶產物和多元的文化內涵,可供於串珠的材料多達幾十種,古代有石珠、骨珠、蚌珠、木珠、瓷珠、玉珠、陶珠、水晶、瑪瑙、琉璃、玻璃、樹種、東珠、象牙等等。
在現代手串中,由於材源和社會風尚的演變,沉澱下來比較常見的串飾材料有20多種,本書精選出其中的八大類來闡述。本書即粗列了幾種大眾常見且在賞析購買中容易出現魚龍混雜的一些手串的基礎信息,作為收藏者、愛好者茶餘飯後的談資。
從收藏的角度出發,手串可以從材質工藝和藝術文化兩個方面 ,作為主要價值判定標準。對於貴重材質,如玉、翡翠、琥珀、瑪瑙等各有其材料等級,級別的鑑賞能夠直接影響價值的判定,因此分辨真偽等級就成為異常中的收藏基礎;普通材料的收藏價值可以季節在文化藝術價值上,造型風格、工藝取材、設計製作等都可以提升普通手串的收藏價值。當然,在中國的傳統審美中,製作工藝與材質的關係,是有基本規律可循的,即高檔材料使用高檔工藝,而抵擋材料的工藝則相對簡單。因此,作為一種高檔的裝飾品,中國古代的串飾很少選擇抵擋材料,而收藏者的選擇也大多集中在了精工細作的高級材料手串上。

串飾

作為念珠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六朝,因此作為“佛珠”或者“數珠”用途的手串是本書介紹的另外一個重點。最初的念珠專用患樹的種子,稱“無患子”,取義消災避難、斷除隱患。後世大量的手串選擇數核、樹子與此有一定的淵源。尤其是橄欖、菩提子、核桃更是有明顯的宗教用途。另外木質、樹子材料的手串製作大多數與雕刻工藝結合,在價值上更強調製作工藝的精細。在現在的手串雕飾題材中,出了傳統的佛頭、佛經與佛教其他 ,更多了童子\仕女等世俗題材,因此在鑑賞與把玩時,有更多的文人樂趣.

在今時今世,談及與裝飾有關的話題,無不與時風尚美有關係.在手串的鑑賞中,除了傳統的收藏、把玩者,還有大量以佩戴手串為時尚的青年人。他們在鑑賞手串時已經打破很多傳統的材料與工藝審美觀。把手串飾品作為描述個性與身份的服飾細節,更注重的是手串材質與製作工藝的特別之處,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手串鑑賞觀念。本書對此類讀者也力圖有一定的幫助。例如在晶石、琥珀以及樹子的選擇與佩戴上,提供簡單的常識。
中國古代裝飾名物的使用、製作與審美,到民國時期為止大約分了8個階段,明清(第七階段)與民國(第八階段)的裝飾觀念對現世傳統的手串審美有直接的影響。因為手串遺存品的鑑賞不作為本書的重點,只是從整體上談及。今世手串在形制、材料與分類上,與中國傳統的飾品淵源極深。另外,由於手串與人身體的貼近關係,所以與其他“靈性類”飾品一樣,與主人之間存在“緣法”,有一種超越時空客觀的緣靈。總之,愛物喜物之人,對於手串的鑑賞和情感自有自己的微妙之處,這恐怕是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微妙,箇中滋味,唯有真心之人,才能體會。

注意事項

佛教認為,對於佛教信眾,或者希望通過持佩佛珠以趨吉避凶的人來說,除了需要關注心身清淨這條最主要、最根本的注意事項外,還應該知道下列這些基本注意事項:
1.當佛珠不使用和不佩戴時,應將其放在佛堂里或者佛像前。有薰香的佛教信眾,每天早上起來使用佛珠之前,應該用薰香熏一下。
2.當將佛珠掛在脖子上或者掛在牆上時,應該將母珠(佛頭、佛塔)向上。
3.佛珠一般除了誦經念咒之時,應該非時不用。持用時,應該在腰部以上的位置,鄭重嚴肅地記數。不要在持念時隨意掄動或擺動佛珠。
4.不可將佛珠用於統計人數或計算金額等等。
5.密宗行者,用於正念誦等盛儀修法時所持用的佛珠,念誦既畢,須將佛珠於掌中蟠妥,頂戴發願,其後則連同金剛杵等法器置於寶盤中或銀盤上,不得與日常生活隨身攜行佛珠相混用。
6.不可將佛珠隨意放置,也不可使佛珠接觸地面。
7.在觸摸佛珠之前,應當洗手。不要用觸摸過蔥、蒜、韭菜、肉、魚等葷腥以及不潔淨東西的手觸摸佛珠。飲酒時,最好也不要佩戴佛珠。吸菸時,應該注意不要將煙霧噴吐到佛珠。
8.不要將自己的佛珠輕易展示與別人,也不要隨意觸摸他人的佛珠,更不可將其交託他人保管。
9.從事粗重勞動、體育活動或涉水、洗澡、洗頭時,請不要佩帶佛珠,以免使其受損。
10.夫妻同房時,應將佛珠摘下,並使其遠離床邊。
11.不要將佛珠隨意放在褲子口袋中。去衛生間方便時,應將佛珠取下,或放在上衣口袋中,或貼身掛在脖子上。
12.倘若發現自己所持用的佛珠有破損等缺陷,應及時更換,或置於火爐中供養智慧本尊,或將其投入江河湖海中供養水神。
13.佛教認為,除此之外,更不能持用不如法的佛珠。所謂“不如法”的佛珠,一般是指從違越誓言者、持邪見者、造作無間罪者、劊子手(屠夫)、骨肉相殘者、盜賊等人手中得來的;或者從別人手中搶奪而來的;或者他人丟失的;或者取自於佛像裝飾品的;或者被火燒過的;或者子珠類別不同、形狀大小不一、有破損等情形的佛珠,都屬於不如法,都不應該持佩。
以上這些注意事項,可能對大多數非佛教信眾而言,接受起來略微有些困難。但人們也不應該忘記,眾生平等,生活在社會中所有的人,是需要相互尊重的,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一個人,當然可以有自己對待世間事物的看法,但在這同時,最好不要對他人如何理解、如何表達、如何對待,評頭論足,妄加評論。
14.另外,凡屬採用有機寶石材質製成的佛珠,例如珊瑚、珍珠、硨磲、琥珀等佛珠,不能與茶水、鐵鏽水等有色液體相接觸,以防止其染污變色。
15.佛珠的金屬配飾,應該遠離硫磺泉、漂白水、化學藥品等。因為金屬配飾一旦接觸這些物品,容易使配飾表面氧化變黑,失去光澤:如果不慎接觸,應該及時擦拭乾淨。如果銀飾失去光澤,可用擦銀布,或用洗銀水擦洗,均可使其恢復光澤,光亮如初。
以上這些,僅僅是持佩佛珠最基本的注意事項,至於每類佛珠具體的注意事項,我們將在下面每類佛珠中詳細予以介紹。

其它種類

這一項的涵蓋面非常廣泛。可以說,除了上述之外,皆應屬於此項。牛角、牛骨、犀角、象牙等由於律制所限,一向被漢傳佛教所排斥,卻深受藏傳佛教的喜愛,
藏傳佛教甚至還有用人頭骨來製造手串的,佩帶或持用這些手串,也就更能使人了知生死的本來。同時,還會使人感受到一些神秘的宗教氣氛。
除此之外,還有用陶瓷、紫砂、雕漆等質料做成的手串,這些形態各異的手串,也同樣會帶給人們無盡的遐思。
時下許多並非信仰佛教的男女,皆以佩帶手串為榮,使手串儼然成為一種時尚飾品了.

手串

源於串珠與手鐲的串飾品,今天已經演化為集裝飾、把玩、鑑賞於一體的特色收藏品。串珠最先用於頸飾,通常由有孔飾物串連而成。中國因遼闊幅員、悠久歷史、富庶產物和多元的文化內涵,可供於串珠的材料多達幾十種,古代有石珠、骨珠、蚌珠、木珠、瓷珠、玉珠、陶珠、水晶、瑪瑙、琉璃、玻璃、樹種、東珠、象牙等等。
在現代手串中,由於材源和社會風尚的演變,沉澱下來比較常見的串飾材料有20多種,本書精選出其中的八大類來闡述。本書即粗列了幾種大眾常見且在賞析購買中容易出現魚龍混雜的一些手串的基礎信息,作為收藏者、愛好者茶餘飯後的談資。
從收藏的角度出發,手串可以從材質工藝和藝術文化兩個方面,作為主要價值判定標準。對於貴重材質,如玉、翡翠、琥珀、瑪瑙等各有其材料等級,級別的鑑賞能夠直接影響價值的判定,因此分辨真偽、等級就成為異常重要的收藏基礎;普通材料的收藏價值可以季節在文化藝術價值上,造型風格、工藝取材、設計製作等都可以提升普通手串的收藏價值。
當然,在中國的傳統審美中,製作工藝與材質的關係,是有基本規律可循的,即高檔材料使用高檔工藝,而低檔材料的工藝則相對簡單。因此,作為一種高檔的裝飾品,中國古代的串飾很少選擇抵擋材料,而收藏者的選擇也大多集中在了精工細作的高級材料手串上。

串飾

作為念珠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六朝,因此作為“佛珠”或者“數珠”用途的手串是本書介紹的另外一個重點。最初的念珠專用患樹的種子,稱“無患子”,取義消災避難、斷除隱患。後世大量的手串選擇數核、樹子與此有一定的淵源。尤其是橄欖、菩提子、核桃更是有明顯的宗教用途。另外木質、樹子材料的手串製作大多數與雕刻工藝結合,在價值上更強調製作工藝的精細。在現在的手串雕飾題材中,出了傳統的佛頭、佛經與佛教其他,更多了童子\仕女等世俗題材,因此在鑑賞與把玩時,有更多的文人樂趣.
在今時今世,談及與裝飾有關的話題,無不與時風尚美有關係.在手串的鑑賞中,除了傳統的收藏、把玩者,還有大量以佩戴手串為時尚的青年人。他們在鑑賞手串時已經打破很多傳統的材料與工藝審美觀。把手串飾品作為描述個性與身份的服飾細節,更注重的是手串材質與製作工藝的特別之處,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手串鑑賞觀念。本書對此類讀者也力圖有一定的幫助。例如在晶石、琥珀以及樹子的選擇與佩戴上,提供簡單的常識。
中國古代裝飾名物的使用、製作與審美,到民國時期為止大約分了8個階段,明清(第七階段)與民國(第八階段)的裝飾觀念對現世傳統的手串審美有直接的影響。因為手串遺存品的鑑賞不作為本書的重點,只是從整體上談及。今世手串在形制、材料與分類上,與中國傳統的飾品淵源極深。另外,由於手串與人身體的貼近關係,所以與其他“靈性類”飾品一樣,與主人之間存在“緣法”,有一種超越時空客觀的緣靈。總之,愛物喜物之人,對於手串的鑑賞和情感自有自己的微妙之處,這恐怕是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微妙,箇中滋味,唯有真心之人,才能體會。

佛珠手串的保養方法

一、佩戴佛珠手鍊時不要同時佩戴其它的金屬首飾,避免磨損。

二、避免接觸水汽和化學製品,別戴著游泳,尤其是在海水。

三、戴完後用布擦擦乾淨,放密封袋。

四、帶雕刻的佛珠手鍊因佩帶而沾灰,可以用軟毛刷沾牙膏刷洗,洗後要用棉布馬上擦乾即可。

五、佛珠手鍊的保養要經常用手觸摸珠寶,會增強手鍊光澤。

六、洗手時最好將它取下,肥皂含有鹼性物質會損害佛珠和影響佛珠的光澤。

七、金絲楠類木珠,可以在磨損部位,塗一點橄欖油核桃油。吃核桃杏仁時,給木珠發白部位抹一抹,立即恢復如新。

木質手串的盤玩

小葉紫檀、海黃、越黃手串由於木質細膩含油量高,所以不容易變形開裂。盤的時候就不用上任何油。
1.用搓澡巾用力搓珠子表面。作用其實是清潔珠子表面的膠層和髒色以及進行精細拋光,2-3天,每天大約2-3小時。
2.用柔軟的棉布盤搓一個星期也算是拋光。如果是小葉紫檀手串,軟布表面會有紅色痕跡這都是正常現象,一個星期後顏色會變淡。
3.在陰涼處自然放置一個星期。讓珠子自然乾燥,同時表面均勻地和空氣接觸形成細密均勻的氧化保護層。
4.開始手盤。這時的手一定是要剛剛洗過並且已經乾透,汗手請不要直接盤,最好戴砂布手套盤,乾手和微汗的手可以直接盤。注意珠子的孔口周圍一定要盤到。一天可以盤30分鐘左右,一個星期到兩個星期後,你可以感覺乾手盤珠子時有輕微的黏阻感,其實這時的珠子已經形成了一層薄薄的包漿。
5.放置一段時間再進行自然乾燥。讓包漿進行一定程度的硬化,一般是一個星期左右。
6.重複4和5的過程5-6遍,也就是3個月的時間,你會看到你的珠子很有靈氣的光澤。盤得好的珠子有時會呈現較強烈的反光,有些像玻璃光澤。

菩提手串的保養

菩提子串珠在保養中主要有三大忌,也就是忌水、忌乾和忌污染。
水對菩提子串珠的傷害是異常巨大的,不經意間沾惹的少量水漬就有可能造成串珠表面脫皮、掉色、腫脹甚至開裂的悲劇,所以菩提子串珠在保養中首要就是忌水。平時不要將串珠隨意放置,一定要留心周圍的水源。在洗漱的時候最好事先摘下或者放入衣服內襯中,如果不小心接觸了水,最好立刻用柔軟的毛巾擦乾,隨後再放置於避風處將其陰乾。不過也要注意陰乾菩提子串珠的環境,一般來說高溫暴曬、低溫寒冷抑或是溫差變化極大的情況都有可能使菩提子串珠內里結構產生變化,在熱脹冷縮的反覆作用下產生更為嚴重的開裂後果。
同時,乾燥也會給菩提子串珠帶來一定的傷害,尤其是盤玩之後的菩提子串珠一時用不上,如果保存不當就會面臨風乾開裂的問題。所以在保養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密封袋或者是密封盒,最好是樂扣樂扣這樣高品質的收納盒。有的時候,把玩者的皮膚乾燥,在冬天的時候不出油,即使在身體上多次磨蹭依然解決不了串珠表面乾澀的狀況,這個時候可以少量的在自己的手上滴上幾滴橄欖油或是甘油,然後再用手進行盤玩。但是要注意油量不可以太大,以免造成我們前文提到的油脂層污點,大家可以多用手轉動拿捏一會兒,保證串珠表面受油的平均。總的來說,夏天更適合盤玩菩提子串珠,因為大家身上出油會更多一些,身上的汗液和油脂也會更多。
菩提子串珠在我們入手初期清潔完之後,並不是就不會再受到污垢的侵襲了,實際上髒污對菩提子串珠的威脅還是很大的。所以大家在日常保管中,要注意防污防塵,選取一些密封性好的容器。而且相對於密封袋來說,這些高品質的容器也可以防止外力對菩提子串珠的硬性傷害,萬一不慎墜落到地面或是和硬物產生碰撞,容器都可以產生一定的緩衝效果,防止菩提子串珠的外形遭到損傷。要知道菩提子和其他的籽料相比,稜角、曲線以及造型等外形因素對品相的影響會更加突出一些,所以用心的防護也是必要的。當然也有玩家反映說明明已經將菩提子串珠放在密封容器之中了,但是一段時間之後發現串珠居然長毛了,覺得非常奇怪。其實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尤其是在南方地區。長毛,其實是菩提子串珠產生了霉變效果,這是因為菩提子串珠的籽料是植物的種子、根莖或是其他部分,再加上容器密封不完善造成水汽和籽料相接觸,在這樣的環境下就會產生霉變。好在霉變的影響很小,大家只需要用毛巾把霉變物質清除乾淨就可以了,對串珠不會產生絲毫的不良效果,算是影響力最小的污染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