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姓

扁鵲在自己的醫療生涯中,不僅表現出高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還表現出高尚的醫德。 扁鵲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扁鵲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扁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羌族,出自明朝時期大理傈僳族扁氏部落,屬於以植物名稱為氏。

扁姓扁[扁、鶣,讀音作biǎn(ㄅㄧㄢˇ)]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著名中醫扁鵲,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漢朝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史記·扁鵲列傳》記載:秦越人,公元前407~前310年,號稱扁鵲,勃海郡鄚人(今河北任丘),後居於盧國(今山東長清),因而又稱為盧醫
少年時期,秦越人在故里做過舍長,即旅店的主人。當時在旅舍里有一位長住的旅客長桑君,秦越人與長桑君過往甚密,感情融洽。長期交往以後,長桑君終於對秦越人說:“我是一名醫師,掌握著一些秘方驗方,現在我已年老,想把這些醫術及秘方傳授予你,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外傳。”
秦越人當即拜長桑君為師,並繼承其醫術,終於成為先秦時期醫家的傑出代表。
秦越人成名後,週遊各國,為人治病,便仿照黃帝時期的古醫師鶣號稱鶣鵲,後被簡稱為扁鵲。
扁鵲醫術高明,又常為君主看病,他的行醫事跡及醫學成就在先秦時期就有不少著作予以記載。由於扁鵲醫術高超,被到當時秦國的太醫令李醯所嫉妒。
周郝王姬延五年(秦悼武烈王贏盪元年,公元前310年),扁鵲拜見秦悼武烈王,秦悼武烈王把自己的身體不適告訴了扁鵲,扁鵲檢查後願給他治療。太醫令李醯卻跟秦悼武烈王說:“大王,您的病在耳朵和眼睛之間,即使治療也不一定能治癒,弄不好還會使耳朵聾、眼睛不明哩。”
秦悼武烈王遲疑起來,把這些話告訴了扁鵲。扁鵲聽了大怒,把治病的石針丟在地上,說:“大王,您跟懂得醫理的人商量治病,卻又讓不懂醫的人來破壞,這怎么能行呢?假使您用這種辦法來管理秦國,那么只要在一次重大的舉動上遲疑不決,秦國就會滅亡的啊!”秦悼武烈王聽後感到非常羞愧,連忙呵斥了李醯,並堅持由扁鵲治療,很快就治癒了困擾自己多年的疾病。
太醫令李醯因此更加恨扁鵲,派出了一名刺客,將扁鵲殺害了。
扁鵲在診視疾病中,已經套用了中醫全面的診斷技術,即後來中醫總結的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稱它們為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這些診斷技術,充分地體現在史書所記載他的一些治病的案例中。
扁鵲精於望色,通過望色判斷病證及其病程演變和預後。如他晉見齊桓侯時,通過望診判斷出桓侯有病,但是病情尚淺,病位還只是在體表腠理的部位。他勸齊桓侯接受治療,如不治則病情將會加深。桓侯因自我感覺良好,拒絕治療。不久,扁鵲再度晉見桓侯時,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已進展到血脈,再次勸說其接受治療,以免病情更加發展。桓侯仍然拒絕治療,心中不悅,認為扁鵲在炫耀自己,並以此牟利。當扁鵲第三次晉見他時,認為病情已惡化,病位進入到內部腸胃,如不及時治療,終將難治。桓侯仍不予理睬。最後一次,扁鵲通過望診,判斷桓侯病情危重,已進入到骨髓深處,病入膏肓,無法救治。果然不出所料,齊桓侯不久即發病,終於不治而死。此病例說明扁鵲當時已經能很好套用望診,而且診斷水平相當高。
扁鵲的切脈診斷法也很突出,具有較高水平。《史記》中稱讚扁鵲是最早套用脈診於臨床的醫生。在先秦時期,中醫的脈診是三部九候診法,即在診病時,須按切全身包括頭頸部、上肢、下肢及軀體的脈。扁鵲脈診及其理論可從虢太子這一病例的診斷中體現出來。當時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鵲通過脈診判斷為“屍蹶”。他認為患者的陰陽脈失調,陽脈下陷,陰脈上沖,也即陰陽脈不調和,導致全身脈象出現紊亂,故患者表現如死狀。其實,患者並未真正死亡,除脈診外,他還觀察到患者鼻翼微動。結合切摸,他發現兩大腿的體表仍然溫暖,因而敢於下此判斷。扁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套用脈診來判斷疾病的醫生,並且提出了相應的脈診理論。
在治療方面,扁鵲能熟練運用綜合治療的方法。其中,從治療虢太子一例,他所用的方法有厲針砥石,即針刺法,還有熱熨法和服湯藥法等。綜合療法為扁鵲行醫時的主要治療措施。
春秋時期,在臨證中醫學尚未明確分科。儘管在《周禮》中已有獸醫、食醫、疾醫和瘍醫之分,但這僅僅是在宮廷中的設定。獸醫、食醫、瘍醫分別管理牲畜疾病、宮廷飲食調配和以刀剪割切的外科等事項。除此以外的其他病證,都屬疾醫的範疇。扁鵲是一位能兼治各科疾病的多面手,齊桓侯、虢太子等案例,都說明他是內科方面的能手。扁鵲還能根據當地的需要,隨俗為變地開展醫療活動。當他遊歷到秦國時(今陝西鹹陽),就專治小兒疾病;當他雲遊到邯鄲(今河北邯鄲)時,又主要診視婦科病證;而當他到雒陽(今河南洛陽)時,便主要從事老年人病證的治療,多醫治耳、眼等五官病證。據記載,扁鵲還精於外科手術,而且套用了藥物麻醉來進行手術。
扁鵲在自己的醫療生涯中,不僅表現出高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還表現出高尚的醫德。他謙虛謹慎,從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屍蹶證後,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稱讚他有起死回生之術,扁鵲卻實事求是地說,這是患者並沒有死,我只不過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復他原來的狀態而已,並沒有“起死回生”的本領。
扁鵲十分重視疾病的預防。從齊桓侯這個案例來看,他之所以多次勸說及早治療,就寓有防病於未然的思想。他認為對疾病只要預先採取措施,把疾病消滅在初起階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頗有感觸地指出:客觀存在的疾病種類很多,但醫生卻苦於治療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重疾病的預防。
先秦時期,巫術有一定市場,並且已經成為醫學科學發展的絆腳石。扁鵲對巫術深惡痛絕,認為醫術和巫術勢不兩立。他的這些醫療道德思想,在《史記》中概括歸納為六條戒律,稱為“六不治”。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醫,驕恣不論於理,輕身重財,衣食不能適,病情嚴重到“形羸不能服藥、藏氣不定”等。這是他治病的信條,由此也反映出他高尚的醫療品德。
扁鵲無私地把自己的醫術傳授給門徒,他的徒弟子陽、子豹、子越等人都是有所成就的人。後來在漢代出現的《黃帝八十一難經》一書,有人認為是根據扁鵲的醫術,尤其是關於脈診知識而整理成書的,並且署名扁鵲(秦越人)所著。近代還有學者認為他的學說影響深遠,形成了扁鵲學派。
扁鵲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扁鵲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扁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羌族,出自明朝時期大理傈僳族扁氏部落,屬於以植物名稱為氏。
傈僳族為古羌族的一支後裔,屬藏緬語系的一支。
公元一~三世紀,傈僳族與彝族先民,居住在當時的越嶲、犍為、台登、邛都、定窄一帶,即現在的西昌、冕寧一帶。公元八世紀,其先民遷居至雅礱江、金沙江兩岸的廣闊地帶,公元十五~十九世紀,逐漸遷移到瀾滄江和怒江流域。
雲南大理怒江僳族主要分布在福貢、瀘水和蘭坪縣的一些鄉鎮,狩獵在傈僳族的傳統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傈僳族男子都有高超的射弩技術。
關於傈僳族的文獻記載,最早見於唐朝時期安南經略使(今越南河內)蔡襲幕僚樊綽撰著的《蠻書》:“栗粟兩姓蠻,雷蠻、夢蠻皆在茫部,台登城東西散居,皆烏蠻、白蠻之族種”。栗粟兩姓蠻,即當時還未形成統一的部落組織,尚以狩獵採集生活為主,還未進入農業社會。
公元十六世紀中葉,由於麗江木土司與藏族統治集團發生戰爭,大批傈僳族人在蕎氏族(括扒)首領木必帕的率領下,渡過瀾滄江,越過碧羅雪山,進入努江地區。
木必(帕):生卒年待考,是公元十六世紀雲南傈僳族著名的頭人和軍隊首領,曾率領麗江、維西傈僳族人抵抗西藏軍隊對維西的進攻,反抗麗江土司的壓迫和歧視,後率部由金沙江兩岸向瀾滄江及怒江地區遷徙,是今天居住在怒江區域傈僳族的祖先之一。木必(帕)屬於蕎氏族(括扒)中的一個家族頭人,傈僳族尊稱他為“括木必扒”,即蕎氏族的木必。
明朝嘉靖至萬曆年間,麗江土知府木氏與西藏封建統治集團為爭奪中甸、臨西(今維西)、阿敦子(今德欽)、寧蒗的統治權而矛盾日益加劇,最後終於爆發了戰爭。當西藏宗教政權派重兵進攻維西時,麗江木土司屬下的一支傈僳族軍隊頑強抵抗,多次擊敗了藏軍的進攻,這支傈僳族軍隊的首領就是木必。後來由於藏族騎兵大量增援,雙方力量對比十分懸殊,木土司眼看形勢危急,便不顧傈僳族軍隊的死活而撒手不管。由於寡不敵眾,木必只好帶領傈僳族人邊戰邊退,一直到天晚時撤退到瀾滄江並乘暮色渡江,順利擺脫了藏軍的追擊。
傈僳族人由於不堪木土司的殘酷壓榨和統治,決心遠走他鄉,另外尋找適於生存的地方。他們翻過碧羅雪山,到達怒江兩岸,依靠武力,逐步占據了怒江流域的知子羅(今碧江)、上帕(今福貢)等地,木必(帕)也成為統治怒江地區的大首領,而原來居住在怒江的怒族和獨龍族也受制於木必,傈僳族於是成為怒江區域統治民族,通過遷徙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木必(帕)進入怒江地區時,隨隊的傈僳族人口不超過三百人,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他鼓勵傈僳族與當地土著婦女通婚,還大肆搶占土地,搶掠怒族和獨龍族為家庭奴隸,這種家庭奴隸被稱為“搓巴”,傈僳族社會內部也相應出現了最初的階級分化,以木必(帕)為首的家庭成為官家,被稱為“司扒”,另一些占有土地和奴隸較多的則稱“初波扒”(即富裕戶)。
木必(帕)帶領傈僳族軍隊進入怒江地區,當時主要為躲避戰亂逃避麗江木土司的殘酷統治,但在客觀上卻帶動了傈僳族歷史上第一次大遷徙。傈僳族在這遷徙和流散中,原來的氏族組織逐漸瓦解,變成以家庭或村落為單位的社會組織。土地和牲畜等生產資料變家族公有,實行集體耕作,集體放牧,按戶平均分配生活資料。從此,傈僳族和怒族、獨龍族等人民雜居在怒江地區,客觀上促進了該地區民族文化、經濟、政治的融合,促進了怒江流域的開發和發展。木必作為首批帶領傈僳族進入怒江地區的首領,受到後人的推崇和尊敬。
此後從公元十七~十九世紀的二百多年中,傈僳族又有幾次大的遷徙行動,有成批的傈僳族越過高黎貢山進入緬甸境內,另有幾批向南沿著瀾滄江、怒江,經由鎮康、耿馬、滄源、孟連,抵達寮國、泰國等國,這就形成了傈僳族大分散、小聚集,跨境而居的分布狀況。
繼蕎氏族為“括木必”家族之後,相繼進入怒江流域的傈僳族有虎氏、熊氏、猴氏、蛇氏、羊氏、雞氏、鳥氏、魚氏、鼠氏、蜂氏、蕎氏、竹氏、菜氏、麻氏、柚木氏、犁氏、霜氏、火氏等十八個氏族,並成為怒江地區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
公元十九世紀以來,傈僳族又進行了幾次由東到西的大遷徙,第一次是在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03年)傈僳族恆乍繃起義後的大遷徙;第二次在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永北傈僳族唐貴起義後的大遷徙;第三次是在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永北傈僳族丁洪貴、谷志四起義後的遷徙。
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傈僳族社會還保存著明顯的氏族社會殘餘。同一祖先後代所組成的集團稱為“初俄”,即氏族。這些氏族名稱同時又是各個氏族的圖騰。同一氏族之下,由父親的二代~四代人所組成的親族集團稱為“體俄”,即家族之意。由若干不同的氏族和家族所共同組成的村寨稱為“亢”。村寨頭人有的是自然形成,有的是各家族老人互相推舉,稱為“搓吾”,由官府委派的頭人則稱為“實帕”。頭人不得世襲,其職責是:對內領導生產,調解糾紛,主持祭祀,對外承頭納貢,攤派夫役,領導血族復仇,締結盟約等。
傈僳族人自古就以動、植物名稱作為姓氏,其中的扁氏,就是以當地特產“扁果”之名為姓氏,稱扁氏。
“扁果”,當地少數民族又稱其為“野荔枝”,為三葉漆樹科小喬木,生於雲南海拔600~2000米的稀樹草地或灌木叢中,其果實為名貴藥材,皮、果皆可入藥,樹皮藥性味苦、果實性涼,皆具有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的功效,主治咽喉腫痛、嘔血、惡性痢疾等重症,外敷內服皆可;蜀漢時期的武侯諸葛亮曾用其為製作“行軍散”的主藥,後歷來皆為當地中藥中的翹楚,也是今著名的雲南白藥中“救命神籽”內的一味主藥。傈僳族人很早就用“扁果”來防治“瘴毒”,因以為姓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回族,出自明朝時期征西大將軍沐英麾下西域將領,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回族中的扁氏,以地名為姓氏。
據文獻《臨潭穆斯林及清真寺》、《臨潭清真寺碑帖》等中記載,回族扁氏先祖有兄弟三人,是明朝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隨征西大將軍沐英到洮州(今甘肅臨潭)的色目人,其長兄居舊城,次兄居長川鄉敏家咀村,三弟居扁都哈桑灘村。
後來,分居於舊城者的後裔改漢姓為洮氏,後改兆氏;分居於長川鄉敏家咀村者的後裔改漢姓為敏氏;分居於扁都哈桑灘村者的後裔改漢姓為扁氏、哈氏。
二.扁氏族人分布:
今陝西省的渭南市臨渭區南師鄉扁家村,甘肅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扁都鄉,雲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表村傈僳族鄉,新疆石河子市,北京市等地,均有扁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所滅。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廢,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廢黜,唐朝天寶至德年間(公元742~758年)又曾改鄧州南陽郡改良縣(今河南鄧縣)為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雲龍縣:亦稱比蘇縣、雲龍州。西漢武帝劉徹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建縣,名比蘇,屬益州郡。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割益州西部屬國都尉所領六縣,設立永昌郡,比蘇縣屬永昌郡。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設立南中七郡,統屬於床降都督管轄,比蘇縣仍屬永昌郡。西晉泰始六年(公元270年)“分益州南中:建寧、雲南、永昌、興古四郡為寧州”,比蘇縣屬寧州。東晉成和年間(公元326~334年)“分東河陽郡置西河郡治比蘇縣,宋齊因之”。南北朝梁末(公元557年)廢除比蘇縣。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置姚州都督府,原比蘇地屬尹州。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王朝冊封皮羅閣為雲南王,建立洱海地區蒙氏政權。南詔時期,雲龍瀾滄江以東地區屬劍川節度,以西地區屬永昌節度。宋朝時期(公元937~1253年)以“白蠻”為主體的封建領主政權(大理)時期,雲龍屬大理,名“雲龍賧”。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雲龍甸軍民總管府,隸金齒宣慰司。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設五井鹽課提舉司,諾鹽井鹽課司,山井鹽井鹽課司,師井鹽課司,大井鹽井鹽課司,順盪鹽井鹽課司。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雲龍土酋段保“從征有功”,授雲龍土知州,屬大理府。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凡屬交通要道的地點,都設巡檢司,雲龍設順盪井、上五井、師井、箭桿場、十二關等巡檢司。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置臨元、瀾滄、金騰、曲靖四兵備道”,雲龍屬瀾滄兵備道,為雲龍州。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土司段嘉鳳“自號新主”,以何天恩為都督,喇獵為總管,爭奪土司的繼承權,自潛澗入趕馬撒,出松木哨,“聚夷兵千人”,攻下五井,又攻永昌,“敗歸守江口”。“沫國公渝浪穹縣徐司明,率各土司征之,遂平”。明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改知州為流官。箭桿場、師井、諾鄧井、上五井、十二關、順盪井由浪穹縣劃歸雲龍州。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知州周憲章在三七建城,“始於壬戌,落成於甲子”。城周圍長四百六十丈,城牆厚四尺,有東南北三道城門。清朝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雲龍縣第一部方誌雍正《雲龍州志》刊刻本問世,修築了寶豐至石門、關坪、雲浪分疆之間的道路。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州牧黎民藩籌辦自治,六月設所開辦,兼設自治研究所,9月,天登傈僳族施金海、維免扒、李福生、楊雙合、劉洪順等反對土司的壓迫,聚眾起義。民國以後,雲龍縣名稱沿用至今。
四.歷史名人:
扁蔑弟:(生卒年待考),傈僳族;扁村山寨下場人(今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表村傈僳族鄉)。著名明朝時期傈僳族扁氏鼻祖之一。
扁蔑弟是明朝嘉靖年間人,居住在扁村山寨,以山地耕作及守獵為生。
據傳說,扁蔑弟的額頭上有一粒痣,因此民間說他有三隻眼。他身材魁梧,臂力過人,善弩射且智勇雙全,他快步如飛,有時在狩獵過程中憑跑步就能擒獲野獸。
扁蔑弟性情耿直,愛打抱不平,伸張正義,熱心公益,曾帶領傈僳族民眾探索和修築了通往瀘水地區各寨的道路,正因為如此,他受到全族人的尊敬和愛戴,被擁為傈僳族扁氏家族的統領。
當地傳說,傈僳族原居于山寨,其中的扁氏是傈僳族中一個龐大的主體家族,主要進行以水稻種植為主的農業生產。當時為爭奪土地,經常扁氏家族與外族爭執,扁蔑弟便用巧計即將外族人驅走,又不傷人命,為傈僳族人搶得了沿江的一快生息之地,時稱“扁村”。後扁蔑弟又率領族人遷回上場、下場、松坪等地。
本書考證後認為,實際上,傈僳族原居於雲龍縣中山區的山寨,主要分布在上場、下場、松坪等地。在明朝政府首開先河的改土歸流運動中,由明朝的鹽課提舉司和雲龍段氏土知州強行遷徙其族至沘江邊,進行農業生產。由於江邊氣候炎熱、病疫流行,不適合習慣於高寒山區生活的傈僳族人生存,同時隨著明朝政府改土歸流運動的失敗,扁蔑弟毅然率族人返回山寨。此舉被當地土司默認,因此未加干涉,因而扁蔑弟成為傈僳族人心目中崇敬的英雄。扁蔑弟勞心勞力,率族人返回山寨後不久病逝,終年四十四歲。
本書按:
改土歸流: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時期羈縻州縣制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其實質是“以土官治土民”,利用各少數民族的首領進行間接統治,中央政府的政令實際上並沒有能夠得到真正的貫徹。到元、明、清三朝以及後來的民國政府,在中國的西南和中東南的少數民族地區建立省級行政機構的同時,根據少數民族的實際情況,推行有別於內地的行政管轄制度,即在少數民族地區廢除世襲土司制度,改行臨時任命的流官統治的一種政治措施。改土歸流對加強地方官員廉政建設,發展地方經濟,開展文化交流,加強中央政府的統治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不但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統治得到了鞏固,各少數民族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也進一步加快。改土歸流運動後,少數地區雖然還殘存著土司制度,單其作用和影響已大大削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徹底廢除了各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司制度。
扁大罡:(生卒年待考),北京人。著名建築工人。
北京城建戎泉公司第四項目部職工,善於技術革新,僅技術革新一項就為公司節約資金數萬元。
扁敬忠:(公元?~2007年待考),上海人。在喀麥隆阿比讓的中國個體經營者。
據2007年5月5日喀麥隆國家電台報導,肯亞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800型客機,於5月5日凌晨從杜阿拉港起飛後不久即與地面失去聯繫。這架客機計畫從象牙海岸阿比讓起飛、經停喀麥隆杜阿拉港再飛往肯亞奈洛比。
在肯亞航空公司公布的名單中,包括五名中國乘客在內的一百十四名乘客及機組人員。此前肯亞航空公司稱機上有六名中國乘客,後來證實只有五人,另一人為韓國人,這五名中國乘客的身份都已經得到確認。
根據肯亞航空公司公布的名單,從象牙海岸阿比讓登機的中國乘客有三人,其中兩名男性乘客分別是姜學棟和扁敬忠,另一名女性乘客是施薇莎,為扁敬忠之妻。在杜阿拉港登機的中國乘客有兩人,分別名叫劉勝和吳長根,均為男性。
當時中國外交部指示中國駐有關國家使、領館做好準備,一旦了解到中方人員的姓名等,將立即展開善後工作。中國駐喀麥隆杜阿拉領館負責人隨即趕赴現場。
喀麥隆政府動用了各種力量全力搜尋客機下落,後證實客機已經墜毀,地點是在杜阿拉港以南約二百五十公里的一個森林茂密地區,機上人員全部遇難,包括扁敬忠。
扁旭濤:(生卒年待考),新疆石河子人。石河子大學機械電氣工程學院學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