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

房玄齡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相公莊鎮房莊)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 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唐太宗即位後,拜中書令,封邢國公,負責綜理朝政,兼修國史、編纂《晉書》。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年少有為

房玄齡出生於官宦之家。曾祖房翼,北魏鎮遠將軍、宋安郡守,襲壯武伯;祖父房熊,釋褐州主簿;父親房彥謙,好學,通涉《五經》,富有辯才,是魏、齊間的山東學者。  

房玄齡自幼耳濡目染,頗承其父遺風。自幼聰慧,善詩能文,博覽經史,精通儒家經書,又向父親學得一手好書法,工草隸。十八歲時,齊州舉進士,先後授羽騎尉、隰城縣尉。  

亂世投主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唐國公晉陽留守李淵率兵入關,房玄齡於渭北投靠李世民,屢從秦王出征,參謀劃策,典管書記,任秦王府記室參軍。  

為報李世民知遇之恩,竭盡心力籌謀軍政事務。每攻滅一方割據勢力,軍中諸人都全力搜求珍寶異物,只有房玄齡首先收攏人才,將富有謀略和驍勇善戰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與他們結為朋友,共同為李世民效力。擊破王世充後,認為張亮“倜儻有智謀”,遂推薦給李世民,任秦王府車騎將軍,委以心膂”。其他,諸如才思敏捷的薛收,有“王陵、周勃節,可倚大事”的李大亮,“聰明識達,王佐之才”的杜如晦等,都是經房玄齡舉薦以後,得到李世民重用的,後都位至卿相。

運籌帷幄

房玄齡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軍謀大事,負責管理文牘,每逢軍書奏章,停馬立成,文字簡約,義理豐厚。李淵對房玄齡深加嘆賞,對侍臣講:“這個人深重地了解機宜,足能委以重任。每當替秦王陳說事務,一定能了解人性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對面說話一樣。”

後來,隱太子李建成斥逐秦王府官屬,房玄齡與杜如晦一併被驅斥於外任。

安定社稷

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幫助李世民謀得帝王之位,李世民稱讚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李世民論功行賞,以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功為一等。房玄齡因功進爵為邢國公。  

精誠奉國

房玄齡畫像 房玄齡畫像

房玄齡追隨李世民平定天下,出入生死,備嘗創國立業之艱辛。他時刻不忘創業之難,警鐘長鳴,力戒驕奢淫逸,以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

房玄齡重視吏治,認為吏治問題是求治的根本,而官吏的公平正直又是治國之要道。在選舉官吏的問題上,李世民主張“量才授職,務省官員”,“現在應當審查官吏,讓他們都能夠發揮各自的作用,那么國家就可以無為而治了。”房玄齡忠實地貫徹了他這一思想,大力簡政,並省官吏,“於是所配置的文武官員總六百四十員”。

房玄齡精減官吏的做法,對經隋末大亂、人口銳減的唐初來說,既裁去冗官濫職,避免十羊九牧,提高朝廷各部門辦事效率,同時也節省國家財政開支,減輕人民負擔。

房玄齡精通典制政令。貞觀初年,時值天下初定,朝章國典還很不完備,他與尚書右僕射杜如晦共掌朝政,亭台樓閣等建築物的規模以及法令、禮樂、制度以及歷代遺留下來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他們二人所制定,在當時獲得美譽。  

房玄齡 房玄齡

在修定律令方面,房房玄齡秉持“審查並確定法律和命令,將寬厚平和(的風格)做為宗旨”的思想,簡化律令,又除去了隋朝的苛酷刑法。自房房玄齡等更定律、令、格、式以後有唐一代都沒有發生過多大變動。

貞觀三年(629年)二月,房玄齡改封魏國公,為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房玄齡盡心竭誠,早起晚睡。加之他明達吏事,法令寬平,任人惟賢,不分卑賤,人們都稱他為良相。

貞觀九年(635年),房房玄齡護高祖山陵制度,以功加封開府儀同三司。貞觀十一年(637年)封梁國公。    

貞觀十三年(639年),加太子少師。他留守京師。他任宰相十五年,女為韓王妃,兒子房遺愛娶高陽公主,顯貴至極,但常常深自卑損,不敢炫人傲物。貞觀十八年(644年),李世民親征遼東高麗,命房玄齡留守京城。  

與世長辭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重,李世民派名醫為其醫治,每日供給御膳,並親臨探望。臨終之時,房玄齡對諸子說:“當今天下清平,只是陛下東討高麗不止,正為國患。主上含怒意決,臣下莫敢犯顏。我知而不言,就會含恨而死啊。”於是抗表進諫,請求李世民以天下蒼生為重,停止征討高麗。李世民看見奏表,感動地對房玄齡兒媳高陽公主說:“此人病危將死,還能憂我國家,真是太難得了。”臨終之際,李世民親至其病床前握手訣別,立授其子房遺愛為右衛中郎將,房遺則為中散大夫,使其在生時能看見二子顯貴。

七月二十四日,房玄齡與世長辭,終年七十歲。李世民為之廢朝三日,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陪葬昭陵。與初唐其他二十三位開國功臣一起畫像並供奉於“凌煙閣”。     後配享太宗廟廷。

永徽三年(652年),房玄齡次子房遺愛與其妻高陽公主被指謀反。房遺愛被處死,公主賜自盡,諸子被發配流放到嶺表。房玄齡嗣子房遺直也被連累,被貶為銅陵尉。房玄齡配享太廟的待遇也因而被停止。

主要成就

房玄齡在隨秦王李世民( 唐太宗)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李世民即位,封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執掌政務達二十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  

人物評價

後世史學家在評論唐代宰相時,無不首推房玄齡, 總是說:“唐代賢相,前有房杜,後有姚宋。”  

《新唐書》:“房玄齡當國,夙夜勤強。任公竭節,不欲一物失所。無媢忌,聞人善,若己有之。明達吏治,而緣飾以文雅,議法處令,務為寬平。不以己長望人,取人不求備,雖卑賤皆得盡所能。或以事被讓,必稽顙請罪畏惕,視若無所容”。

唐太宗李世民:“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   “器宇沈邃,風度宏遠,譽彰遐邇,道冠簪纓。”   “器范忠肅,識具明允,才稱王佐,望乃時英。霸國爰始,預經綸之業;鼎命維新,贊隆平之化。誠固金石,勛勒鐘鼎。自任總庶尹,職重朝端,心力盡於翼亮,劬勞積於歲序,而志在沖退,有懷止足。固陳衰疴,屢上表疏。然則燮揆禮閣,職務實繁;論道槐廷,望實攸屬。”  

王珪:“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  

常袞:“武德、貞觀之間,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齡、杜如晦等,扶翼大運,勤勞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鹹有一德,格於皇天,緬然長懷,風烈猶在。”  

李絳:“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齡、杜如晦輔相聖德,魏徵、王珪規諫闕失,有溫彥博、戴胄以彌縫政事,有李靖、李勣訓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

房玄齡 房玄齡

柳芳:“房玄齡佐太宗定天下,及終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號為賢相。然無跡可尋,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禍亂而房玄齡不言己功;王珪、魏徵善諫,房玄齡贊其賢;李勣、李靖善將兵,房玄齡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輔太宗,理致太平,善歸人主,真賢相也!房玄齡身處要職,然不跋扈,善始善終,此所以有賢相之令名也!”  

皮日休:吾愛房與杜,貧賤共聯步。脫身拋亂世,策杖歸真主。縱橫握中算,左右天下務。骯髒無敵才,磊落不世遇。美矣名公卿,魁然真宰輔。黃閣三十年,清風一萬古。巨業照國史,大勛鎮王府。遂使後世民,至今受陶鑄。粵吾少有志,敢躡前賢路。苟得同其時,願為執鞭豎。  

杜牧:苻秦相猛,將終戒視後禍,大唐太尉房公,忍死表止伐遼。此二賢當時德業不左諸人,尚死而不已,蓋以輔君活人為事,非在矜伐邀引為心也。  

劉昫:①以房、魏之智,不逾於丘、軻,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時也。   ②房、杜二公,皆以命世之才,遭逢明主,謀猷允協,以致昇平。議者以比漢之蕭、曹,信矣!然萊成之見用,文昭之所舉也。世傳太宗嘗與文昭圖事,則曰“非如晦莫能籌之”。及如晦至焉,竟從玄齡之策也。蓋房知杜之能斷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謀,裨諶草創,東里潤色,相須而成,俾無悔事,賢達用心,良有以也。若以往哲方之,房則管仲、子產,杜則鮑叔、罕虎矣。③肇啟聖君,必生賢輔。猗歟二公,實開運祚。文含經緯,謀深夾輔。笙磬同音,唯房與杜。  

宋祁:太宗以上聖之才,取孤隋,攘群盜,天下已平,用玄齡、如晦輔政。興大亂之餘,紀綱雕弛,而能興仆植僵,使號令典刑粲然罔不完,雖數百年猶蒙其功,可謂名宰相。然求所以致之之跡,逮不可見,何哉?……如晦雖任事日淺,觀玄齡許與及帝所親款,則謨謀果有大過人者。方君臣明良,志葉議從,相資以成,固千載之遇,蕭、曹之勛,不足進焉。雖然,宰相所以代天者也,輔贊彌縫而藏諸用,使斯人由而不知,非明哲曷臻是哉?彼揚己取名,瞭然使戶曉者,蓋房、杜之細邪!  

《房玄齡碑》:聖賢同德,君臣協志。穹壤倏平,幽遐必暨。革夷從夏,羈戎口吏。

《歷代古人像贊》:輔相文皇功居第一,遺表之諫精忠貫日。

趙元僖:唐太宗有魏玄成、房玄齡、杜如晦,明皇有姚崇、魏知古,皆任以輔弼,委之心膂,財成帝道,康濟九區,宗祀延洪,史策昭煥,良由登用得其人也。  

曾鞏:降而至於唐,唐之相曰房、杜。  

歐陽澈:使富國強兵,內無動揺,民安如故,有如大夫種之能;轉輸供饋,外無勞民擾攘之役,有如范蠡之知;臨機果斷,折衝千里,有如周瑜之勇;度長慮逺,收功於必成,有如趙充國之守。嚴細柳之軍,有如周亞夫者;奔項羽之營,有如樊噲者;孜孜奉國,知無不為,有如房玄齡者;兼資文武,出將入相,有如李靖者,則雖愚夫愚婦亦知其可以必勝矣。  

歸有光:唐太宗舉兵晉陽,平隋之亂,則有劉弘基、李勣、李靖、房玄齡、杜如晦之流致其勛。  

曾國藩: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最難,自周漢以後,罕見德傳者。立功如蕭、曹、房、杜、郭、李、韓、岳,立言如馬、班、韓、歐、李、杜、蘇、黃,古今曾有幾人?  

軼事典故

醋罈子

房玄齡題跋版畫像 房玄齡題跋版畫像

“醋罈子”的由來就是根據房房玄齡和其夫人的故事來的。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起兵前久居晉陽,“醋”也成為唐宮必不可少的調味品,且因皇上喜吃,皇宮儲存極多。據說,唐太宗年間,宰相房玄齡懼內是有了名的。其妻雖然霸道,但對房玄齡衣食住行十分精心,從來都是一手料理,容不得別人插手。一日,唐太宗請開國元勛赴御宴,酒足飯飽之際,房玄齡經不得同僚的挑逗,吹了幾句不怕老婆的牛皮,已有幾分酒意的唐太宗乘著酒興,便賜給了房玄齡兩個美人。房玄齡不料酒後吹牛被皇上當了真,收了兩位美人,想到霸道且精心的妻子,愁得不知怎么才好。還是尉遲敬德給打了氣,說老婆再凶,也不敢把皇上賜的美人怎么樣,房玄齡才小心翼翼地將兩個美人領回家。不料,房玄齡的老婆卻不管皇上不皇上,一見房玄齡帶回兩個年輕、漂亮的小妾,大發雷霆,指著房玄齡大吵大罵,並操起雞毛撣子大打出手,趕兩個“美人”出府。房玄齡見不對頭,只好將美人送出府,此事馬上便被唐太宗君臣知道了。李世民想壓一壓宰相夫人的橫氣,便立即召宰相房玄齡和夫人問罪。

房玄齡夫人也知此禍不小,勉勉強強地跟隨房玄齡來見唐太宗。唐太宗見他們來到,指著兩位美女和一壇“毒酒”說:“我也不追究你違旨之罪,這裡有兩條路任你選擇,一條是領回二位美女,和和美美過日子,另一條是吃了這壇‘毒酒’省得妒嫉旁人了。”房玄齡知夫人性烈,怕夫人喝“毒酒”,急跪地求情。李世民怒道:“汝身為當朝宰相,違旨抗命,還敢多言!”房夫人見事已至此,看了看二女容顏,知自己年老色衰,一旦這二女進府,自己遲早要走違旨抗命這條路,與其受氣而死,不如喝了這壇“毒酒”痛快。尚未待唐太宗再催,房夫人舉起罈子,“咕咕咚咚”的已將一壇“毒酒”喝光。房玄齡急得老淚縱橫,抱著夫人抽泣,眾臣子卻一起大笑,原來那壇裝的並非毒酒而是晉陽清源的食醋,根本無毒。唐太宗見房夫人這樣的脾氣,嘆了口氣道:“房夫人,莫怨朕用這法子逼你,你妒心也太大了。不過念你寧死也戀著丈夫,朕收回成命。”房夫人料不到自己冒死喝“毒酒”得了這么個結果,雖酸得伸頭抖肘,但心中高興萬分。房玄齡也破涕為笑。從此,“吃醋”這個詞便成了女人間妒忌的代名詞。

親屬成員

父祖

曾祖:房翼,北魏鎮遠將軍、宋安郡守,襲爵壯武伯。

祖父:房熊,齊州主簿。

父親:房彥謙,涇陽縣令,著名學者。

母親:李氏,出自隴西李氏姑臧房,為常州刺史、銀青光祿大夫李玄道的堂姐妹。

妻子

范陽盧氏。

兒子

長子:房遺直,娶京兆杜氏,嗣封梁國公的爵位。永徽初年,拜禮部尚書、汴州刺史,坐罪貶為庶人。

次子:房遺愛,娶唐太宗之女高陽公主。“誕率無學,有武力”。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得到唐太宗賜婚,迎娶第十七女高陽公主(後改封合浦公主)為妻,並收公主侍女淑兒為妾。成婚後,拜駙馬都尉、右衛將軍、太府卿、散騎常侍。房玄齡死後,嫡長子房遺直本當承繼為銀青光祿大夫、梁國公,因高陽公主的緣故,打算讓給弟弟遺愛。唐太宗不許,高陽公主十分失望。唐高宗時,拜為房州刺史。永徽四年(653年),高陽公主誣告房遺直對她無禮。唐高宗令長孫無忌審理此事,查出了高陽公主與房遺愛謀反的情況。房遺愛坐罪被殺,高陽公主亦被賜死,停止房玄齡的配享。孫子房沼後為監察御史。曾孫房絳,生房晦、房勛。房晦生房凝,字玄儉,郢州刺史;房勛生房克讓,房克讓生房鄴(字正封)、房復。房鄴。五世孫房階為大理司直;房階子房魯,字詠歸;房魯子房重,字慕,武功尉;房重子房諤,大理評事;房諤四子:房從約、房從繹、房從絢、房從綰。

三子:房遺則,娶唐高祖之子荊王李元景之女。

四子:房遺義,娶吳氏。

女兒

房氏,名奉珠,嫁給唐高祖之子韓王李元嘉為妃。

房氏,嫁給鄭仁愷(萊州刺史兼萊州港造船使)。

孫子

房承先,房遺義之子,朝議郎、行東海郡錄事參軍。 曾孫:房安禹,開封尉、右驍衛騎曹參軍。

曾孫

房晉晉,早卒

史書記載

房玄齡全身像 房玄齡全身像

《舊唐書·房玄齡傳》

《新唐書·房玄齡傳》

《資治通鑑·唐紀十五》

《資治通鑑第一百九十五卷》

祖籍爭議

按照史書記載,房玄齡的祖籍位於當時的齊州臨淄,史學家對於其祖籍所在地頗有爭議,一說為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相公莊鎮房莊村,一說為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北部。  

後世紀念

房玄齡死後,賜葬於昭陵。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陵墓,位於今天陝西省鹹陽市禮泉縣東北部。

影視形象

管越版房玄齡 管越版房玄齡
年份電視劇/電影飾演者
1993《唐太宗李世民》管越
1995《武則天》王培
2002《大唐情史》岳躍利
2004《千古風流一壇醋》鄭少秋
2004《貞觀之治》孫寧
2005《開創盛世》胡安
2007《貞觀長歌》劉毓濱
2012《隋唐英雄》徐俊
參考資料: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唐朝貞觀十七年,唐太宗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像,是為《二十四功臣圖》。
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
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
張亮[唐朝大臣]柴紹程知節殷開山侯君集張公瑾
長孫順德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勣秦叔寶

唐代宰相(一)

唐代初年,以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門下侍中、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共議國政,都是宰相。宰相是輔佐皇帝總領天下大政的官員。因為唐太宗即位前曾任過尚書令,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職,便以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門下侍中、中書令號稱宰相。太宗時“同平章事”也成為宰相的銜號。開元以後,為僕射者如不加“同平章事”,就不能參與宰相機務,被擠出宰相行列。安史之亂以後,宰相名號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了。 

山東歷史名人(二)

山東是孔孟的故鄉,儒家思想淵源流長,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周代齊、魯兩國均在山東省,齊魯便成為山東代稱,蘇軾詩云:“我生本西南,為學慕齊魯”,可見齊魯學風歷來為士夫文人所景仰 。本任務將對各朝代山東名人進行系統介紹。  

 

唐朝四大名相

唐朝四大名相,指唐朝政績卓著的四位宰相,史稱“唐世賢相,前稱房杜,後稱姚宋”。
姓名生卒簡介
房玄齡(579年—684年)唐朝開國功臣,“貞觀之治”的主要締造者之一。
杜如晦(585年—630年)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主要謀臣之一,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姚崇(605年—721年)歷任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時宰相”之稱。
宋璟(663年—738年)使大唐從混亂衰敗中走向繁榮,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