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牟雨

戴牟雨

戴牟雨,現任《城市畫報》攝影師,戴牟雨的攝影作品曾參加過數屆連洲攝影節、廣州攝影雙年展、台北當代藝術館、多倫當代藝術新銳展、上海美術館“果凍時代”當代藝術巡迴展等。

基本信息

簡介

戴牟雨,如今是上海一家報紙的記者,他花費了全部的業餘時間來觀察社會現象:那些絕大多數人都不感興趣的都市現象。 他通過一種有力的、個人化的視角,以及革命性的圖片編排方式,使他的彩色照片揭示出,城市會變得多么的陌生和令人費解,人會變得怎樣的孤獨。尤其當他將絕望的詩句加入到清晨拍攝的圖片集之中時,就更加凸現出了這樣的效果。

戴牟雨的紙上作品分為攝影和繪畫兩部分。他的攝影作品趨於感性,繪畫則是在感性的外衣下深藏理性。畫廊負責人非青認為,戴牟雨的作品如“生物細胞的興奮活動或分子結構的變異,在表面靜止、不動聲色的事物下,暗藏著洶湧的動勢。”

為“荷爾蒙”的戴牟雨個展近期在上海非青計畫開幕。如同生物細胞的興奮活動或分子結構的變異,在表面靜止、不動聲色的事物下,往往暗藏著洶湧的動勢,隨時隨地、一觸即發——這種類似荷爾蒙的動勢,戴牟雨以攝影和繪畫兩種形式進行了呈現。

攝影技術自19世紀發明以來,就一直和繪畫有著糾結不清的關係。戴牟雨的攝影卻是其繪畫的表象,和他的繪畫實質上如出一轍,只是形式不同。戴牟雨稱自己只有遊刃於兩者之間才能感覺平衡。他的攝影作品趨於感性,繪畫則是在感性的外衣下的理性。初看畫作,能感受到藝術家強烈的情緒,在細看良久後又能感受到作品內的理性以及藝術家對宇宙萬物的思考——從微觀入手表現巨觀。

在創作這些畫作時所需具備的條理性、分析能力、耐力和穿透力,那是置人於瘋狂的,以至於他需要用相對簡便、快速的攝影創作方式來完成其畫作的表象以取得平衡。從實質意義來說,他的作品已難在攝影和繪畫之間劃分界限。

主要展覽

2000年茂名,邊沿狀態藝術展
2003年上海,看不見的城市攝影展
2003年上海,女性、城市攝影展
2004年福建,武夷山國際攝影周
2005年廣州,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
2005年上海,頂層畫廊上海攝影展
2005年上海,蘇河現代藝術館,“兩三點”個展
2005年廣東,連州國際攝影年展
2005年廣東,中國攝影新銳攝影展
2006年上海, “共享上海”綜合展
2006年上海。第二屆多倫美術館青年藝術展
2006年廣東,連州國際攝影年展
2007年上海, 17號畫廊,“非意義”個展
2007年上海,上海美術館,“果凍時代” 藝術展
2007年徳國, Pretty Land Gallery “身臨其境”當代藝術展
2007年上海,香海畫廊, “玩樂戲” 藝術展
2007年北京,娑羅畫廊, “哈滅古哈” 藝術展

其中
個展
2005
兩三點個展,蘇河現代藝術館,上海。
2007
非意義個展,17號畫廊,上海。
2009
荷爾蒙個展,非青計畫,上海。

聯展
2000
邊沿狀態藝術展,廣東茂名。
2005
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廣州;
頂層畫廊上海攝影展,上海;
連州國際攝影年展,廣東;
中國攝影新銳攝影展,廣東2004 ;
武夷山國際攝影周,福建2003;
看不見的城市攝影展,上海 ;
女性、城市攝影展,上海。
2006
共享上海綜合展,上海;
第二屆多倫美術館青年藝術展,上海;
連州國際攝影年展,廣東。
2007
果凍時代”藝術展,上海美術館,上海;
身臨其境當代藝術展,Pretty Land Gallery,中國;
玩樂戲香海畫廊,上海;
哈滅古哈娑羅畫廊,北京;
慶中國當代藝術攝影展,愛普生影藝坊。
2008
范特西新銳藝術展,東廊藝術,上海;
幻想的瘟疫攝影展,奧沙藝術空間,上海;
迷紙本繪畫展,非青計畫,上海;
果凍時代巡迴展,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

人物評價

戴牟雨對於照片與照片之間的相互關係的考慮,幾乎可以說是到了處心積慮的地步。已經有好幾年了,他一直在探索用某種方式來令他拍攝的每張照片能夠生產出更大的畫面張力與心靈能量。這並不說他的獨幅照片拍攝得不好而需要以某種方式來迴避自己的短處。不是這么回事。戴牟雨是一個對於獨幅作品的完成度有著高度追求的攝影家。但是,他同時也非常在乎如何通過組織一種照片與照片之間的相互關係,給照片擴容,開拓與增加照片的視覺深度與情感濃度。而將照片並置起來,則是他的常用手法。這種並置,有時是兩張,有時是四張,有時是三張,有時也許就會像他在2005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上所做的,是整整一面牆,由幾十張照片所構成。他熱衷於通過這種手法,在這些照片之間建立某種內在的聯繫,發掘某種氣息相通的地方。當然,單純的視覺要素之間的聯繫有時很容易發。

單純的視覺要素之間的聯繫有時很容易發現,但這並不是他最終追求的結果。而以他才華,結構這種只是在視覺上給出驚喜的的一系列畫面也自然不在話下。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是,他在苦苦尋找一種貫通於幾個畫面之間的那種情緒與氣氛上的內在關聯。如何把人的內心的深層構造,以照片這樣的看似明白無誤的畫面細膩而又強烈地表出,才是他所孜孜不倦地追求的。而這種苦心尋找,並不是只是發生在他面對一堆從現實中帶回的照片之時,而是始終伴隨著他拍攝照片的整個過程之中。也許,在現實中尋找令他耿耿於心的心像並終於與之邂逅的過程,才是他最大的喜悅。

作為一種意義的生產方式,並置一直是20世紀文化創造與傳播的最重要手法之一。來自現實生活中的不同脈絡中的事物,經過藝術家的悉心組織,在同一時空中以並置的方式呈現於我們眼前,通過不同畫面的相互碰撞與相互聲援,甚至表面上的相互排斥,產生一種新的意義。此時,由於並置,處於一個空間的不同事物,產生了一種超越了由這些照片中的事與物所帶來的日常性的異化效果,這個異化效果同時製造了一種新的日常性:超現實性,即日常的超現實性,或者更饒口些,現實的超現實性。

戴牟雨專注於在現實中尋找那些可以用來表現他的個人觀點的事與物。通過人為賦予這些事物以強烈的個人主觀的色彩外表與將事物形態加以重新提煉與構成,他的彩色攝影作品突出了城市的怪異與不可解釋。這些飽滿濃郁的色塊和簡潔有力的構成傳達了都市的詭異之處,同時傳達攝影家內心對於世界的一種看法。尤其是他的那些拍攝於城市午夜與凌晨的片斷,經過他的重新組合,更把都市通過片斷的色彩與異化的形態轉化成了一個人性的荒原。戴牟雨就這樣將現代城市中的一個孤獨者所感受到的憂傷的詩意,失落的繾倦,通過瑰異的卻又是偏頗的色彩,充滿張力卻又是打破平衡的畫面,強烈地傳達出來。

在戴牟雨這一代年輕攝影家手中,攝影成為了一種最適合於個人自言自語的手段。通過與現實世界的充滿私人性的對視與對話,他們探索與內心對話的特殊語彙,建立與自我對話的個人語法,通過這樣的攝影來確立自我。而城市,成為了為種對話提供靈感與素材的最佳場所。由此,他創造出一種只屬於他自己的內心獨白式的喁喁私語體,而攝影的私人性,在他的攝影中得到了強烈的張揚。

中國攝影師(四)

攝影師是使用照相機、感光片、光源和造型技藝在室內外拍攝人像、風景、產品及生產或生活圖像信息的人員。
靳大遠
靳國琨
鞠川江
江勝
江濤[攝影師]
江南[攝影師]
焦得龍
居楊
計振邦
計海新
姜鵬[攝影師]
姜天華
鄧俊基
姜萌
姜占英
姜永良
賈首峰
蔣仁潤
鄧雪松
蔣建成
杜毅[攝影師]
金維周
杜惠軍
金建軍
金論
金琦[攝影師]
金建平
金明[攝影師]
金波[攝影師]
杜鵬[攝影師]
簡鈞鈺
紀躍新
季小毅
季葉海
侯俊華
景長觀
赫鵬學
花平寧
霍雲戈
霍東躍
霍華
杜戶宇
侯清紹
侯天明
胡力[攝影師]
杜宗軍
胡福生
胡永平
胡強[攝影師]
胡華超
杜式敏
鄧博韜
鄧正龍
胡紅光
胡曉坤
胡躍明
黃輝[攝影師]
黃東強
黃國偉
黃俊林
黃嵩和
黃東平
黃爾貴
黃佳斌
鄧健松
黃榮典
黃健[攝影師]
黃斌[攝影師]
鄧立亞
黃國強[攝影師]
黃文連
鄧劍丹
黃汝廣
黃建平[攝影師]
黃士成
黃以注
鄧凡君
黃松輝
黃華養
黃海嶸
黃玉煌
黃慶軍
黃良俄
黃鐵華
黃桂貞
黃小森
黃如蘭
黃衛[攝影師]
郝秋靈
郝沛
洪宗洲
洪玉暢
賀茂峰
何梓雄
何建銀
竇海軍
河寧
何建峰
何佩章
何若平
何俊傑
何寶柱
何緒華
何堅強
何潤中
何正祥
何華輝
何勇[攝影師]
韓健[攝影師]
韓克敬
韓繼國
韓福田
韓雲民
韓羽[攝影師]
韓磊[攝影師]
韓建明
韓連贇
寒雨
戴翔
戴牟雨
黨永立
官永爐
裴順平
裴明星
裴世慶
裴衛華
富宏韜
關少軍
關春明
龔尕
甘永安
甘志剛
付直武
付曉琪
段保生
段國輝
耿雲生
鞏衛東
古鳳潭
鄧華浩
古道倫
葛治含
葛振
鄧正明
高興建
高屯子
高炳松
鄧寧輝
封孝坤
范方斌
鄧大泉
范華[攝影師]
傅德偉
傅靜中
馮標乾
馮漢紀
馮凱鏇
馮局
鄧如意
鄧加亮
馮小山
馮冬泉
鄧忠庭
馮京斌
方二
方玲莉
方守挺
方亞琪
房翔
房海峰
顧茜
顧樂才
顧巧君
顧萃
谷永德
公茂棟
龔小榮
龔高翔
郭炯
郭樂平
郭濤[攝影師]
郭燦輝
郭峰[攝影師]
鄧之平
鄧輝[攝影師]
郭少偉
郭黎育
郭泳
郭代明
郭謙義
段家強
段岳衡
刁玉傑
刁崇敬
丁新成
胡建文
馮適
胡志平
黃金國
蔣磊
鄧偉[攝影家]
金益豐
丁劍洲
霍瑋
胡志剛
丁鼎
金平
馮星
胡小平
馮立軍
黃豐
郭紅剛
郭慶
金玲
黃永強
方紅
何軍
古鵬
姜偉
黃貴權
高占祥
范學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