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楚錦

戰國楚錦

用兩種以上的彩色絲線提花的多重戰國絲織物。戰國楚錦在湖北隨縣、江陵、湖南長沙等地的楚墓中都曾發現。

簡介

1957年在湖南長沙左家塘 44 號戰國楚墓中出土6 種不同紋飾的織錦殘片,這是中國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織錦實物。其中有深棕地、紅黃色顯花的菱紋錦,殘長32.5厘米,寬23.3厘米,經緯密度為每厘米138根和每厘米40根。褐地矩紋錦的殘長19.9厘米,寬8.2厘米,錦面上有墨書“女王氏” 3字,經緯密度為每厘米80根和每厘米40根。另有褐地雙色方格紋錦、幾何填花燕紋錦和朱條暗花龍鳳紋錦等。經緯結構有兩種是 3色經二重織物,其中一組經絲是夾經,另兩組的交織點相同,重合在一起。有一種是在經二重織物中,配牽一組分段換色的彩條經絲,使兩組經絲能織出 3種以上的顏色來。還有一種於二重經中間加一組特殊掛經,掛經只在幾何小方格的中心部位織四上一下的浮點,填充中心花,以加強花紋的視覺層次。除上述幾種類型的經二重平織的經錦以外,在湖北隨縣擂鼓墩和江陵馬山戰國 1號楚墓還發現了緯二重組織的經錦。這種經錦由一組緯絲與經絲織成平紋,由另一組緯絲將顯花的經絲托起,將不顯花的緯絲壓住,其織法和後世中南地區一些少數民族的錦的織法有相似之處。

分類

楚錦的紋樣據現有材料已知有如下兩類:

戰國楚錦 戰國楚錦

①幾何骨格填充各種人物、動物、幾何形體的組合型紋樣。紋樣格式從青銅裝飾的傳統脫胎而來,一般以菱形、方棋形、複合菱形為幾何骨格,再把具有戰國時代特徵的裝飾紋樣填充到幾何骨格中,例如湖北江陵馬山磚廠 1號墓出土的舞人鼉龍鳳鳥麒麟紋錦等。

戰國楚錦 戰國楚錦

②散點式排列的小型幾何紋。這種紋樣疏朗活潑,適應性很強。例如湖南長沙左家塘44號楚墓出土的 3色幾何紋經錦,幅邊蓋有宋印和墨書,可能是織戶或作坊生產商品的標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