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是一條激流

《我願是一條激流》由裴多菲著作,於十九世紀創作,這首詩以熱烈奔放的真摯情感抒發了作者對“我的愛人”的戀情。全詩共分五個自然段落,分別用五組意象來比喻和對應“我”和“我的愛人”的愛情關係。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我願是一條激流
創作年代:十九世紀
作者:裴多菲
作品體裁:詩歌
作品原文
我願是一條激流,
是山間的小河,
穿過崎嶇的道路,
從山岩中間滾過……
只要我的愛人
是一條小魚,
在我的浪花中間,
愉快地游來游去。
我願是一座荒林,
坐落在河流兩岸;
我高聲呼叫著,
同暴風雨作戰……
只要我的愛人
是一隻小鳥,
停在枝頭上啼叫,
在我的懷裡作巢。
我願是城堡的廢墟,
聳立在高山之巔,
即使被輕易毀滅,
我也並不懊喪……
只要我的愛人
是一根常春藤,
綠色枝條恰似臂膀,
沿著我的前額上升。
我願是一所小草棚,
在幽谷中隱藏,
飽受風雨的打擊,
屋頂留下了創傷……
只要我的愛人
是我胸中的烈火,
在我的爐膛里,
愉快而緩慢地閃爍。
我願是一塊雲朵,
是一面破碎的大旗,
在曠野的上空,
疲倦地飄來飄去……
只要我的愛人
是黃昏的太陽,
照射我蒼白的臉,
射出紅色的光焰。

作品賞析

這首詩以熱烈奔放的真摯情感抒發了作者對“我的愛人”的戀情。全詩共分五個自然段落,分別用五組意象來比喻和對應“我”和“我的愛人”的愛情關係:“激流”與“小魚”,“荒林”與“小鳥”,“廢墟”與“常春藤”,“小草棚”與“烈火”,“雲朵”與“黃昏的太陽”。這五組意象的對比,體現了詩人兩種不同情感的表達:在前兩組中是凸顯“我”的偉岸高大形象;而“我的愛人”卻只是在“浪花中間”愉快遨遊的“一條小魚”,一隻“停在枝頭上啼叫,在我的懷裡作巢”的依人“小鳥”,是一個依附者、依戀者的形象。而在後三組意象中,作者卻筆鋒一轉,以悲劇的情調抒寫了“我”的“毀滅”、“創傷”和“破碎”,而“我的愛人”卻猶如“常春藤”、“烈火”和“黃昏的太陽”那樣充滿著勃勃生機與熊熊熱情,這又是突出了“我的愛人”的偉大精神力量。從中,表達了詩人希望愛情平等,並在為革命事業的奮鬥中相互支持、相互鼓勵的觀念。詩中的意象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作者自喻:激流小河荒林廢墟草屋雲朵破旗;另一類是“愛人”的形象表現:小魚小鳥常青藤火焰夕陽。作者自喻的意象,頑強、堅韌、豪邁、抵擋風雨、充滿自我犧牲精神和男性的陽剛氣質;而“愛人”的意象,自由而歡快、美麗而幸福、嬌媚而溫馨,充滿了女性的柔媚溫馨氣質。這首詩的五個詩節就表白愛情這個主題來說是同義反覆,借用的景物層出多變,千差萬別;每個詩節的結構安排也整齊劃一,詩節的前半部分都是詩人自喻。這種同一主題、同一表現形式的循環往復,具有民歌反覆詠唱的特點,除了使詩人的感情得到酣暢的抒發外,讀起來也富有音樂的旋律感。

作者簡介

裴多菲·山陀爾(PetfiSnder,1823—1849),匈牙利著名詩人。出生於一個貧困的屠戶家庭。曾做過演員,當過兵。1844年從故鄉來到首都布達佩斯,擔任報社助理編輯。1846年創辦文藝刊物《生活場景》。1848年參加民主革命的起義,為匈牙利從奧地利的統治下得到解放而英勇奮戰,次年7月在同俄奧聯軍的戰鬥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裴多菲善於以詩歌來抨擊封建專制,歌頌為爭取自由而鬥爭的匈牙利人民,反映他們對幸福生活與愛情的努力追求,其創作突破了貴族文學的陳套,在匈牙利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詩作至今還有許多成為民歌流傳於匈牙利民間。主要作品有敘事長詩《農村的大錘》、《亞諾什勇士》、《使徒》,政治抒情詩《反對國王》、《為了人民》、《民族之歌》,散文集《旅行札記》,劇作《老虎與土狼》,長篇小說《絞吏之繩》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