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連音

成連音出身地主家庭,國小文化,早年曾受訓於國民黨三十八軍幹部訓練班,後充作該軍排、連行職。

基本信息

簡介

成連音(1901~1974),又名仙操,陝西寧強縣陽平關成家壩人。

民國18年(1929),寧羌遭災,餓殍遍野,匪患滋生。各地為保境安民,紛紛成立民團武裝。成由軍中回鄉,歷作地方團隊頭目,縣參議員。

民國22年(1933),成先後剪除慣匪頭子崔玉龍,誘殺匪首成玉璽,兼併其部。由此,成之聲威漸著,還常用受當局派遺出擊他鄉。

民國25年(1936),當局調寧、略、沔3縣部分地方團隊往黎坪九龍寺,清剿在此地種植大煙的王三春股匪。楊接令率隊先發,略、沔部隊未至,楊已擊潰匪徒三四百人,繳獲大刀、長矛百餘,牽回被搶民間耕牛30餘頭。

民國27年(1938),王三春下屬馬世發盤踞四川廣元大灘林中,種植大煙,還在嘉陵江設卡,劫掠客商,聚財斂物。另一方面為點綴文治,提高聲望,也曾扶植地主教育,創辦陽平關戲班,使當地敗落的文教事業稍呈生機。

1949年冬,國民黨漢中十八綏靖區收編寧西各地方武裝,編成部為“寧西獨立自衛第三大隊”,任成為大隊長。同時聽命於縣府及十八綏靖區。為擴充實力,成又在巨亭等6保另設一中隊,保、甲長均為該中隊骨幹。其時,成共有300余武裝人員,常駐陽平關,其餘平時生產,戰時集中,縣府已不能控制。

1949年冬,解放軍進駐西南,陝南地下黨積極策反川、陝、甘3省交界處國民黨地方團隊。本縣早期參加革命的劉甲三,函約民主人士黎民覺打通關節,策反成連音。成為時局所迫及黨的政策感召,作出5條保證:不抵抗解放軍;聽從命令;不跟國民黨逃跑;不參與叛亂;保境安民。次日,劉、黎指責成部不可濫殺。9日,沔縣一逃往四川的自衛隊途經陽平關,成阻截勸降20餘人。13日略陽縣長常立亭帶兩營“反共救國忠義軍”和沔縣縣府部分人員逃經此地,成帶隊在麻山將其擊潰,俘10餘人,繳獲部分槍、彈及電台、電話等物資。同日,解放軍先頭部隊某師偵察科長趙明誠率30餘騎到陽平關,接收成部,宣布該部為起義部隊,給“中國人民解放軍寧西支隊”臨時番號,任成為隊長。趙等離境後,成即命部隊保衛新生的陽平關區政權,還積極聯絡規勸鄰近地方團起義投誠。

1950年1月6日,成成遵命帶隊至縣城,接受整編,一月後,南鄭中級法院以反革命罪判其死刑,執行之日,原剿匪部隊提出刀下留人,後改判判徒刑8年,又減刑2年。

1964年底,成又以“投機倒把、反攻倒算”罪減刑3年。

1974年人民政府落實政策,定成及其部屬106人為起義人員,以“兩次起訴事實有出入”撤消原判,為其恢復名譽。

成身高體闊,人稱“成鐵牛”,面似謙謙君子,自擁有武裝,即霸踞陽平,後率部起義,反戈一擊,不加速棕強解放,地主免遭塗炭,盡其所能大義之舉足可稱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