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行為學

戀愛行為學

戀愛行為學(Love Behavior)研究兩性從初識到相互吸引、關係升級過程過程中所發生的心理活動特徵和行為規律的科學。 從戀愛行為學的角度,這門學科是為了提供對男女兩性行為的理解,因為 “戀愛行為學是一門試圖影響兩性關係和行為的學科”。 和人類中的情緒一詞相關聯:喜怒哀樂 .從中影響愛情。

基本信息

觀點

對兩性行為的定義有不同的立論觀點 ,“戀愛程式論”把兩性行為定義為一系列流程、階段的升級過程。“戀愛情緒論” 認為兩性行為是兩性的體驗過程,往往是一種情緒波動的感性行為——兩性是在情緒中相處、在情緒中升高、在情境中確定關係。“刺激—反應論”認為兩性行為是兩性對刺激的反應, 從兩性與刺激的關係中去研究兩性行為。 “平衡協調論”認為兩性行為是兩性交換資源的行為,是雙方博弈均衡的結果。

基本問題

戀愛行為學的基本問題包括:

1. 男女情感模式的不同

2. 男女心理行為的不同

3. 如何解釋男女的不同行為(WHY)

4. 如何影響異性的行為(HOW)

研究原則

戀愛行為學的研究原則主要包括:

1. 理論聯繫實際原則

戀愛行為學雖然是一門源於對戀愛實踐的觀察和測量基礎上的學科,但是它仍然需要在戀愛活動中加以檢驗,這樣才能更好的指導學員的戀愛進程。

2. 發展的原則

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所以兩性的心理及行為也不例外。這就要求在研究的過程中也要堅持發展性的原則,不斷地把這門科學向前推進,以便更符合兩性行為的變化。

3. 全面性原則

兩性在戀愛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因素影響他們的愛情決定,如需求、動機、態度等,這些因素既是相互聯繫,也是相互制約的。所以,戀愛行為學的研究必須堅持全面性的原則。除了要了解戀愛行為學的研究原則,還應該了解一定的戀愛行為學的研究方法,熟悉這些,對於更好的了解異性以及採用更好的戀愛策略是非常有益的。

5. 模型法

戀愛行為學之所以在今天新興的戀愛理論中占據重要的一席,就是因為它是建立在一系列有影響力的模型分析的基礎上的,而不是主觀的猜測基礎上。

綜合使用以上的方法,這樣可以更科學、更準確的判斷兩性的心理變化。另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兩性行為的研究方法必將不斷完善。

研究意義

1、為男女雙方在擇偶時提供基礎理論與篩選依據;

2、男女雙方科學戀愛的前提條件;

3、為婚介、紅娘、交友行業提供行業標準和培訓模式;

關於戀愛

戀愛是一種與愛相關的,被他人強烈吸引的一種有表現力而快樂的情感。它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強烈傾慕。愛情關係通常意味著一種強烈而浪漫的感情,或一個人表達出與另一人密切相連的深刻而強烈的情感欲望。

從歷史上看,西方的“愛情”一詞起源於中世紀的騎士理想中的浪漫文學。 在文學作品中,以及心理學家、哲學家、生物化學家和其他職業的專家的著作中,我們都可以找到關於愛情定義的爭論。

愛情是相對的,但是被普遍認同的是,愛情是在人際關係中對某個個人產生的一種特殊而極為重要的感情。在浪漫愛情的初始階段,人們往往更重視情緒,尤其是愛,親密,同情,讚賞,親和等,而不是身體上的親密。在一種愛情關係業已建立之後,可以通過一種盛大的儀式(婚姻等)完成對親密關係的確認和釋放。這是一種精神上的,然而後果自負的關係。

在一些文化中,基於安排和習俗的包辦婚姻和訂婚可能會和愛情發生衝突。然而,包辦婚姻中的伴侶間同樣可能存在著強烈的愛情。

生理學上愛是哺乳類動物的意欲表現,就如飢餓或口渴。心理學上愛是社交與文化的表現。其兩者皆有可能是正確的,愛肯定是受到荷爾蒙(如催產素)與外激素影響而產生的表現,但同時人們對愛的想法與行為亦受到其對愛的信念影響。

生物學觀點普遍認為愛有兩種主要意欲,性魅力與依附。2006年2月,該期的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文章《愛:化學反應》討論了愛與化學反應的關係。其作者史雷特解釋了部份關於此領域的研究,部份重點為:

化學觸發反應可以表示為熱烈的愛,長期的依附的愛則要雙方互相參與而非只是單人參與。沉醉在愛河時的血清素效應(serotonin effects)擁有與強迫觀念-強迫行為症相似的化學表現(這解釋了為何沉醉在愛河的人無法想到其他人)。因此亦有人主張若患有強迫觀念-強迫行為症的精神病人服食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或其他抗抑鬱藥,其墮入愛河的能力會被阻礙。當剛開始時期的熱愛消失後,便會轉為長期依附的愛,這是因為催產素等化學物的影響。按摩與做愛可以幫助觸發催產素的作用。

傳統心理學的觀點認為愛是由友愛與熱愛組成。熱愛是強烈的渴望,通常陪隨著生理激起(呼吸急促、心跳加速,如墮入愛河)。友愛是由緊密的行為而引起的愛慕與感覺,但不陪隨著生理激起(如君子之交)。

愛情三角理論

在1986年,心理學家史登堡在《心理評論》(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 93, No.2, 119-135))里發表了其著名的“愛情三角理論”,對愛作出幾何學的假設。根據愛情三角理論,愛由三部份組成:

“親密”——包括了緊密感、聯絡感與約束感。

“激情”——包括了驅使人戀愛、互相吸引與進行性行為的動力。

“承諾”——包括了短期的愛戀與長期的愛的維繫。

愛的風格

蘇珊與克萊德根據李約翰的理論開發了愛的態度指標,稱為愛的風格。其將人際關係分為六個基本類別:

情慾之愛——基於對方的外表而產生的熱愛。

遊戲之愛——愛就如遊戲,充滿樂趣,通常不重視承諾而著重征服對方。

友誼之愛——緩慢發展的重情義的愛,基於雙方互相尊重與友善。

現實之愛——傾向選取可以幫助自己的朋友,使雙方皆可由此得益。

依附之愛——重情緒的愛,不穩定,是由浪漫之愛衰退而成,充滿妒忌與爭執。

利他之愛——完全無私的愛,可不惜傷害自己或捨棄任何東西。重視神交。現代多半喜歡稱呼這種愛為“真愛”。

兩位漢迪斯認為異性戀男人會漸漸趨向遊戲之愛與依附之愛,反之異性戀女人則會漸漸趨向友誼之愛與現實之愛。而兩者之間的關係若是具有相類的愛可維持得更為長久。

愛的階段

費雪提議愛有三種主要的狀態:情慾、吸引、依附。

愛通常會由情慾狀態開始,主要著重激情而忽略其他元素。此階段最基本的推動力是基本性本能、如外表、氣味與其他相似的因素是選取夥伴的主要因素。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其他元素可能會增多而激情則減少,但這卻是每個人皆不同。

在吸引階段,人們會將注意力集中在其對對方的影響上,而此時忠誠最為重要。

與此相似,當一個人長時間被愛,其將會與其夥伴發展出依附的關係。一段時間後,激情消失,愛會由熱愛轉向友愛,或由浪漫之愛轉向好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