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艾

懸艾

懸艾亦名“插艾”。以艾草懸插於門戶、堂屋、床頭等處,以起到辟邪祈福的作用。民間古來有門前懸艾、菖蒲之俗。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懸艾

二、歷史

艾,又名艾蒿、家艾,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葉含揮發性芳香油,味濃烈,有驅除蚊蠅蟲蟻、淨化空氣的作用,艾絨可用於針灸。艾草還代表招百福,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菖蒲作用類似,民間迷信它有辟邪免疫的神效。故自以來,端午節家家必插艾以應節景,唐以後更添以菖蒲,民間為“蒲龍艾虎”。京有以艾束為人形者。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四民並踏百草。今人又有鬥百草為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以菖蒲或縷或屑,以泛。”註:“今人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端午》:“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宋吳自牧《楚梁錄·五月》:“家家......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懸於門額上。”張岱《夜航船·天文·夏》:“端陽日以石榴葵花菖蒲艾葉、黃槴花插瓶中,謂之端五,辟除不祥。”清光緒《左雲縣誌稿》:“五月初五日,天中節。插艾,食角黍,飲雄黃酒。”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五月·端陽》:“五朋朔,家家懸朱符,插蒲龍艾虎。”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三、操作

艾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殺蟲防治病蟲害的農藥。端午期間,時近夏至,天氣轉熱,空氣潮濕,蚊蟲滋生,疫病增多。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故而節日一早便將艾蒿、菖蒲紮成人形,懸掛在門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其實,真正起到淨化環境、驅蟲祛瘟作用的,還是兩草的香氣。中國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藥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台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

潮汕端午懸艾的由來

古代潮汕暑熱,濕氣交蒸,疫癘猖獗。五月被認為惡月。民間稱端午為“聖日”。唐代韓愈刺潮上表曰:“州南近界,漲海連天,毒霧瘴氛,日夕發作。”稱為“瘴癘之地”。在時疫作惡,缺醫少藥的歲月,黎庶只好仰仗“天神”來驅除毒瘴,懸掛艾蒲,祛疫保健。
潮汕古民謠云:“五月初五午,天師騎艾虎,蒲劍斬百邪,鬼魅入虎口。”,潮詩也有“端陽時節草萋萋,野艾茸茸淡著衣,無意爭顏呈媚態,芳名自有庶民知。”潮汕人家,世代相沿,歲逢端午,千門萬戶,門掛艾蒲,辟邪祛疫,驅瘟保健納福的民俗由來已久。
時至明末年代,端午“惡日”,潮家懸掛鍾馗神像之風尤盛,沿門闔戶,村寨皆然。由此,市井皆印賣鬥神、鍾馗神像,以逐惑人間染疫的魑魅魍魎,祈把鍾馗視作扶正懲惡,捉鬼療疾護佑眾生之神來供奉,年復一年,家家懸掛,接福迎祥。宋人陸游有詩云:“改歲鍾馗在,依然舊綠襦。”鍾馗大行其道,怒髭戟張,懲凶除惡,邪魅逃之夭夭。也顯示出古代黎庶仰仗著這種帶有神秘、傳奇、迷霧,人神之間祈禱驅鬼逐疫,辟邪納福的文化意境,禱祝康寧益壽延年的宏願。
現代藥學研究認為,艾葉含有揮髮油、鞣酸氯化鉀等藥物成份,其中所含的苦艾素具有較強的殺菌和抑菌作用,還能興奮血管收縮中樞和運動中樞,有提高人體免疫功能之效。古人相沿傳說鍾馗用艾編織為虎,民間故稱艾虎,“天師騎艾虎,辟邪驅疫疾。”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有:“艾生田野,五月五日采,炙病療百疾,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孟子》云:“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這更道出了“艾虎”的神奇療效。
李時珍通過嘗百草認為:“菖蒲又名水劍,是水草的精英,神仙之靈藥。”。潮汕古代醫家通過實踐認為:潮人端午以艾、蒲懸掛門戶,禳毒菌,殺媒蟲、化濕熱,辟穢濁,祛邪魅,保康寧,益壽延年是有醫藥科學文化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