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江南·江南憶

《憶江南·江南憶》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三首《憶江南》詞中的後兩首。《憶江南》三首的第一首是以“江南好”起句,取名為《憶江南·江南好》;後兩首都是以“江南憶”起句,就取名為《憶江南·江南憶》。《憶江南·江南憶》二首分別描繪杭州與蘇州的景色美,風物美和女性之美。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寫下三首《憶江南》詞,其第一首以“江南好”起句,即《憶江南·江南好》;後兩首都是以“江南憶”起句。本詞條就是介紹這兩首《憶江南·江南憶》。
[編輯本段]憶江南·江南憶(其一)
作品原文
憶江南①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②,郡亭枕上看潮頭③。何日更重遊! [1]
作品注釋
①憶江南:作者題下自注說:“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按《樂府詩集》:“《憶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詞,後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為詞牌之一。 ②山寺句:作者《東城桂》詩自注說:“舊說杭州天竺寺每歲中秋有月桂子墮。” ③郡亭:疑指杭州城東樓。看潮頭:錢塘江入海處,有二山南北對峙如門,水被夾束,勢極兇猛,為天下名勝。[2]
作品鑑賞
詩人早年因避亂來到江南,曾經旅居蘇、杭二州。晚年又擔任杭、蘇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也與那裡的人民結下了深摯的友誼,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後,仍然戀戀不已。三首《憶江南》詞就是這種心情下的產物。作品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以後文人詞的發展,也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這一首詞是突出描繪杭州這個被人喻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來驗證“江南好”。古神話中有月中桂樹的傳說。《南部新書》載:“杭州靈隱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種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墮,寺僧亦嘗拾得。”可見這寺中月桂的說法不過是寺僧自神其說而已。但是,生活真實不等於藝術真實,作品運用這一傳說,意在表達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時“山寺月中尋桂子”也表現了詩人浪漫的想像,讀者眼前仿佛現出怒放的丹桂,聞到桂子濃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頭”則描繪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觀。詩人通過對當年山寺尋桂和錢塘觀潮兩個代表性的生活畫面的描寫,僅用兩句話就足以使人想見杭州之多彩多姿。[2]
[編輯本段]憶江南·江南憶(其二)
作品原文
憶江南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①;吳酒一杯春竹葉②,吳娃雙舞醉芙蓉③。早晚得相逢④! [1]
作品注釋
①吳宮:指吳王夫差為西施所建的館娃宮,在蘇州西南靈岩山上。 ②竹葉:酒名。 ③娃: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④早晚:猶言何時。[2]
作品鑑賞
這一首是描繪蘇州之美。蘇州有當年吳王夫差為美人西施修建的館娃宮等風景名勝古蹟,有名叫“竹葉春”的美酒佳釀,蘇州的女子也更美麗多姿,能歌善舞,她們的舞姿,令人聯想到那在風中沉醉的荷花。詩人以美妙的詩筆,簡潔地勾勒出蘇州的旖旎風情,令人無比神往。 兩首《憶江南·江南憶》各自獨立而又互為補充,分別描繪杭州與蘇州的景色美,風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憶”開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結,藝術概括力強,意境奇妙,使人讀其詞而直欲奔向江南實地觀覽一番。這兩首詞與第一首《憶江南·江南好》既是各自獨立成篇又是互為聯繫的整體。[2]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白居易像白居易[3] (772-846)唐代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祖籍山西太原,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與李白、杜甫一起被後人並稱為唐代“三大詩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的詩在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國有廣泛影響。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現存詩有2800多首,為唐代存詩數量最多的詩人。有《白氏長慶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